松山古城
位於甘肅武威天祝縣的古建築
在松山灘(今松山鄉松山村)山間盆地中矗立著一座規模較大的古城,至今保存完整,它就是著名的松山古城,又叫牧羊城,距離天祝縣城36公里。這座在滄海桑田中默不作聲的古城池,懷揣的卻是一段草原上如煙的戰爭往事。
外垣南北320米,東西350米,牆高約10米。南北垣正中置馬面,馬面長17米。內垣南北140米,東西170米,亦置角墩,向南開門。
目錄
松山古城坐北向南,分內外二垣,平面呈“回”字形,城垣基本完整。外垣南北320米,東西350米,牆高約10米。四角築角墩,墩長9米,寬8米,殘高6.5米。四周有護城河,寬約8米。南北垣正中置馬面,馬面長17米。東、南開門,東門內側設馬道。內垣南北140米,東西170米,亦置角墩,向南開門。西面南北端城牆破壞較嚴重。城牆系黃土板築,夯土層厚度15-20厘米不等,牆內壁有梯形木椽印跡,椽徑12厘米。松山城因松山而得名松山城因松山城而聞名。實際上,松山自漢武時就已駐牧開墾,成為通往河西的一條便道,即從永登穿過中堡的石灰峽,從松山到景泰或古浪西進,史書稱這條路為“松山古道”。
元末明初,松山從戰火中逐步恢復、發展。從明洪武到宣德年間的58年中,整個涼州地區平靜而祥和,嗅不到狼煙烽火的氣息,也聽不到金戈鐵馬的喧囂,人們安居樂業。然而,從宣德年間開始,形勢急趨直轉,蒙古各部不斷侵擾涼州地區,“番人(藏人)失其地,多遷徙”,使這裡的社會和邊防動蕩不安。尤其在嘉靖三十八年牗1559年牘,蒙古俺答汗(阿勒坦汗)“慕青海富饒”,攜弟著力兔、宰僧,子阿赤兔、丙兔、賓兔等數萬眾,從河套南下西進,經阿拉善、景泰、古浪、天祝松山、永登襲據青海,一年後東還,留丙兔據青海,留著力兔、宰僧、阿赤兔、賓兔佔據大小松山(包括天祝、永登、古浪、景泰等地),於是韃靼勢力從河套到松山、青海連成一線,開大小市於寧夏、中衛和庄浪、涼州,日尋干戈,騷擾百姓,盤踞3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