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李長祥的結果 展開

李長祥

明末抗清官員

李長祥(1609年—1673年)字研齋,亦字子發,自號石井道人,西蜀夔州府達州人,出身官紳之家,生而神采英毅,喜談兵。明崇禎甲戌(1634年)中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舉進士,入仕於朝。同里薛國觀方為首輔,欲引為私人,拒之。明亡后,在抗清鬥爭中,李長祥與鄭成功張煌言,屢仆屢起,抗節不撓。魯王監國四年(1649年)進為兵部左侍郎,后移至舟山。1651年清軍陷舟山,魯王走福建投鄭成功。李長祥則被清軍總督陳錦所俘,后被羈押於南京。

人物簡介


李長祥(1609年—1673年)字研齋、子發,自號石井道人,四川達州市人,出身官紳之家。生而神采英毅,練武並且喜談用兵之法,年少時集聚年輕人訓練鄉勇脅助守城。
明崇禎甲戌(1634年)中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舉進士,選庶吉士,進朝庭做官。同里薛國觀方為首輔,欲引為私人所用,被長祥拒絕。明亡前夕,吏部推薦備督師之選。有的說:天子如果重用你,你計將安出?長祥嘆口氣說:“不見孫白谷往事乎?今惟有請便宜行事,雖有金牌,亦不受進止。平賊后,囚首闕下受斧鉞耳!”聞者咋舌。賊日逼,長祥上疏請急令大臣輔太子出鎮津門,以提調勤王之兵,沒有結果。京師不久潰敗,為賊所掠,長祥乘機向南方奔走。明亡后,長祥與鄭成功、張煌言屢圖恢復,屢次不成功,屢次再興起,抗清不屈不撓。
福王立,改任長祥監察御史,巡浙鹽。魯王監國四年(1649年)加右僉都御史,進為兵部左侍郎,督師西行,而江上師又潰。為南明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后移至舟山。抗清失敗后,李長祥遷居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築讀易台,作文賦詩,以抒情懷,高風勁節,流露其間。
1651年清軍陷舟山,魯王走福建投鄭成功。明亡后,在抗清鬥爭中,李長祥則被清軍總督陳錦所俘,后被羈押於南京。清廷獲之,待以不死。吳三掛起兵,又應邀赴滇,后客死廣東。
1張名振忌之,襲殺朝先,長祥僅免。舟山破,亡命江、淮間,總督陳錦捕得之,安置江寧
金陵才女姚淑鐘山秀才)傾慕李長祥之名,私往其處論詩問藝,於是郎才女貌,一見鍾情,形影不離。看守者謂長祥有所戀矣,稍事懈怠,兩人即於康熙元年(1662年)逃離南京,由吳門渡秦郵,走河北,遍歷宣府大同,復南下百粵。天下大定,方遷居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築讀易台,作文賦詩,以抒情懷,高風勁節,流露其間,所作《天問閣文集》傳世至今。
李長祥的著作除《天問閣文集》(一稱《天問圖集》),還有《杜詩編年》、《易經參伍錯綜圖》及詩集等。這些著作,或存或亡,述之於下。清著名史學家全祖望《給傳享文集·前詩郎達州李公研齋行狀》就是記載李長祥的事迹。其中雲;“研帶李公《天問閣集》四卷,皆丙戌以後之作也。”又說這個四卷本是“杭人張君南攤,得之吳估書肆”的,這是記錄《天問閣集》最早的文字。在其所著《鮚埼亭文集外編》中,用詳實而生動的筆墨,大量地描述了明末的忠義之士。今讀《天問閣文集》卷二《陳氏浩敕亭碑》雲;“今乙酉春,史臣李長樣來武進陳氏因屬之作碑”,整個集子除此一篇作於丙戌之前一年。
趙之謙云:李長祥“以文墨書生,處軍旅中,幾十餘載,間關萬里,戎馬俊他,亦奇人也”(《天問閣集跋》)。傅增湘云:李長祥“智略繞魂,才帶縱橫,詢晚明之奇傑也”《以天問閣文集跋》)。
(達州人 向胤道 編撰)

清史文載


李長祥,字研齋,達州人。崇禎癸未進士。初以諸生練鄉勇助城守,后選庶吉士,吏部薦備將帥之選。或曰:“天子果用公,計安出?”嘆曰:“不見孫白谷往事乎?今惟有請便宜行事,雖有金牌,亦不受進止。平賊后,囚首闕下受斧鉞耳!”聞者咋舌。賊日逼,上疏請急令大臣輔太子出鎮津門,以提調勤王兵。不果行,而京師潰,為賊所掠,乘間南奔。
福王立,改監察御史,巡浙鹽。魯王監國,加右僉都御史,督師西行,而江上師又潰。魯王航海去,長祥以餘眾結寨上虞東山。時浙江諸寨林立,四齣募餉,居民苦之。獨長祥與張煌言、王翊三營,且屯且耕,井邑不擾。監軍鄞人華夏者,為之聯絡布置,請引舟山之兵,連大蘭諸寨,以定鄞、慈五縣,因下姚江,會師曹娥,合偁山諸寨以下西陵。僉議奉長祥為盟主,刻期將集,而為降紳謝三賓所發,引兵來攻。前軍張有功被執,死。中軍與百夫長十二人,期以次日縛長祥為獻。晨起,十二人忽自相語:“奈何殺忠臣?”折矢扣刃,偕誓而遯。
長祥匿丐人舟中,入紹興城。居數日,事益急,復遯至奉化,依平西伯朝先。朝先亦蜀人,得其助,複合眾於夏蓋山,晉兵部左侍郎。請合朝先之眾,聯絡沿海,以為舟山衛。張名振忌之,襲殺朝先,長祥僅免。舟山破,亡命江、淮間,總督陳錦捕得之,安置江寧。未幾,乘守者之怠,逸去。由吳門渡秦郵,奔河北,遍歷宣府、大同,復南下百粵。晚歲,始還居毗陵,築讀易堂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