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花節

採花節

採花節是中國白龍江流域甘肅南端舟曲縣博峪藏區的節日風俗,博峪藏區素有甘肅西雙版納之稱。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當地的男女老少一起舉行採花節,採花節是花神的祭節,採花節在博峪藏民中又叫“女兒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採花節是一種很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它大致可分為“搶水”、“採花”和“祝福”三個部分構成,其中“採花”和“祝福”都與民族歌舞相結合。節日由“搶水”活動拉開序幕。

簡介


採花節
採花節
採花節在藏民中又叫“女兒節”,是舟曲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採花 節是一種很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它大致可分為“搶水”、 “採花”和“祝福”三個部分構成,其中“採花”和“祝福”都與民族歌舞相結合。節日由“搶水”活動拉開序幕。節日第一天,人們便紛紛到附近的山上搶泉水。搶到水后,有的捧水痛飲,有的背回家用以洗髮、凈身。然後,各家的父母們把子女著意打扮一番,在自己的兄弟的陪同下,與其他姑娘們會合,在村民們的歡送下,向幾十裡外的“花兒”走去,一路上歌聲不斷。來到採花點刺兒坎以後,一邊支鍋造飯,一邊將新的木刀、木箭、木斧等插起來,這是表示要保護他們崇敬的花神,讓花神永遠保佑家鄉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採花開始后,姑娘、小伙們結伴而行,一邊唱著山歌看美麗的山景,一邊採摘各種艷麗的花朵,直到姑娘們鮮花滿頭。晚上,大家圍著篝火,盡情地唱歌、跳舞,通宵達旦。
第二天拂曉,採花姑娘和小伙們整理好頭頂的花環,唱起《離別歌》,離開採花坪回村。當他們到離寨不遠的博峪橋頭時,早已守候在那兒的村民們便鳴竹歡迎。寨里由人們推選出的三名中年婦女歌手捧斟滿美酒的小龍碗,邊唱邊向採花人敬獻。採花姑娘接過酒,唱起酒歌兒。按風俗,三位敬酒婦女要在橋頭用歌唱形式向姑娘們提出一些關於上山採花的問題,採花姑娘一一答上后,才放採花人過橋回寨。人們將採花姑娘們擁向打麥場上,大家手拉手,圍成大圓圈,隨著領頭婦女搖起馬鈴聲,跳起極富民族風格的圓圈舞,這就開始祝福活動。人們邊舞邊唱,企望吉祥。在這個節日里,採花姑娘們被視為吉祥幸福的使者。所以人們總 喜歡在這一天將她們請到家裡,姑娘們便在這些人家裡跳舞唱歌,祝願主人吉祥如 意,幸福美滿。

傳說


1、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採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傳說很久以前,博峪山寨一個貧苦人家有六個姑娘,一年端午節的時候,小姑娘上山採藥時 受傷,被一位叫達瑪的姑娘所救,還把她背回了家,達瑪姑娘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品質高尚,她帶領六姐妹踩遍博峪的山山水水,採藥治癒民間 傷病。達瑪去世后,六姐妹以她為榜樣,繼續為當地的鄉親們解除病痛,六姐妹去世以後同達瑪一起葬在附近一座開滿鮮花的山上。當地人為了紀 念達瑪和六姐妹,就將博峪的七座山稱為“七姐妹山”。為了紀念她們,年 輕人在吉祥的端午節都要結伴上山祭掃七姐妹的墳墓,采吉祥花帶回家,慢慢地,“採花節”就成了博峪人過端午節的獨特方式。
2、傳說很久以前,博峪山谷的一個莊子上住著一家老兩口,膝下有六個女兒,家境貧寒,日子過得艱難。初夏的一天,按規矩該最小的六妹子上山採擷山花、藥草,醫治全家人的病疼。由於下山時不小心,摔傷了腿腳,六妹疼痛難忍,傷心地哭著。這時山坡上走下來一位仙女般的姑娘,從背簍里取出草藥,在六姑娘的傷口處敷上,很快就不疼了。老兩口為了感謝這位姑娘,就收下了這位沒有爹娘,名叫“達瑪”的姑娘,並認她做第七個女兒。達瑪姑娘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品質高尚。每天侍奉二老、紡線織布、耕地播種,勤快又麻利,她織的“塔九”花帶,五彩繽紛、無人能比。達瑪率領六姐妹,踏遍博峪的山山水水,採花尋草,配製藥方,治癒了人們的許多疾病,山鄉的百姓無限愛戴這位達瑪姑娘。一天,七妹上山採藥時,忽然狂風大作,黑雲翻滾,雷雨交加,暴雨傾瀉,大地一片恐怖。七妹被一股狂風捲起,重重地摔下了萬丈深淵。博峪的百姓為了永遠紀念不畏艱險、救死扶傷,為鄉親們解除病痛的達瑪姑娘,在每年夏季山花爛漫的時節,在冠以七姐妹名字的山崗,爬崖涉澗、採花尋草、植樹採藥,並以歌舞來迎接七姐妹吉祥魂靈。久而久之成了博峪人民的一個風俗節日。
傳說畢竟是傳說,就現在的採花節而言,更多體現了藏族人民的浪漫情懷和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採花節是一種很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它大致可分為“搶水”、“採花”和“祝福”三個部分構成,其中“採花”和“祝福”都與民族歌舞相結合。節日由“搶水”活動拉開序幕。

民族服飾


博峪是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的一個鄉,地處秦嶺山地,岷山山系呈東南——西北向貫穿全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白水江谷地海拔1200米以上,其南北兩側的高峰,可達4000米以上,其中羊布果海拔高4213米,青山樑海拔高4504米。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山巒重疊、山高谷深。這裡地形複雜,高差懸殊,氣候變化無常,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野生植物1300餘種,珍稀樹種50多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蘇門羚等30餘種動物,真可謂風水寶地。五月初五,一個個身著本民族服裝、打扮得猶如天仙般美麗的姑娘,一夜之間撒滿了博峪村莊的大街小巷,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採花節
採花節
這裡地形複雜,高差懸殊,氣候變化無常,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野生植物1300餘種,珍稀樹種50多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蘇門羚等30餘種動物,真可謂風水寶地。五月初五,一個個身著本民族服裝、打扮得猶如天仙般美麗的姑娘,一夜之間撒滿了博峪村莊的大街小巷,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爾玉是房東的寶貝女兒,18歲,長得如達瑪花一樣美麗,今天她也要和村裡的姐妹們一起去採花。母親很早就準備好了這一天穿的衣裝,已經放在柜子里許多年了,起床後由母親和親友為她穿戴上身。有幸目睹並記錄了全過程:首先,給爾玉姑娘頭戴用彩帶束扎層層摺疊的方形黑布帕,名叫“勤西”,它長3米,寬70公分,摺疊成約35×36公分大小的九層的方形布塊,用白織花絲線帶子從頭項纏壓,狀若一片板瓦,別具一格。頭飾為“碎辮子”髮型,將長發梳成幾十根細碎辮子,續接用純黑牛毛線編成的300餘根辮子,長達4米,再將辮梢擰成形如“氂牛尾狀”,以尖頭插入后腰帶里,使腰際高高隆起,但非常漂亮。服飾獨特而美觀,她內著白色襯衣,胸前系一件邊長60公分的正方形裹兜,上角齊頸處是黑色布衣,綴22公分寬的紅色排珠。外著一件無領、對襟寬袖藍色長袍,袖口較寬,約30公分,邊緣鑲嵌氆氌,印有牡丹、芍藥等花卉圖案。袍外罩一件朱紅或藍色花邊綾緞坎肩,腰系紅色腰帶和白布襯底的花格織帶,兩胯各垂吊一束30厘米紅色帶玉珠穗子。胸前佩戴一直徑26公分的銀盤名叫“歐斗子”,上有八寶吉祥圖案。下身著大紅或紫紅褲子,腳穿紅色布鞋。最後再在膝蓋以下打白色綁腿,就算穿好了全部的節日衣裝。
最令人陶醉的是在棣綴的由300根辮子組成的大辮子,展開足有4米長,又黑又粗,就象是黑色大瀑布,特別迷人,據考查,肯定這種黑色大瀑布髮型裝束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

節日習俗


採花節
採花節
節日從五月初四凌晨開始。這天,全鄉十五個村寨的青年男女,雙雙對對背著 裝有豐盛食品和青稞酒的背篼,走進密林深處,去採擷正在盛開的枇杷花(杜娟花),當然也是男女青年親吻擁抱放縱愛情的時刻。傍晚,滿載而歸的採花人頭上插著、手裡抱著,背篼里背著各色鮮花,從蜿蜓曲折的林間小徑上漫著歌兒,喜氣洋洋地回來了。此時,村頭寨口,擠滿了人群,爭先恐後把採花人接到家中對唱。據說,誰家接到今天採的花,誰家就把幸福和吉祥接到家。真正的節日活動是在五月初五舉行。這天,四鄰八村的藏族姑娘盛裝出行,她們穿著華麗多彩的手織繡花裙,胸前掛著鋥亮的銀盤,頭上插滿鮮花,打扮得比鮮花還美;小夥子們也穿上節日服裝,三五成群地向博峪河邊的廣場擁去。老人們互敬哈達、美酒;小伙姑娘盡情歌舞,孩子們高興地互相追逐嬉戲。整個博峪河畔一片歡騰,一片花香,直至日落西山,有時還要燃起篝火,盡興盡致到次日早晨。
在這個節日里,採花姑娘們被視為吉祥幸福的使者。所以人們總喜歡在這一天將她們請到家裡,姑娘們便在這些人家裡跳舞唱歌,祝願主人吉祥如意,幸福美滿。
採花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居住在白龍江流域甘肅南端的博峪藏區,便要舉行一年一度隆重、歡快的採花 節。採花節習俗在博峪藏區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這也是一項投身自然,祭祀山神的民間傳統節日。
採花節
採花節
採花節活動是由“搶水”拉開序幕的。節日第一天日出之前,人們紛紛奔往附近山間泉水旁搶泉水,有的雙手捧水痛飲,有的背水回家洗髮、洗身。相傳這一天日出之前的山泉喝了可消災祛病,沐浴可給人帶來吉祥。 “搶水”結束之後,各家父母便將女兒盡善盡美地打扮起來。博峪藏區素有甘肅的“西雙版納”之稱,山清水秀,藏家女兒大多長得美貌秀麗,加之精心地打扮,個個美如天仙。她們在節日這天頭頂疊成數層的青色新頭帕,並用彩色飾帶匝著;寬袖子的花裙層層相套,層層露出,有達到七層之多的;胸前穿由紅珊瑚串成的胸衣,佩以湯盒大的瑪瑙銀盤;耳帶銀耳墜,頭髮梳成數十條細辮,穿紅綢褲,小腿纏以潔白的“纏子”,腳蹬繡花鞋。
採花節
採花節
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村寨的鄉親們盛裝來到寨口為上山的姑娘們送行。節日期間,出嫁在外的年輕媳婦都要回娘家,同娘家寨子的姑娘們一同由哥哥、弟弟陪同上山採花,沒有親兄弟的姑娘可由堂兄弟陪同。上山的姑娘們在寨口先在“奧老”(領隊)的帶領下向前來送行的人們唱《告別歌》,大意為:“花神”在召喚,上花山,採回鮮花獻親人。人群也隨之歌唱,吹嗩吶,放鞭炮,送她們出村莊 ……途中,過小橋向花山走去時,姑娘們還互相唱歌問答一些有關山花的知識,唱起《上山歌》。採花地點一般選在本地區最高、最負盛名的神山“刺兒坎”上。穿山越嶺進入百花盛開的花山上后,姑娘們支鍋做飯,小夥子們便來到山峰祭祀“花神”的地方,插上象徵保護“花神”的新的木刀、木斧、木箭等,祈禱“花神”保佑風調雨順、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在氣候溫濕的博峪藏區,“花神”充當了村寨、部落“保護神”的角色。祭祀完畢,採花開始了。姑娘、小夥子們結伴,邊歌唱花神邊向漫山遍野的花叢中走去,採集那些潔白的枇杷花、火紅的杜鵲花、粉紅的馬蘭、紅艷的芍藥花……直到這些美麗的鮮花插滿了姑娘的髮辮。這時,小夥子們飲酒歌唱,並攀上山崖,折下香柏枝、野菜、藥材等裝滿背兜……到傍晚時分,人們升起篝火,圍著篝火邊吃邊盡情跳舞、歌唱,往通宵達旦
採花節
採花節
當第二天東方發白時,歡鬧了一夜的年輕人們,吃罷最後一頓飯,整理好頭上的花環,背起帳篷、藥材、香柏枝等向山神唱起《離別歌》,人們隨著歌聲下山。當下山的隊伍路經村寨的橋頭時,他們會遇到早已等候在此的鄉親們。橋頭上,由村寨選出的三名歌喉出眾的中年婦女此時手捧龍碗邊唱邊向採花姑娘敬酒,以《敬酒歌》為她們洗塵。採花姑娘接過酒,邊飲邊回憶《回憶歌》 ,並要回答三位婦女用歌聲提出的各種有關人生哲理的問題。
村寨人將採花姑娘簇擁到打穀場上后,大家拉起手,圍成圈,跳起當地特有的“羅羅舞”。圈首,領舞的姑娘手搖串鈴作導引,舞蹈的人群根據她串鈴發出的不同節奏,變換著隊形和舞步……採花節是花神的祭節,是女兒的盛會。人們在花與歌的海洋中,祈禱幸福,祈禱吉祥。
藏族“採花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在西北高原隴南山區博峪山寨居住的藏族人民,要過自己的傳統節日—在當地已流傳五百多年的“採花節”。據老人講:在很久以前,博峪地方很窮,人民生活非常艱難。有一天,來了一個叫扎海的青年,他的智慧象泉水一樣明清,品德象雪山一樣崇高。他熱情地教當地人開荒種地,還常常將觀測到的氣象變化預報給人們。在他的幫助下,人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採花節
採花節
國王知道后,要他到王宮為國王效勞,遭到了青年的拒絕,國王準備殺害他,在緊急的關頭,有一位叫達瑪的姑娘想出了一條妙計:讓扎海換上姑娘的衣服,在姑娘們唱著歡歌上山採花的掩護下,瞞過盤查,逃進了深山。後來,達瑪與扎海結成了幸福的伴侶。然而,好景不長,他們終於被國王殺害了。因為他們遇難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所以每到這天,姑娘小夥子都到這裡採花、跳舞、對歌、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代代相傳下來。這天,人們要用日出前打來的泉水洗臉、洗髮、盛裝的姑娘在小夥子的陪同下,踏著羊腸小道,互相盤問著唱起了“上山歌”。當他們來到各種色彩的“花海”時,祭過“花神”之後,開始採摘各處花朵,又歡快地歡快“採花歌”。姑娘們還把那潔白的枇杷花戴滿了全身。黃昏,他們圍坐著篝火旁,吃著可口的野餐,盡情地歌唱、跳舞,在月亮的陪伴下度過了歡樂的夜。
第二天破曉他們滿載著象徵幸福、歡樂的鮮花和香柏枝開始踏上歸途。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早就等候在山腳下。老人們為採花隊每人準備了一碗青稞酒,祝福他們平安歸來。歡樂的人群,把採花姑娘迎進村寨。在鼓聲、鞭炮聲中,姑娘們踏著清脆的馬鈴聲,又跳起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圓圈舞”,開始祝福活動。最後,採花姑娘將采來的鮮花分送到嫁娶迎親的人家,祝願新婚夫婦生活幸福美滿;祝願他們所生的孩子象扎海一樣勤勞勇敢,象達瑪姑娘一樣聰穎美麗。
採花節
洞中採花節 初一一早,老爸向全家宣布,“今天去普安的採花洞過採花節!”驅車近3個小時,來到了普安縣青山鎮,爸爸的一個熟人領著向公路旁邊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上開進去。同行的人說,這附近的少數民族過採花節,一般都是在一個叫石橋河的地方,那裡好幾個洞都叫採花洞,採花節又叫採花坡,原來是普安、晴隆一帶苗族一年一度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當地年輕人,帶上蘆笙、簫笛等樂器,從四面八方趕來,雲集普安與盤縣交界處的採花皮,在山坡上、叢林里、山洞旁“遊方”(苗語,意即談情說愛)。
經過近半個多小時的顛簸,在離最近的山腰上,有一個很大的溶洞,這就是附近最大的一個採花洞,所以也是每年採花節最熱鬧的洞,最多的時候有近千人來“遊方”。
等到了下午1點左右,採花洞已經聚集了幾百人,姑娘們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和身邊的夥伴悄聲討論在遠處偷眼打量自己的小夥子;那邊的小夥子則在其他同們的慫恿下,在小攤販那裡買來小吃,紅著臉請相中的姑娘吃,只要姑娘接下了,人群中就是一陣歡呼。也有喜歡載歌載舞的,更是不放過這個展示的機會,只要有人起個頭,不管是民歌還是當下流行的歌曲,都有人應聲而歌,應聲而舞……到了下午四五點,姑娘小夥子們才戀戀不捨地離開。每個參加了集會的年輕人的夢裡肯定是五彩和甜蜜的。
採花節
白馬藏族人採花節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博峪鄉,每年農曆五月初四到初五,居住在這裡的白馬藏族人都要舉辦“採花節”來慶祝端午,這個習俗從古到今,代代相傳,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的風貌。博峪鄉地處甘肅、四川的交界處,距離著名的旅遊勝地九寨溝僅一山之隔。
“採花節”每次舉行兩天,初四一大早,博峪鄉7個山寨的小夥子們佩戴漂佩戴腰刀,穿戴整齊,姑娘們濃妝艷抹,穿著艷麗的衣服,背攜壺漿,各自聚集一地,向北方的“七姐妹山”祈禱過後,開始載歌載舞,向這座山進發。
一路上隔一段路程都要舉行歌舞“歇場”,這是姑娘小夥子們展示歌喉的好機會,向親戚、朋友、戀人唱祝福的歌。一路邊行邊唱,到了“七姐妹山”的時候,已近傍晚,人們便在山上燃起篝火,姑娘小伙們手拉手翩翩起舞,盡情歡舞,直到天亮。次日中午,姑娘們用采來的鮮花精心裝扮自己,頭上、辮子上、手臂上、背上全都掛滿鮮花,然後開始下山。下山的路上照例舉行歌舞“歇場”。到了村口,等候的老人擋住採花姑娘們對歌、敬酒,然後全寨人來到寨中空地,同全村老少跳舞、對歌、敬酒,相互祝福,祈禱村寨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白馬藏族舊稱“白馬番人”,是古代氐族的後裔,新中國成立后被視為藏族的分支,稱“白馬藏族”,但其文化、宗教和生活習俗都與藏族不同: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使用漢字;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世代農耕;男女都留辮子,長年頭戴白色圓頂的氈帽,帽上插著白色的雄雞尾翎,身穿對襟長袍,服飾與別的民族大不一樣。舟曲縣的博峪鄉是白馬藏族一個重要聚居區,全鄉4000多人全部是白馬藏族。
達瑪去世后,六姐妹以她為榜樣,繼續為當地的鄉親們解除病痛,六姐妹去世以後同達瑪“採花節”是博峪白馬藏族人的一個盛會,這個習俗的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博峪山寨一個貧苦人家有六個姑娘,一年端午節的時候,小姑娘上山採藥時受傷,被一位叫達瑪的姑娘所救,還把她背回了家,達瑪姑娘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品質高尚,她帶領六姐妹踩遍博峪的山山水水,採藥治癒民間傷病。
採花節
達瑪去世后,六姐妹以她為榜樣,繼續為當地的鄉親們解除病痛,六姐妹去世以後同達瑪一起葬在附近一座開滿鮮花的山上。當地人為了紀念達瑪和六姐妹,就將博峪的七座山稱為“七姐妹山”。為了紀念她們,年輕人在吉祥的端午節都要結伴上山祭掃七姐妹的墳墓,采吉祥花帶回家,慢慢地,“採花節”就成了博峪人過端午節的獨特方式。 “採花節”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習俗,慢慢地受到多方面的關注,每年端午節都有不少學者和遊客前來觀賞。原來的“採花節”都是由各村村民自發組織,每隔三年鄉政府出面將各個村聯合起來,組織一次大型的“採花節”。如今“採花節”已經變成了一個融文化、經濟、旅遊、體育、宗教、民俗為一體的民間盛會。
搶水:採花節的第一天,人們前往附近的山泉旁,用雙手捧水痛飲,或者打水回家洗髮、洗身。傳說節日的那一天,山泉中的水有消災怯病,可給人帶來吉祥。
採花節
搶水活動結束,人們就開始準備第二天上山的採花,各家父母將女兒精心裝扮,美貌秀麗的藏族少女美如天仙。當第二天太陽升起來的時候,人們便為上山的姑娘們送行,姑娘們唱著《告別歌》在領隊的帶領下向山裡進發。路途氣氛活躍,大家用歌唱的形式來進行問答或者唱起《上山歌》。到了刺兒坎上,姑娘們支鍋做飯,男人們在祭祀花神的地方插上木刀、木斧、木箭,祈禱花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祀完畢,採花開始了。姑娘小夥子們結伴向花叢中走去,採集那些花兒插在姑娘們的髮辮上。第二天,在上山的人們唱起了《離別歌》,下山後,村莊里的鄉親們都已經等候在那裡,由迎接中的婦女邊敬酒邊唱起《敬酒歌》為上山採花姑娘們洗塵。姑娘們則唱起《謝酒歌》。人們一起跳起了當地的羅羅舞來歡慶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