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街

地處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部

平遠街地處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部(平遠壩子腹地),東與稼依鎮相連,南與阿舍鄉和文山縣德厚鎮交界,西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中和營鄉接壤,北與丘北縣膩腳鄉毗鄰。距省城昆明275公里、文山州府65公里、硯山縣城76公里,土地面積598.9平方公里。323國道,鎖硯高速公路和文平公路穿境而過,具有明顯的區位,交通,土地資源優勢,素有“文山州西大門”之稱。全鎮下轄17個村民委(社區)115個自然村158個村小組16912戶。境內居住著漢、壯、苗、彝、回等10餘種民族,2010年末,全鎮人口80277人,少數民族佔71%。屬中亞熱帶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4-16℃,無霜期270-300天,年降雨量850-950毫升,冬春乾旱少雨,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糧食作物以稻穀,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辣椒,花生,蔬菜為主,區域內有錳,鐵,煤等豐富礦場資源。養殖業發展迅速。全鎮有耕地面積224490畝,其中:田46635畝,佔耕地面積的20.8%;旱地177855畝,佔耕地面積的79.2%;人均佔有耕地3.6畝。有宜林荒山6萬餘畝,牧地面積2萬餘畝;水域面積12600畝。土地特點是:地勢平坦,中低產田地面積比重大,土壤類型以紅土壤為主。由於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個私經濟基礎較好,各族群眾歷史以來經商生意的較多,有較強的市場經濟意識,且信息來源廣闊,為市場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小城鎮發展出具規模。

歷史沿革


平遠街因其地勢平坦、開闊而得名,西漢時的鐔封縣即現在的平遠街。清代稱為臨安府阿迷州旁甸鄉。康熙六年(1667)置土巡檢,治所在打漁寨(今平遠)。1958年從開遠縣併入文山縣,稱豐收公社。1964年併入硯山縣,置為平遠區。1988稱為平遠鎮

人口民族


境內居住著漢、壯、苗、彝、回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佔73.7%,是全縣的少數民族大鎮。也是文山州回族主要聚居區,有清真寺10所,建於清乾隆年間的田心清真寺是著名的古建築之一。平遠街豐收水庫,風景優美,有小桂林之稱。

文化


民風民俗

壯族在每年開春時,都要舉行隆重的祭龍節,祈求這一年風調雨順,穀物豐收,人畜平安,獲得更好的豐收。
土族的婚慶:婚慶時間為三天,非常隆重,能歌會舞的青老年人歡聚在一起進行對歌比賽,慶祝新婚夫婦恩恩愛愛,白頭偕老,生活美滿。
回族的節日:他們信仰伊斯蘭教,每天都要五番拜功,每星期五都要過主麻日,每年都要用一個月的時間進行齋戒,一年一度的節日有大、小開齋節和古爾邦節

社會


衛生

全鎮有縣二院一所,村級衛生所38個,鄉村醫生79名。我鎮按照省、州、縣的有關要求,認真開展各種衛生保健活動,加強了鄉醫的管理和培訓,2006年共培訓鄉醫7期160人。
街景
街景
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全鎮71000多農民群眾享受到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91.05%。
狠抓計劃外生育和獨生子女獎優免補兩項工作。全年共辦理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223戶,占縣下達任務數的101.36%;完成“三術”任務1209例,占縣下達任務數的104.31%;辦理《生育證》401本;查處違法違規生育行為32起,查處率達10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

文化教育

平遠街鎮建有小學63所,擁有小學教師421人,在校小學生10929人。建有中學(高中)4所,擁有中學(高中)教師311人,在校中學生5178人、高中生935人。
2006年平遠鎮大力推進“科教興鎮”戰略。進一步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深入實施農村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改善了辦學條件。重點是抓好了田心民族學校的建設,確保了秋季招生前投入使用。

基礎設施

平遠鎮所有自然村都實現了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四通。除了兩個社區及田心、車白泥等少數在政府周邊的村民委通自來水外,大部分村民委仍沒通自來水。
20徠06年以來鎮黨委、政府加快了平遠鎮道路基礎設施建設,自籌資金1246.34萬元對鎮區15條道路8.9萬平方米的路面進行了改造,吸引社會資金4826萬元完成了商貿大街、新平路、文平大道等4條主幹道建設。同時為改善群眾生活、提升小城鎮品位,新建了佔地16.7萬平方米的新平、豐湖兩個休閑廣場截止2006年底。進一步加強了全鎮12個重點項目的總體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9458萬元。共動工各類水利工程420件,累計完成投資150餘萬元,新增灌溉面積7197畝,改善灌溉面積10853畝,解決改善農村3000餘人、800多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新建沼氣池94口,節約了農村能源,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平鎖高速公路已竣工投入使用,賈大公路已完工驗收。平遠220KV變電站前期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平文大道延長線擴寬等項目相繼實施。

新農村建設

2006年平遠鎮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通過扶持發展部分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了烤煙、辣椒、蔬菜、花生、畜牧等優勢產業的發展。全年共完成農作物種植17.9萬畝,糧經種植比例調整到55:45,通過狠抓良種良法的推廣,糧食產量穩中有升,達2786.85萬公斤,同比增長3%。完成大牲畜存欄15302頭、生豬存欄75006頭、山羊存欄11764隻和家禽存欄186913隻,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0.05%、0.04%、0.03%和0.03%;實現肉類總產量5486噸,比去年同期增長0.09%。全鎮烤煙生產圓滿完成任務,共完成指導性種植面積28860畝,完成煙葉收購7.5萬擔,實現煙農收入4004萬元、煙稅收入880萬元,上等煙比例達47.25%,比上年增長5.28%;均價達11.62元/公斤,比上年增加0.52元/公斤。
全鎮這一年還掀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以整村推進為載體,按照縣委提出的“四村五位一體”活動要求,實施了大尖山、獅子山、丫口寨整村推進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33.22萬元,各項工程順利通過省、州驗收。同時,紮實抓好水庫蓄水工作,截止目前,全鎮共蓄水2000多萬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400萬立方米,為今年工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不斷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有了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