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門兒

爪門兒

爪門兒,又稱蚱蜢,屬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拉丁文名Oxya chinensis,主要分佈在分佈於全國各地。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簡介


爪門兒:又稱蚱蜢。
蚱蜢(zhà měng)(Acrida)是蚱蜢亞科昆蟲的統稱。我國常見的為中華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蟲較比雄蟲大,體綠色 蚱蜢或黃褐色,頭尖,呈圓錐形;觸角短,基部有明顯的複眼。後足發達,善於跳躍,飛時可發出“札札(Zhā Zhā)”聲。如用手握住,2條後足可作上下跳動。咀嚼式口器,為害禾本科植物

生態分佈


生存環境:棲息於草地、農田。活動於稻田、堤岸附近。
棲地分佈:分佈於全國各地。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中藥資料


【藥名】蚱蜢
【別名】蛗螽、蠜、螽、蟅蟒、蚮、百蜷、蛨虴、虴蛨、簸蝩、土話稱之為【馬叉】
【漢語拼音】zhà měng
【英文名】Grasshopper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 2.Oxya chinensis Thunberg 3.Acrida lata Motsch
【歸經】肺;肝;脾經
【功效】祛風解痙;止咳平喘;活血療瘡
【科屬分類】蝗科
【拉丁文名】Oxya chinensis
【主治】小兒驚風,破傷風;百日咳;哮喘
【生態環境】生活於草地、農田及堤岸附近。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乾或烘乾。
【資源分佈】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性味】味辛;甘;性溫
【藥材基源】為蝗科動物飛蝗、中華稻蝗、稻葉大劍角蝗等多種昆蟲的成蟲。
【出處】《中華本草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80~100毫米,常為綠色或黃褐色,雄蟲體小,雌蟲體大,背面有淡紅色縱條紋。前胸背板的中隆線、側隆線及腹緣呈淡紅色。前翅綠色或枯草色,沿肘脈域有淡紅色條紋,或中脈有暗褐色縱條紋,后翅淡綠色。若蟲與成蟲近似。卵成塊狀。世界上共有5000多種蚱蜢,其中的許多種不僅能跳,而且能飛。在它們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對又寬又薄的后翼。蚱蜢飛行時,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過它們更多的是用後足跳躍行進而不是用翅膀飛。

生活習性


各地均為一年一代。成蟲產卵於土層內,成塊狀,外被膠囊。以卵在土層中越冬。若蟲(蝗蝻)為5齡。成蟲善飛,若蟲以跳躍擴散為主。蚱蜢沒有集群和遷移的習性,常生活在一個地方,一般分散在田邊、草叢中活動,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會對水稻和豆類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此昆蟲不完全變態,從卵孵化成若蟲,以後經過羽化就成為成蟲,不經過蛹的階段,它1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為若蟲,若蟲沒有翅膀,其形狀和生活方式和成蟲相似。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間羽化成成蟲。雌雄成蟲交配后雄蟲不久就會死亡,雌蟲卻大量吃食,積累營養。經過1周后,腹內的卵成熟了,就開始產卵,它一般將卵產在乾燥而地勢稍高的沙瓤中在各類雜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濕度和土層疏鬆的場所,有利於蚱蜢的產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見發生於農田與雜草叢生的溝渠相鄰處。各地均為一年發生1代,成蟲產卵於土內,成塊狀,外被膠囊,以卵塊在土中越冬。
創造紀錄的體育健將會妒忌小小的蚱蜢,它能跳過相當於自己身長 15—20倍的距離——而巳不需要助跑!不過話又得說回來,蚱蜢的身體就是為跳躍而設計的。它的兩條後腿特別長、特別有勁,在後腿的上半部鼓起厚實而耐勞的肌肉,裡面儲藏著大量的能量,並能迅速地釋放出這些能量。其實,蚱蜢的後腿只適合於跳躍,所以在行走時這兩條腿反倒顯得很笨拙。當蚱蜢準備跳躍時,它的4條小腿便將身子前半部撐起,後腿彎曲,然後突然伸直,把自己射向空中。這樣—蹦一蹦地向前跳,速度要比大多數靠奔跑行進的蟲子快10倍。
有些蚱蜢——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發出“音樂”來吸引配偶,並告訴別的雄蚱蜢離開這裡。不同種類的蚱蜢發出“音樂”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它們有的用後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邊發出聲音,或者讓翅膀相互磨擦發出聲音。在飛行中,有的蚱蜢以翅膀撞擊後腿來發出聲音,還有的蚱蜢乾脆劈啪劈啪拍打翅膀以發出聲音。為聽見這些“音樂”,有些蚱蜢在翅膀下面有耳膜,還有的蚱蜢在前肢上有耳膜。聆聽這些“音樂”能幫助雌蚱蜢作十正確判斷:那位“音樂家”是不是和自己相配。因為每一種蚱蜢只會唱出自己特有的歌。

自我保護


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為了避免被其他物種吃掉,各有高招。例如,當刺蝟遇到不利的情況時,就會縮成一團,靠全身的刺倖免於難。有些昆蟲能自己製造有毒的化學唾液,當遇到天敵進攻時,就將毒液噴向天敵,讓天敵“偷雞不成反蝕把米”。那麼,你知道蚱蜢是如何保護自己的呢?
也許因為蚱蜢屬“高蛋白”生物,故此常常成為蜥蜴的“食譜”之一。所以為了逃生,蚱蜢常吃食有臭味的樹葉,如桉樹的樹葉,然後再嘔吐到自己身上。每當蜥蜴一類的“吃肉動物”準備將粘有嘔吐物的蚱蜢吞下去時,因為嘔吐物的味道實在難聞,就會立即吐出來,因此不會傷害蚱蜢的“筋骨”。
如果你偶然觀察到,從蜥蜴口中吐出來的東西中竟然有一個活的蚱蜢時,可不要見怪了。蚱蜢就是靠這一絕招使自己死裡逃生的。蚱蜢不像其他某些昆蟲會“自衛反擊”,所以只能進行被動的自我保護,但這一招卻非常管用。

常見種類


1.飛蝗,身體長約5.4cm,呈黃褐色。頭頂部色淡,複眼棕色,卵圓形。單眼3個,作鼎足排列。觸角絲狀,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長大,綠色,中央有隆起的縱走線。前翅皮紙質,狹而長,灰黃色,有不規則的斑紋前、中足黃褐色,後足腿節綠色,內側有帶狀黑綠色斑3條。腹部由11節組成,在第1腹節上有聽器,在第2-8腹節上有氣門8 對,末端有尾毛。
2.中華稻蝗,身體長圓形,大約長3-4cm,黃綠色或綠色,有時黃褐色,有光澤,頭頂有圓形凹窩,顏面中部溝深。複眼灰色,橢圓形,觸角絲狀,褐色。前胸發達,中部有橫縫3條。前翅前緣部分呈綠色,余部褐色,腹黃褐色,雄體腹末端屈曲上。
3.稻葉大劍角蝗,身體細長圓形,雄蟲長約5.4cm,雌蟲長約9cm,全體綠色,有時呈灰褐色。頭圓錐形,顏面尖形,顯著傾斜,咀嚼式口器,觸角劍形。雌蟲前翅的中央具有1列縱行的白色.

危害特點


成蟲及若蟲食葉,影響作物生長發育,降低農作物商品價值。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發展前景 我國食用蚱蜢(蝗蟲)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迄今蚱蜢仍是人們喜愛的食品。秋後從田間採收,油炸后即可食用,另外也可加工成各種味道的食品或罐頭。蚱蜢產卵量特別大,可以以此為原料加工製作蚱蜢卵醬。發生嚴重地區,在秋、春季剷除田埂、地邊5cm以上的土及雜草,把卵塊暴露在地面曬乾或凍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蓋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
(2)在測報基礎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為害雙子葉雜草且擴散能力極弱的特點,每667m2 噴撒敵馬粉劑1.5—2kg,也可用20%速滅殺丁乳油15ml,對水400kg噴霧。(3)保護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蠅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