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賈坊村

山西臨汾市襄汾縣汾城鎮下轄村

南賈坊村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行政村,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南賈坊村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以蘋果栽植為特色產業,此外,還種植棉花、辣椒、藥材等經濟作物。

信息介紹


英文名稱

Nanjiafang Village

地理位置

南賈坊是四面平坦、西北略高、東南略低的一個村子。
東南二里地是吳興庄村,遠一點五里地是汾陽嶺村
東北五里地是良陌村
偏東、北八里地是南膏腴村
略偏西,北三里地是北賈坊村
西北三里地是南賈崗村
西南五里地偏北一點是興平村。
西南五里地偏西一點是紹平村
略偏東,南五里地是焦村
南賈坊、興平、紹平三村地界交界處有一個稱為”三滴水”的地方,是三個村的中心地點。

土地

全村總面積1.5平方公里,原有土地3176多畝,1958年大約有900畝土地栽了蘋果樹,1969年被迫將553畝栽有蘋果樹的土地賤賣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五七幹校和總後勤部,好像一共賣了2萬多元,村上拿這部分錢和村上的木料蓋了一個舞台。村上現有土地2623畝。

人口

解放初(1947年),380多口人。
1977年,700多口人。
2010年,223戶,1003口人。

經濟概況


新農村建設

南賈坊村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進行“五化”工程,加大環境投資力度。

村莊介紹


南賈坊村莊建於何年暫不清楚,據道光5年《太平縣誌》中王體復《清儲鎮開荒田》文,明萬曆13年(1585年)始建清儲鎮,其間南賈坊村就已經存在,並且用的就是“南賈坊”這個村名。明崇禎5年建設了城牆(築堡),一直保持到1970年左右。城牆東西長288米,南北寬280米。村中城牆為卧牛城,從村裡可以比較容易登城牆,向外觀望,北城牆中間有一個城牆最高的地方,這地方的城牆也寬,稱為五嶽朝天。據說是為了補風脈,朝著北賈坊的泰山廟,築這個五嶽朝天是為了擋住泰山

村上廟宇分佈情況

村外的廟宇分佈:
正西門外,面對著西城門的廟是:財神廟。
從西門往北,西北城角的廟是:北王廟。
從北王廟往北再走幾步,就是:北閣。傳說北閣里供奉的是風婆婆。每年開春,有時連著幾天都在颳風,造成氣候乾燥。老婆婆們拿上供品,其中還有棉花,在北閣里燒香、叩拜、燒棉花,意思是讓風婆婆紡線。風婆婆有了事情干,就不會讓亂颳風了。
出西門往南,在西南城角處路西也是一個廟:財神廟。
再往南幾十米有一個廟,是:獨神廟。獨神廟是牌樓式的,村裡人出遠門都要在獨神廟燒香、叩拜,以保出去平安無事,尤其是準備去蘭州、西寧、青海的人。
南門外有一個不大的廟:菩薩廟。菩薩廟裡有一大間房子,正面牆上雕刻著山水人物、神靈。
正東門外,有一個牆式廟:三官廟。三個官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
在三官廟廟西的北邊有一個廟,土地廟。以前,去世人出殯時,都要到土地廟裡告廟,將所有紙紮都在土地廟裡燒了。現在是在墳里燒。
三官廟北邊有一個池塘:天池,天池在土地廟的東邊,天池四周栽有柳樹,粗的直徑有一米多。
從天池往東北一點,有一個廟:關帝廟。據傳,以前村上打官司都在關帝廟裡進行。
城牆東北角偏東,有一個寺,寺里有廟、有神。寺有圍牆和門。
東門外東南方向有一個閣:南閣。每年冬天,人們常去南閣里逮野鴿子
村內的廟宇分佈:
從現在的東門到西門的大街稱為中巷,中巷東頭的廟是:娘娘廟
中巷西頭的廟是:菩薩廟。
在中巷中間的廟是:大廟和馬王廟。大廟在村正中間。大廟有前門。大廟由前殿、過廳、正殿、東房等四部分組成,東房有五間,正殿是北房5間,內供奉有關老爺神像,關老爺手中握著180斤重的大刀。大廟對面是過路檯子(舞台),唱戲時需要把木板搭上,不唱戲的時候就把木板拆掉。傳言說這個戲台建成后只唱過一台戲,當時唱的是“十萬金大上吊”,把一個唱戲的演員吊死在舞台上了,戲當時就終止了。從那以後,在這個舞台上就沒有再唱過其他的戲。
馬王廟裡供奉著一個六臂、三隻眼,顯得很兇的馬王爺。除此之外還放著個大郎爺。這個大郎爺供奉的地方本來在西山堡疙瘩上的大郎廟,每年的正月二十九日前,村裡的身體強壯小夥子們將大郎爺抬回村,獻上幾天後送回山上去。由於日本侵略中國住在了大郎廟,當年的大郎爺送不回去了,就放在了馬王廟。大郎爺的神樓就和轎子一樣,很重的,其實神樓裡面放著幾個牌位,就是那個架子重。
馬王廟旁邊有一個紙字樓,所有的廢紙都要放在裡面,過一段時間有人把廢紙燒掉。紙是不能隨便扔的,樓上面寫有愛惜紙的字,看來古人對讀書用紙的重要性認識很清。
在大廟和東門的正中間,中巷路北,是劉家祠堂。祠堂門外的兩邊各豎有一根旗杆,看起來很排場。
在緊靠城牆東南角的地方,有一個100多平方米的池塘。在城牆東南角上有一個閣:魁星閣。魁星閣里供奉著孔老夫子。每年冬至那天,學生們天不亮就起床趕到魁星閣上去燒紙叩頭,都想搶頭柱香,當第一名,以表達對孔老夫子的尊敬和崇拜之情。
在城牆西南角池塘西北方向不遠處有一個廟宇,稱為寺,這個寺小一些。
在檯子過洞正南、緊鄰南巷的南邊的廟宇稱為小廟。
菩薩廟一共有四座,除了前面的兩座以外,在東邊和北邊還各有一個,這樣菩薩廟就分佈在村子的四周,以便於人們奉獻。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人們爭相到菩薩廟上供,保佑自己的兒女平安健康。結了婚還未生孩子的家人拖別人在廟裡偷一支紅蠟,一路上不斷地念叨著:你爸爸叫什麼,你母親叫什麼,一直走到他們家,夫妻倆將蠟獻在灶王爺處,並磕頭致謝給他們偷娃娃(實際是蠟)的人。正月十五、十六,,村內的花鼓子隊還會在菩薩廟前進行花鼓表演,稱為“打場子”,供人們欣賞。
如果某處沒有菩薩廟,附近的幾家就會湊木料、篷布或高粱席子,臨時搭一間房,寫上神扎,以便周圍家來奉獻。
總計:村裡有:神廟4處(小廟、北王廟、獨神廟、馬王廟),關老爺廟2處(一大一小),財神廟2處,三官廟1處,娘娘廟1處,菩薩廟4處,寺廟2處(一大一小),土地廟1處。閣3個(南閣、北閣、魁星閣)。

村莊結構

村內主要有中巷、南巷、北巷、小過洞、檯子過洞五條大的巷道。檯子過洞中間有一個牌樓,具體是什麼性質的牌樓不清楚。牌樓旁邊有南門上的碾子一座,東門的碾子在村內池塘西北方向不遠處。
村裡原只有東門、西門各一,沒有南門,但有南門這個稱呼。東門就是現在稱為朝門樓的那個門,西門就是現在的西門。
全村的住戶分為三個門:東門、西門和南門。
東門有:劉姓、高姓,以劉姓為主。
西門有:段姓、劉姓、衛姓。
南門有:高姓、鄭姓、南姓、賈姓、路姓。
村上有什麼集體活動,都是按“門”來組織,尤其是村上拉鼓車的時候。南門為一方,東西門為一方。雙方都有自己的鼓車,南門鼓車的鼓上畫有飛虎(一個虎頭),鼓車較小,拉起來容易跑快。南門上戶少、人口少,只有20來個強壯小夥子,容易人心齊。雙方搞好后,馬上就開始比賽,但東西門總是輸。原因是東西門戶多、人口多,不太容易把人集中起來,總有遲到的,等東西門人到齊了,比賽已經結束了。再拉鼓車比賽,南門就不幹了,因為南門人少,人氣喘地換不過來,所以比賽就不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