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三顧草廬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成語
- 《三國志》中的典故
三顧草廬
漢語成語
三顧茅廬是漢語成語,拼音:sān gù cǎo lú,是指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真心誠意邀請。
顧:拜訪;茅廬:草屋。 是指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顧茅廬,禮賢下士
妄自尊大,拒人千里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示例
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三國演義很強調軍師謀士的作用。
曹操手下謀臣如雨,是曹魏成功的關鍵。
袁紹手下也有許多謀臣,但不會用,那就歸於失敗。
但是,最明顯的是軍師在劉備那裡的作用。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草廬請出來的。三顧是真有其事,正史裡面也是這樣記載。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諸葛亮後來在出師表裡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但是為什麼要有三顧呢?
我們看三國演義這一段,總有個印象是劉備到隆中求諸葛亮,而諸葛亮自高身價,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害得劉備空走了不少路,也讓關羽張飛生了老大的氣。
本來嘛,劉備第一顧,從新野巴巴地到隆中來,已經是表現了誠意,給足了面子。諸葛亮正常的做法是到新野回訪。就是不這樣,至少打個回條,說一聲知道你來過,約個日期吧。
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你以為他是真的久樂耕鋤,懶於應世嗎?
諸葛亮自比管樂。管仲、樂毅何許人也?都是安邦定國的人。這說明了諸葛亮不願意當許由、巢父,他要真當個高士,大可以學管寧那樣。其實躬耕南陽,是像姜太公在渭水那樣在等機會。不過,這個等是消極的。諸葛亮儘管對天下大事有心得,但他不可能未卜先知以後一定會替劉備打工。一方面,劉備當時只是芸芸眾多軍閥中不顯眼的一個;二方面,諸葛亮不知道劉備會不會看得他上眼。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諸葛亮通過司馬徽等人向劉備傳達了信息。我們看到的是,司馬徽只是籠統地向劉備提了卧龍鳳雛。真正把諸葛亮這個名字告訴劉備的是徐庶,還是當徐庶不能再留在劉備那裡才說出來的。老牛以為,儘管諸葛亮在等機會,在這以前,他並沒有為劉備服務的打算。
徐庶離開劉備以後到了隆中見了諸葛亮,被諸葛亮罵了一頓,鬧了個老大沒趣。但這是羅貫中一個重要的伏筆。徐庶的到訪至少達成兩個作用,諸葛亮現在知道了:劉備有潛力,而且對自己有興趣。
劉備果然來了。第一次,諸葛亮出了門,沒見上。老牛以為,諸葛亮可能還不是真的出了門。他需要時間觀察劉備這個人,需要時間評估劉備的能力。想當管仲也得看看人家是不是齊桓公。
再有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人家來找你面試,這一份答卷要花點時間準備。這份答卷,不單是要讓未來的主子滿意,而且是要讓主子放心把權交給你;不單是上班受聘,而且是將來替主子打江山,為自己實現個人抱負的行動綱領。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但有沒有人想過,如果來的是曹操,孫權,或者是別的勢力,諸葛亮總不能也把隆中對拿出來吧?諸葛亮既然知道劉備要邀請他出山,就得要替他度身定做一個計劃。隆中對不是諸葛亮早早在抽屜里的東西,而是他決定了為劉備打工才製作的。退一步說,就是諸葛亮早有了隆中對這樣的構想,他也要更新情報,做出有關的修正。
劉備第二次到隆中,還是沒見上諸葛亮。隆冬時分,張飛很有意見,這樣冷的天氣,出門幹麼?偏偏諸葛亮卻是出了門。你說他為什麼要在天寒地凍的時候出外閒遊,豈不奇怪?非也,他是在進行製作計劃書的工作,說不定是忙著找資料弄情報。真的是未出草廬知三分嗎?不是的,隆中對不是閉門造車的產物,諸葛亮為三分肯定要花很多功夫。
我們再看看,諸葛亮後來向劉備解釋隆中對時:
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
你說,為什麼諸葛亮有這圖?諸葛亮的家不是國立圖書館,不可能保存全國山川地圖,他要自己動手才能得到這畫。“命童子取出”這幾個字也道出了真相,如果不是諸葛亮早有準備,說不定童子要拿這軸畫還要問一下:是哪一軸畫?在哪裡?花老半天工夫。這隻能說明,諸葛亮為了應付劉備的面試,為了當上劉備的軍師,做足了功課。
劉備三顧草廬,表現了極大的誠意。諸葛亮何嘗不是表現了極大的誠意。本來這樣的事情是正常不過的。只是諸葛亮沒有勇氣說真話,後來那一句“不求聞達於諸侯”,顯得虛偽而不自然。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劉備往訪諸葛亮,凡三往,乃見。后諸葛亮上後主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以“三顧草廬”比喻對賢才的誠心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