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瑪
囊瑪
囊瑪是中國藏族古典音樂,主要流行在拉薩城區。因在布達拉宮內的囊瑪崗(即內室)演出而得名。在西藏多種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因其歷史悠久,發展成熟,被稱為藏族的古典音樂。歌詞有民間創作和上層喇嘛創作兩類。音樂由引子、歌曲、舞曲組成。最常見的形式是中速的引子接慢板的歌曲,然後是快板的舞曲。
引子由樂器演奏,曲調較固定。歌曲的音樂典雅,節奏舒展,與快速的舞曲形成鮮明的對比。演唱時配以簡單的舞蹈動作。舞曲歡快熱情,表演者只舞不唱,有時舞者腳下墊一塊木板,腳在木板上踏出明快的聲響。
囊瑪
囊瑪首先盛行於拉薩,后流傳到日喀則等其它城市,它是一種以歌唱為主,歌舞結合的表演形式。歌曲部分是囊瑪的精髓。它的歌詞比較廣泛,其中愛情歌曲多採用六世達賴倉央加措的情詩,如“寶貝在手裡,不知道愛惜,一旦失落離去,後悔也來不及”等哲理詩句。到了十二世達賴時期(1856年—1975年),囊瑪開始在民間盛行,歌曲的後面又出現了一段舞曲,相應的也產生了一段類似堆諧踏點節奏的舞蹈動作。這樣,囊瑪的音樂舞蹈結構即由歌曲和舞曲兩部分組成。由於歌曲部分的前面有一段音樂引子,因而它的表演程序又是引子→歌曲→舞曲,通常是在連點踢踏步中結束。
表演囊瑪時要有樂器伴奏,囊瑪的音樂伴奏要求很嚴,必須有七種樂器組成,即:笛子、六弦琴、揚琴、京胡、特琴(類似二胡)、根卡、串鈴,否則不能稱為“囊瑪諧”。但流傳到民間之後,一般只有橫笛、揚琴、六弦琴,甚至其中任何一件伴奏就可以演唱。
表演開始時,先由樂器演奏一段引子,六弦琴伴奏。
引子音樂一般不跳,如果想跳可以原地右腳起步,自由甩手,作“四拍三踏步”法。唱段開始之後舞步停止,舞者齊聲縱情歌唱,以抒發音樂情緒傳達舞蹈內容。歌詞完畢,舞者聚集起來直面觀眾,撒開衫袖右腳踏點起舞。然後叫一聲“勒似”統一步法,時而向前復而後退作抬腳甩手“行進踏點”步,神情瀟灑、悠然、大方;時而向左復而向右踏點轉圈,不時拂袖轉動手腕,作拖步施禮動作。最後腳下發出踢踏節奏音響,表現人們歡快愉悅的精神風貌。
囊瑪的舞蹈是從堆諧中借鑒變化而來,其這方面的特點很明顯。儘管它的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多抬腳、甩手、踏點步,但華貴典雅的氣質和人情味很足,優美風雅、富有時代審美情趣。
才旦卓瑪《宗巴朗松》
《阿瑪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