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晚郡事隙
冬日晚郡事隙
《冬日晚郡事隙》是由南朝齊文學家謝朓寫的。
冬日晚郡事隙
案牘時閑暇,偶坐觀卉木。
颯颯滿池荷,翛翛蔭窗竹。
檐隙自周流,房櫳閑且肅。
蒼翠望寒山,崢嶸瞰平陸。
已惕慕歸心,復傷千里目。
風霜旦夕甚,蕙草無芬馥。
雲誰美笙簧,孰是厭薖軸?
願言稅逸駕,臨潭餌秋菊。
翛(xiāo消)翛:指鳥的羽毛破敝貌。語出《詩·豳風·鴟鴞》。
這是作者出任宣城太守那年冬天的一個傍晚,公務暫了、稍得空閑之際的抒發一時感念之作。
作者在公元495年(齊明帝建武二年)夏到宣城(今屬安徽)任太守,次年暮秋就奉詔去南嶽(參《將游湘水尋句溪》),所以這是到宣城的當年所作。詩中摹寫了宣城的冬景,也抒發瞭望鄉思歸和渴想擺脫官場、隱居求長生的複雜感情。
全詩分三節。首節八句,寫料理公務之餘,或坐或行所看到的遠近景色。作者出守宣城,雖說“國小暇日多,民淳紛務屏”(《新治北窗和何從事》)、“高閣晝常掩,荒階少諍辭”(《在郡卧病呈沈尚書》);但那裡究竟是京城迤南的一個大郡,作者也曾視之為“股肱郡”的,對還只三十二歲、初任郡守的詩人說來,“案牘勞形”是不可免的。這天,直到傍晚,才得偷閑偶坐,透過窗戶觀賞一下四周的卉木。游目所及,最引起注意的,是滿池發出颯颯之聲的枯荷和雖能耐寒,這時也已衰敝乏神的修竹。這已是“冬日”了。接著,起而循著檐廊到處走了一遭。郡署的房櫳是一片空漠靜寂——僚屬們都已散班了。四望所見,是寒山一脈,蒼翠在眼;而寒林葉落,居高俯視(宣州郡署原建築在城內高處),郊野平陸,也居然悠然入目了。作者久忙得閑,這些靜寂的景物,便在心目中留下特別鮮明的印象。坐觀、行視,分兩層寫。其中,有近景,有遠景;有耳之所聞,有目之所見;有仰望,有俯瞰,但無處不是蕭瑟的冬景,無處不是凝固一般的靜謐。
次節四句寫內心所感。眼前是一片寒冬景象,時間又是傍晚,歲暮、日暮,最能引起人的羈愁和鄉思。所以作者終於微吟出:“已惕慕歸心,復傷千里目。”歸思已使心神驚動不安,遠望更添愁緒。用“已”、用“復”,便寫出作者的愁思重疊,難以自解。何況,回憶起下車伊始,蕙草還散著余芳;而今,卻已是朝夕風霜彌天了。一是“無”,一是“甚”,更見出節換時變,令人興感。
無可排解的羈愁、歸思,終於使作者在結尾四句里吐露了胸懷:“雲誰美笙簧?孰是厭跫軸?”《詩·小雅·鹿鳴》有句云:“吹笙鼓簧。”據孔穎達疏,是周天子召集臣下共行宴享之禮,要吹笙鼓簧(吹動笙中的簧)以娛樂嘉賓。又《詩·衛風·考盤》有句雲:“碩人之薖”、“碩人之軸”。據鄭玄箋:“薖,飢意;軸,病也。”作者這裡是化用經語,表達了自己既不羨慕作為王臣的種種享受、也不厭棄飢病交困的隱士生活的意願。先用“雲誰”(云何、說什麼的意思),又用“孰是”,兩句都用反詰語,表現了作者棄官從隱的意念的強烈。接著,又把自己的入仕、出守比作乘上了奔逸失路、茫然無歸的車駕,現在是要趕快停車解駕(稅,通“脫”),去追隨那傳說中菊潭旁的居民的時候了。據應劭《風俗通義》記載:“南陽酈縣甘谷有菊潭水,其上有大菊落水中。谷中二十家,仰飲此水,上壽百三十,中百餘,七八十為下。”詩人在這裡用此典故,表達了他尋求隱居長生的心愿。
作者出任宣城太守前,在建康曾經歷了蕭氏皇室內部一場驚心動魄的奪位鬥爭。齊明帝蕭鸞是殺害了他堂兄武帝蕭賾的兩個先後繼位的孫子昭業、昭文而爬上帝位的,他在奪位前後,把蕭賾的弟輩以及子、孫輩,都虐殺無遺,被史家嘆為“前古未有”。作者曾長期追隨、親附的竟陵王子良、隨郡王子隆以及好友王融,都在這時短命死去,作者內心是創巨痛深的。事後他雖受到蕭鸞的青睞,被委以重任,但心裡卻蒙上了深深的陰影,這在詩里也隱約地透露了出來。
詩里寫宣城蕭瑟冬景,真切盡致,後半抒情述感,全是從景生出。景真,也增強情的真,使全詩富有感染力。結合寫詩時的時代背景來體會,可見出作者的山水詩,並不純是“模山范水”的。
謝朓
(464—499)南朝齊文學家。字玄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