鄣吳村

浙江湖州市安吉縣下轄村

鄣吳村位於安吉縣西北部,與安徽省廣德縣相連,是藝術大師吳昌碩的故鄉。轄鄣吳、瓦廠灣、蛟塢3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鄣吳,在玉華、金華兩山之間,金雞水繞村由南向東流出境。風景秀麗、林茂糧豐。1992年有750戶、2700餘人。

歷史沿革


鄣吳村
鄣吳村
北宋時,村民僅幾十戶。建炎初,高宗南渡,淮安吳氏舉族南遷,吳瑾挈家輾轉徙此定居。后子孫繁衍,人丁漸增。瑾八世孫吳松,因不惜重資創建孝豐學宮而著稱。松子吳麟、吳龍,於明嘉靖五年(1526)同登進士榜,孝豐縣為之立雙進士牌坊。嘉靖十七年和四十一年,麟子維岳、維京先後進士登科。"父子叔侄世進士",傳為佳話。孝豐縣又為之立科甲坊,鄣吳村中立甲第聯芳等坊。吳氏父子叔侄均被朝廷委以重任,數十年間,吳家大興土木,廣拓村基,建造豪華府邸、雄偉牌坊、莊嚴祠堂、精巧陵墓。后吳門代有聞人,藉科舉之階為官者不下百餘人。經歷代經營,至清道光末年,村民有四五千人,成為孝豐縣第一大村,故有"大大鄣吳村,小小孝豐城"之說。
鄣吳村南的玉華山上有吳氏宗祠,祠前華表高聳,石階兩旁石獸獅、虎、馬、羊,栩栩如生,山腰牌坊巍然。今僅存石獅兩尊,高1.8米,余已毀。
清咸豐十一年(1861),再度進入安吉、孝豐境內的太平軍,於鄣吳村遭清兵和民團狙擊,麈戰月余,村民所剩無幾。同治、光緒年間,寧波、紹興、台州、溫州及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山東、江蘇等省移民陸續遷入。寧波、台州和安徽人約佔97%,今已歷4代,現有80姓左右。
藝術大師吳昌碩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出生於此。祖父淵,清嘉慶三年(1798)舉人,著有《天目山房詩稿》。父辛甲,咸豐元年(1851)舉人,著有《半日村詩稿》。溪南亭址山麓古屋,系吳昌碩啟蒙讀書處,后題名"溪南靜室",早廢;自稱"溪南老人"緣此。咸豐年間,戰爭頻繁,昌碩與其父避兵戈外出,其生母方氏和未婚妻章氏,在此期間先後喪亡,加之戰後荒涼,家道中落,造成了昌碩心中難以彌合的創傷,感到"骨肉剩零星,流離我心苦"。由是專心治學,勤奮學藝,從孝豐到安城,在"蕪園"經歷了10年耕讀生涯,奠定了文學、藝術基礎,故常自稱"安吉吳昌碩"。
吳昌碩成名后,幾乎每年返村祭祖,粗茶淡飯宴請族老鄉親。他關心鄉里,維護家鄉風貌。村上參天古樹,有人想砍賣,他出資買下,立章保護;他看到許多蒙童不能上學,集資並騰出3間房子,創辦初等小學堂。還立有撫恤摺,凡族人家添一丁,每年可支30元。鄉親請其寫字、畫畫,從不推卻,留在當地書畫珍品不下百餘件,至今傳為美談,有的演繹為民間故事。對家鄉特產毛竹和竹筍,常有詩篇提及,曾吟詩道:"客中雖有八珍嘗,那及山家野筍香,寫罷獨惆悵,何時歸去看新篁?"光緒二十四年(1898),吳昌碩返里重修《吳氏宗譜》。
1927年11月,吳昌碩病逝滬寓,國民黨元老于右任作輓聯曰:"詩書畫而外復作印人,絕藝飛行全世界;元明清以來及於民國,風流占斷百名家"。今村后獅子壇有其衣冠冢。村中吳昌碩故居有兩處:一是出生地,磚木結構,前廳2間,后樓3間。1983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門首匾額"吳昌碩故居"系書畫家王個所書。內陳有明文明為吳麟書寫的墓誌銘部分拓片等。另一處在村後街,系后購置的兩層五開間樓房,屋宇依山傍水,高大進深,具有鮮明的明清建築風格,曾是昌碩習藝和會客處,因昌碩於此重修宗譜,故又稱修譜大屋。
吳昌碩、子涵、東邁,均為滬上書畫篆刻名家。孫志范定居美國;志魯定居故里,為省文史館員;志源定居上海,繫上海市書畫名家。

經濟建設


鄣吳村
鄣吳村
1949年後,鄣吳村歷為鄣吳鄉(人民公社)人民政府駐地,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鄣吳向為長興、廣德至孝豐要道。60年代,省道孝(豐)泗(安)線建成,和遞(鋪)鄣(吳)線以及后建的遞(鋪)上(吳)線在此交叉,每天有多班客車直達杭州、遞鋪、孝豐、安城、長興等地,交通更為方便。今正在興建連接廣德縣的公路,以溝通318國道線。鄉郵電所、廣播站、中學等事業單位及鄉辦骨幹企業和村辦企業集中於此。鄉辦五金電子儀器廠、焊割工具廠、岩棉廠等均具相當規模,1992年鄉辦工業產值700萬元。由於村周圍毛竹資源十分豐富,成為安吉縣西北邊隅毛竹等土特產品的主要集散地,竹器加工業發達,村辦和個體的竹器加工廠達30多家,產品銷全國各地;竹帚、大掃把、筍等還遠銷日本、韓國和東南亞。一條長達1.5公里的商業大街,有各類大小商店200餘家,昌碩賓館亦於1992年建成。新建的農貿市場,日成交額達5萬多元。鄉中學和中心小學近年新建了教學樓,設備較全,鄉中學歷年升學率在全縣名列前茅。吳昌碩曾親自指點的鄣吳村舞龍傳人,在1991年"湖州絲綢文化節"表演的"龍舞"獲好評,浙江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曾作報道。吳昌碩故居自1987年對外開放以來,至1992年底,已接待日本書道、華道訪華團等中外學者、文人、藝術家和遊客上萬人次。
全村有耕地1037畝,以種植水稻為主。距村2.5公里、總庫容1010萬立方米的大河口水庫於70年代建成后,減少洪旱威脅。1992年糧食畝產675公斤,比1978年增長11.25%。山林9204畝,度產毛竹60萬支,年產茶葉12.5噸。全村工農業總產值320萬元,比1978年增長15倍;人均純收入950元,比1978年增長8.5倍。村民生活顯著改善,電視機基本普及,電冰箱、洗衣機和摩托車等已進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