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江鎮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轄鎮

百江鎮是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轄鎮,屬分水片區,原為分水縣轄地,距離分水城區僅15分鐘車程。總面積233.48平方千米,是桐廬縣第二面積大鎮。

百江鎮下轄15個行政村,05省道和規劃中的杭淳開高速穿境而過,是杭州至千島湖的必經之地之一,交通便利。

百江山高塢深,山體綿亘,重巒疊嶂,溪澗縱橫,幽谷深壑,是桐廬縣林業重點鄉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毫米,光照適宜,雨熱同步,四季分明,具有板栗生長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2021年,杭州市分鄉級普查區域常住人口情況,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為10385人。

歷史沿革


1956年前為分水縣新德鄉。
1958年改百江公社。1984年改為百江鄉。
1992年羅山鄉併入百江鎮。2004年,東輝鄉併入百江鎮。

區域概況


百江鎮板栗
百江鎮板栗
百江鎮以發展規模效益農業而著稱,板栗、茶葉、菜竹、楊梅已成為該鎮四大龍頭產業,特別是板栗面積已達15326畝,年產板栗744噸,產值689萬元,已成為該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被授予“省級板栗之鄉”稱號;工業經濟主要有制筆、木業、紡織、鑄造等產業,2003年工業總產值3。5億元,農業總產值689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051元。

行政區劃


百江鎮代碼330122112。郵編311522。距縣城47公里,05省道穿境而過,是千島湖的必經之地,鎮內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
2003年工業總產值3.5億元,農業總產值689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051元。
下轄百江村、雙塢村、東輝村、聯盟村、金塘塢村、奇源村、薴坑村、樂明村、羅山村、松村村、錢家村、小京村、后河村、郭村村、翰坂村。

板栗之鄉


20徠00年以來,百江鎮因地制宜,利用低丘緩坡大力發展板栗生產。至2007年板栗面積己達15326畝,其中種植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村2個,種植千畝面積的大戶1戶。板栗投產面積逐年擴大,成為百江鎮農業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板栗是桐廬縣的名特產,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和優質的品質,百江鎮板栗種植以往大多是零星發展,從1987年推廣板栗優質豐產栽培技術后,鎮政府確立以建“板栗之鄉”為目標,非常重視板栗經營機制的轉變,轉變開發經營主體,改革投入機制,積極引導農民多種要素投入板栗基地開發,引導板栗經營由集體經營向業主經營的轉變,由分散經營向大戶集約經營轉變,引導農民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引導廣大栗農樹立市場觀念,樹立商品意識和質量意識,努力開拓板栗銷售市場,使全鎮板栗的產量、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百江鎮栽培板栗品種主要是由桐廬板栗研究所和桐廬林業技術推廣中心選育的桐引52號、47號、桐選43號、33號以及后岸的油光品種,這些品種品質好、顆粒大、產量高、味道甜美、營養豐富,可切片久炒不糊。經省內外專家鑒定,該品種達到了國內先進、浙江省領先的水平。百江板栗在市場上名聲日盛,成為板栗市場上的競爭強手。

經濟


農業經濟

1998年,全鎮有耕地面積9058畝,其中水田7845畝,糧食總產量4692噸;完成國家糧食徵購任務96萬斤,占國家下達計劃的100%;油菜籽總產量309噸,茶葉總產量165噸,均比上年增11%;蠶繭總產量23噸與上年持平;畜牧業穩定在上年的水平,漁業養殖總產量1200公斤,蔬菜專業戶蓬勃興起,較大改變了蔬菜靠外鎮供應的狀況,年產量達1040噸。

水利建設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建設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項目。1998年,修復興建水利項目35處,其中修復水毀工程29處,興建項目6處。河道清障15公里,除險加固工程水庫3座,修復水毀防洪堤壩29處6.35公里;完成灌溉修復加固工程19.5公里,完成小流域治理工程3處1.73公里;全年完成工程量(土石方)29.5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為177.4萬元,小松源水庫加固工程提前竣工,為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促進農業綜合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科技興農

1998年,全鎮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6期,受訓人數190人次。突破了板栗嫁接和培育管理關,提高了嫁接的成活率,為全鎮營造萬畝板栗基地打下堅實的基礎。全鎮16個村中有百江、聯盟、奇源、馮家等13個村建立和完善農業服務站,比例達81%以上。積極推廣2070良種試驗田500畝,試種小麥新品種錢江3號、楊麥158號100畝。浙育208應用早稻、旱育秧試驗50畝,單產達430公斤。同時積極培育主體農業,投資20多萬元,已初見成效。經全鎮7845畝水田實行科技滅鼠試驗,可見數1920隻;勞動力接受科技教育面達86%,企業職工定期不定期培訓面達92%以上。是年新增收割機4台,水稻、小麥、油菜機耕面積達100%,施用化肥、藥劑除草面積在97.8%以上。發展大棚蔬菜12畝,引用科技知識在溫室中培育蔬菜效果顯著,年平均每畝收益2680畝。

工業經濟

全鎮有工業企業164家,職工2128人,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580萬元。主要產品是鑄件、紡織品、圓珠筆、皮鞋、筍罐等。1998年,全鎮紡織機已發展到425台,鑄造廠33家,主要分佈在薴坑、百江、廣王、馮家、聯盟、楊村等。制筆行業有較好的發展勢頭,從上年的8家增加到17家,有65台制筆機。1998年度引進外商投資企業2家,其中杭州威利皮業公司註冊資金118萬元,地址在松村。

近年經濟

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31億元,其中規模企業(500萬元)產值2.11億元;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908萬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0%,其中限額(500萬元)以上工業投資1940萬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4.1%;完成技改投入2067萬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4.8%;自營出口1536萬美元;完成招商引資5205萬元,其中實到市外內資1810萬元;入庫稅收1004萬元,服務業增加值4526萬元;新增規模企業1家,總數達到10家;農業總產值1.0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0.9%;農民人均收入9135元,同比增長12.3%;人口計生率達到96.36%。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浙江省興林富民示範鄉鎮”榮譽稱號。
——工業投資環境不斷優化。我們始終堅持主攻工業不動搖,出台《百江鎮工業經濟發展獎勵實施細則》,加大企業扶持和獎勵力度。深入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堅持“以商招商、以民引外、飛地招商”工作思路,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全鎮上下共同努力下,2010年我鎮新引進項目3個,協議資金1.76億元,其中新引進的杭州准提實業有限公司高性能輪胎帘子線生產項目實到資本1017萬美元,實現了我鎮外資招商工作重大突破。
——工業平台建設順利啟動。根據百江實際,我鎮不斷加強土地整合力度,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加快工業小區建設,打造發展平台。充分利用2010—2020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良好契機,規劃和啟動了百江工業小區擴容工程,新增土地120畝,有效緩解工業企業發展用地難問題。
——傳統產業加快轉型。2010年,我們緊盯傳統產業擴量提升,重點在企業新產品研發、專利申請、技術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助推企業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雙提升。全年實現工業銷售產值6.2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4.9%,其中規模企業(500萬元)銷售產值2.1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2%;全鎮規模企業(500萬元)中有5家2010年的實際納稅額達到了30萬元以上。
——服務機制建設不斷完善。進一步深化黨政班子成員聯繫重點建設項目和企業制度、企業年審代辦制度、工業服務月制度,以飽滿的服務熱情幫助企業解決用電、融資、用地、用人等實際困難,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注重發揮質監站、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站作用,配合縣工商、質監、食品藥品、文化部門認真開展“十小行業”整治與規範工作,促進企業提升行業質量與安全。
(二)農業基礎不斷夯實,農業經濟穩步提升。
——農業綜合開發成效明顯。一年來,大力實施“農業三年行動計劃”,出台了《百江鎮農業產業化獎勵扶持辦法》,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全年申報農業科技項目2個,積極推廣省級“方格簇營繭”標準化生產項目;創建縣級規範化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新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社1家,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3個,註冊農產品商標1個,成功創建“杭州市示範性鄉鎮農技站”。政策性農業保險參保率達到100%。完成糧食生產任務15239畝,總產量4769噸。組織實施農民素質培訓11期共665人。深入實施“綠色富民”戰略,全面推進林改工作,完成造林929畝,板栗低改332畝,毛竹低改1643畝,新增重點公益林29852畝;完成市級林道建設9公里,縣級林道建設9公里。認真抓好農經管理,努力化解村集體債務,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做好土地流轉工作,全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250畝。大力開展信用村、戶創建工作,翰坂村、錢家村創建為信用村。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完成羅山村市級低產田改造740畝,奇源村、東輝村縣級低產田改造500畝,申報標準農田提升工程3800畝;完成百江村方家畈縣級糧油園區建設。繼續強化水利建設,完成山塘除險加固工程4個,村級防洪堤工程2個;防汛基層體系建設通過省、市、縣考核驗收並獲得“杭州市防汛減災先進集體”稱號。完成雙塢、聯盟、小京、東輝等四個村農民飲用水改造提升工程,受益人口1380人。積極應對“7.15”洪災,共投入資金500餘萬元,基本完成水毀水利工程修復。

城鎮建設


百江是歷史悠久的大村莊,是羅山、東輝二溪匯合處,是百江農村集鎮的中心地段,為該地區政治、經濟中心,集商業、餐飲服務業、文化、教育、郵政、電信、金融、醫院、修理為一體的貿易區域,有780戶3200餘人。1995年,省道新淳公路改道拓寬鋪澆柏油,通縣百松公路改道,為小集鎮建設注入活力。“金楊”路已經形成,為該鎮又添新血液。新老街沿前溪兩旁建成了電信大樓、鎮人民政府辦公大樓,為城鎮面貌增添新的光彩。該集鎮有程式控制電話387部,行動電話126部。各商家的商品銷售總額可達750多萬元。交通的快速發展帶動運輸業的飛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全鎮從事運輸業務拖拉機和貨車180輛。

社會


教育事業

1998年摘掉全鎮薄弱學校帽子,學校布局達到縣市規定標準,全鎮中學生11個班級508人,中心小學13個班級564人;13所幼兒園376人;一所成人文化教育技術學校中學教師41人,其中公辦教師31人;小學教師79人,其中公辦教師64人,高級教師11人,全鎮小學10所學生1645人。鎮初級中學調整班子后,重新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較大力度地改變了教風、學風、提高了教師的教德,整個校園面貌比過去有良好的改觀。使全鎮人民對該中學有一個重新的認識,為1999年教學樓捐資打下基礎。中心小學繼續發揚優良的教風和學風,德、智、體、美、勞等素質教育成績顯著,屬於縣級文明單位和縣級行為規範達標單位,少兒書畫獲全國三等獎,體育活動競賽得全縣總分第一,成人教育獲市級“燎原計劃”獎,全鎮四類教育均有所發展。

文化事業

1998年,全鎮有文化站1個,站內設有圖書室、閱覽室。圖書室有藏科技、雜誌、小說、醫藥等書種1?2萬冊,藏有錄製兒童節舉行“六·一”文藝表演劇目的錄像;“五·四”青年節和元旦的籃球、書畫、象棋、乒乓球比賽與舞龍燈、跳竹馬等活動已成了該鎮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錄像的收視率良好,百江文化站屬市級東方明珠工程。

廣電

1998年,百江廣播電視站內健全了職工崗位責任制,全年被採選廣播稿件225篇,其中縣廣播電台採用88篇;自辦節目260組,播出稿件308篇。廣播電視站在全鎮兩個文明建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線電視發展到6個村959戶,包括百江、金塘塢、馮家、廣王、朱門、廳源,其中奇源村221戶,年投資3?5萬元。

衛生

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羅山分院1所,全鎮有醫療站8個,計劃生育服務站1個。中心衛生院總面積2340平方米,有職工26人,醫師20人,其中中級職稱以上1人,有病床20張,設內外五官、婦產、防疫保健科和化驗室、注射室。醫療設備能滿足地區常見病治療的需要,尤其是坐骨神經病治療聞名省內外。經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幾年努力,山區農民吃水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到1998年底自來水用戶佔全鎮總戶數的98%以上。百江、廣王村投資10萬元打水井、建水塔和自動泵站,使集鎮範圍的群眾吃到清潔符合飲水標準的自來水,一直保持了市級初級衛生合格標準。

計劃生育

積極爭創孕前型管理鄉鎮,建立健全新家庭聯繫戶教育和計劃生育服務站,建立衛生、消毒、技術和服務一體化的辦事工作責任制,為計劃生育工作發揮較好的作用。1998年計劃生育率達99.07%,已創孕前型鄉鎮,圓滿完成縣下達的各項工作指標。

土地管理工作

與村鎮規劃相協調,1998年全鎮審批土地70餘畝,畝佔一分糧田建房,積極推動舊村改造工作。對全鎮16個村43%戶的宅基地進行調查,面積為66萬平方米,完成比例為100%。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以“無違法用地、無違法管理、無違章批地”為內容的達標活動,達標率為96%,使土地管理納入法制化、正規化軌道,連續7年被評為縣級先進單位,兩次評為市級“三無”鄉鎮。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