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蒿
菊科蒿屬植物
龍蒿(學名:Artemisia dracunculus L.)是菊科蒿屬植物。半灌木狀草本。根粗大或略細,木質,垂直;根狀莖粗,木質,直立或斜上長,直徑0.5-2厘米。葉無柄,初時兩面微有短柔毛,后兩面無毛或近無毛,下部葉花期凋謝。頭狀花序多數,近球形、卵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2-2.5毫米。瘦果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龍蒿
龍蒿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76(2)卷||菊科COMPOSITAE||龍蒿系Ser.1.DracunculusBess.||龍蒿(原變種)ArtemisiadracunculusLinn.var.dracunculus
135a.龍蒿(原變種)圖版25:1-5
ArtemisiadracunculusLinn.var.dracunculus
半灌木狀草本。根粗大或略細,木質,垂直;根狀莖粗,木質,直立或斜上長,直徑0.5-2厘米,常有短的地下莖。莖通常多數,成叢,高40-150(-200)厘米,褐色或綠色,有縱棱,下部木質,稍彎曲,分枝多,開展,斜向上;莖、枝初時微有短柔毛,后漸脫落。葉無柄,初時兩面微有短柔毛,后兩面無毛或近無毛,下部葉花期凋謝;中部葉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5-) 3-7 (-10 )厘米,寬2-3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上部葉與苞片葉略短小,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0.5-3厘米,寬1-2毫米。頭狀花序多數,近球形、卵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2-2.5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斜展或略下垂,基部有線形小苞葉,在莖的分枝上排成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開展或略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外層總苞片略狹小,卵形,背面綠色,無毛,中、內層總苞片卵圓形或長卵形,邊緣寬膜質或全為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狹管狀或稍呈狹圓錐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8-14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上端棒狀,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小。瘦果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寧夏、甘肅、青海及新疆;東北、華北及新疆分佈在海拔500-2 500米地區,甘肅、青海分佈在海拔2 000-3800米地區,多生於干山坡、草原、半荒漠草原、森林草原、林緣、田邊、路旁、干河谷、河岸階地、亞高山草甸等地區,也見於鹽鹼灘附近,常成叢生長,局部地區成為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為北溫帶及亞熱帶半荒漠與草原地區的廣布種;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爾地區,錫金,蘇聯及歐洲東部、中部及西部和北美洲各國都有。模式標本采自蘇聯西伯利亞。
含揮髮油,主要成分為醛類物質,還含少量生物鹼。青海民間入葯,治暑濕發熱、虛勞等。根有辣味,新疆民間取根研末,代替辣椒作調味品。牧區作牲畜飼料。
經人工栽培后,最優良的品種通常稱為法國龍蒿(在德國則稱為德國龍蒿),以和劣等的俄國龍蒿作區分。
寬裂龍蒿(變種)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植株高大。葉寬大,橢圓狀披針形,寬3-6毫米,葉先端不分裂或間有3深裂或3淺裂。頭狀花序直徑3-4毫米,無梗或具極短梗。
產新疆;生於海拔800-2 500米的干河谷、河岸階地、草原、路旁及田邊等地。蘇聯(中亞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新疆。
新疆民間入藥用於治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
杭愛龍蒿(變種)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本變種葉不分裂或側邊偶有1(-2)枚細小、狹線形的側裂片。頭狀花序直徑3-4毫米,近無梗,在莖上組成狹窄、總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
產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北部。蒙古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蒙古西部杭愛山區。
青海龍蒿(變種)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頭狀花序近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2-3毫米,下垂,具明顯梗,梗長2-5毫米,在莖上組成疏鬆、略狹窄的圓錐花序。
產青海東部與北部;分佈在海拔2 500-3 500米地區的荒地、路旁。標式標本采自青海門源。
帕米爾蒿(變種)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植株略小。莖、枝、葉初時被密絨毛,后漸稀疏。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總狀花序或為狹窄而緊密的圓錐花序。
產青海、新疆(西部)及西藏(西部);生於海拔3000-3 400米地區的草甸草原或礫質坡地上。巴基斯坦(西部)、阿富汗及蘇聯(塔吉克共和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帕米爾地區。
龍蒿
國外分佈:蒙古;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錫金;蘇聯;歐洲;北美洲。
國內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
青綠時期的龍蒿各種家畜都不採食。秋季枯黃后,適口性才有所提高,驢樂食,羊少量採食。曬製成乾草各種家禽均可採食。冬季葉脫落,只殘留粗大的莖稈,幾無利用價值。龍蒿植株高大,個體產量高,青乾草養分含量豐富,粗蛋白質,無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纖維較低。在閹牛瘤胃中48小時的消化率為62.20%。其化學成分如表71所示。味道鮮美可口,清炒最佳。
龍蒿 | 龍蒿 | 龍蒿煎雞脯 |
過去一些學者曾誤將本種定名為灰綠蒿A.glaucaauct.,nonPall.exWilld.,據蘇聯植物志(Poljak.Фл.СССР26:535.1961)載A.glaucaPall.exWilld.的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兩面密被星狀毛;產蒙古及蘇聯。另作者查閱印度植物志引證標本A.glaucaHook.f.Fl.Brit.Ind.3:322.1881,nonPall.exWilld.(存英國邱植物園標本館),發現該種非龍蒿的混用名,而是無毛牛尾蒿(變種)A.dubiaWall.exBess.var.subdigitata(Mattf.)Y.R.Ling的錯誤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