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結合蛋白,是在某些人體內存在的蛋白質,能夠和青霉素特異性結合,使青霉素具有完全的抗原性。
英文名稱: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是在某些人體內存在的蛋白質,能夠和青霉素特異性結合,使青霉素具有完全的
抗原性
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是廣泛存在於
細菌表面的一種
膜蛋白,是β_內酞胺類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位。不同細菌其種類及含量均不相同。但各種菌種的PBPs又有許多類似的結構與功能,在細菌生長、繁殖中發揮重要作用。PBPs結構與數量的改變是產生細菌耐葯的一個重要機制。現今,各類
抗生素雖種類繁多,但在
耐葯菌的治療中仍缺乏有效手段。因此近年來圍繞PBPs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試圖從分子結構與基因水平認識PBPs,探求細菌耐葯的機制,企圖獲得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儘管臨床上很早就開始應用青霉素,但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才認識到青霉素是通過干擾細菌的表面結構而起作用的。60年代,細菌
細胞壁的結構被闡明,為人們認識青霉素作用機制及PBPs奠定了基礎。1972年Suginak . Blumberg和Stro minge:發現青霉素結合蛋白,用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青霉素可以標出細菌表面的PBPs,但後來的研究發現並非所有
PBP均是青霉素作用的致命靶位。所有細菌都含有多種青霉素結合蛋白,不同菌屬其PBPs含量、種類各不相同,不同的抗生素通過與不同的PBP蛋白結合而產生不同的抗菌活性。因此,與不同PBP結合的抗生素可聯合應用,往往產生協同作用。
每個菌種都有一套特異的PBPs,稱PBPs譜。在一種菌種中PBPs按分子量大小排序,分別稱PBP1、PBP2、PBP3。PBP1為分子量最大的一種。不同菌屬PBPs的生理功能很相近,而且分子結構上也有其相關及相似性。PBPs含量很少,僅占細胞膜蛋白總量的1%,不同PBP含量變化很大,如
大腸桿菌中高分子的PBP1、PBP2和PBP3量很少,而低分子PBPS和PBP6卻佔PBPs量的70%—90%。各種PBP與抗生素親和力相差亦很大。
親和力大小一般用I50表示; I50指使14C一
青霉素G結合減少50%時該抗生素濃度,其值越高,示藥物親和力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