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菩薩

位於山西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文物

供養菩薩,中修行層次低於脅侍菩薩,為佛陀和弘揚佛法作供養的菩薩。

正文


基本信息

供養菩薩(雲岡石窟)
規格:高1.3米
位置:中部窟區第5窟南壁
開鑿時間:北魏雲岡石窟二期雕刻(公元470—494)

文物介紹

供養菩薩
供養菩薩
供養菩薩指供養者的外貌特徵為菩薩狀態,即著菩薩裝,戴 寶冠,供養菩薩在供養者中處最高地位,往往在雕刻畫面安排上更加接近於佛陀,或者被安排在洞窟中較為顯赫的位置。圖上這尊供養菩薩頭戴花蔓寶冠,細眉長目,雙耳垂肩,面容豐滿,嘴角微微上揚,笑容慈祥,身披帔帛,左手舉著博山爐,右手拿著蓮蕾,神情平靜而優雅,彷彿沉浸在聽佛祖宣講佛法的快樂之中。

相關信息


佛教里把供養分為三種:一是利供養,即鮮花、香火、燈明、飲食、資財的供養。二是敬供養,即禮敬、朝拜、讚美、歌頌的供養。三是行供養,即警奉三寶,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養。又稱為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供養菩薩實際上為佛陀和宣揚佛法服務的菩薩。常畫在佛座下面或脅侍菩薩、佛弟子的兩邊。姿勢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眾多。如奏樂菩薩、歌舞菩薩、獻花菩薩、敬香菩薩、燃燈菩薩、跪拜菩薩、持經菩薩、赴會菩薩、聽法菩薩、思維菩薩,禪定菩薩等都可以說是供養菩薩。供養菩薩不像脅侍菩薩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規定,畫家們可以任意創造,所以供養菩薩的形態比脅侍菩薩多,數量也比脅侍菩薩大。

敦煌壁畫


北魏 壁畫 敦煌248窟 窟頂人字披東披 縱150厘米
敦煌石窟是敦煌郡內諸石窟的總稱, 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等。248窟是西域中心柱與中原殿堂建築相結合的新形式, 具有敦煌本土特色, 是莫高窟的洞窟。莫高窟屬於玉門系礫石, 不適合雕刻, 故大多為泥塑, 現存者包括圓雕、浮雕、影塑, 大小3000餘身。壁畫內容豐富, 表現佛、菩薩及天神像;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神話題材;經變故事;供養人;佛教史跡故事;裝飾圖案和建築圖等。《供養菩薩》是248窟中最具藝術價值的壁畫, 這些供養菩薩手捧鮮花奉佛, 花葉用筆流暢, 裙子暈染繁密, 畫面表現出一種從北魏向西魏過渡的特殊風格。這些壁畫大量使用鐵線描, 用土紅線打輪廓, 石青色暈染明暗面, 再賦色, 最後用墨線提醒, 暈染主要採取西域式凹凸法, 即以明暗關係表現立體感, 富有光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