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鳳喈
祝鳳喈
祝鳳喈,字桐君,清代琴家。19歲從其胞兄祝鳳鳴學琴。以後致力於琴學30年,宦遊江浙,以琴自隨,所至名噪一時。祝鳳喈著有《與古齋琴譜》,對琴學理論有深入探討。
姓名:祝鳳喈 籍貫:福建浦城
職業:清代音樂家
生卒:1796~1850年
祝鳳喈
祝桐君致力於琴譜的搜求,經過多年,彙集了明、清刊傳的譜集三十多種,他一一加以比較之後,認為以公元1744年蘇璟編輯的《春草堂琴譜》為最優。於是他詳加校訂,寫有評語,準備再版。後來,由他侄子祝慶年,字安伯,於1860年付印,以後又多次再版。他自己所撰的《與古齋琴譜》,則是琴論專著。張鶴字曾就學於祝桐君。他把祝氏傳譜加上工尺譜,又採用了《與古齋琴譜》中的論述,輯為《琴學人門》,初刊於同治三年(公元1864),以後又兩度再版,是流行的入門琴書。
祝鳳喈
祝鳳喈著《與古齋琴譜》4卷,此書不收琴譜,專論琴理,書中強調節奏的重要性,指出:“雖同其音,或異其節,神情各別”,到“唯其節奏頗難諧洽”。為此,他對速度變化的辯證關係作出分析:“慢得情聯而不弛,緊得意蓄而不泄”,又說:“緊慢之板,均必得勻拍,總謂之節奏。”
他還對琴曲中一般的節奏規律作出總結:“要不外於聯斷、疾徐、踢宕、收縱。一曲始終,必得其綱,起、承、轉、合,四者以成之。”又說:“全曲節奏,始從緩起,漸漸入緊縈聚,復踢宕開,再作收結。”這對後人理解傳統琴曲藝術很有啟發。為了精確地記錄節奏,他主張在傳統琴譜中加用工尺譜,這一見解頗為後人所接受,上海玉清宮道人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中,就繼承並貫徹了祝鳳喈的學說。祝鳳喈還對1744年出版的《春草堂琴譜》詳加校訂、註解,對琴界頗有影響。
祝鳳喈除為傳播古琴做出了重大作用外,其貢獻還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祝鳳喈
指法:琴為絲樂,必須按彈,才能成音。其為曲之音,上下按彈,剛柔並濟。即寓輕重除疾之節。祝鳳喈深入研究各種指法,對不明白的地方進行註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對不足的地方進行補充。並繪圖標註指法字母,使學者不易混淆,開卷即有瞭然之意。
琴曲:祝鳳喈有家傳秘譜《風雲際會》、《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陽關三疊》、《古琴吟》等六首,這六首琴曲,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譜》中,除《風雲際會》外,其他5首均被譯成正譜,行於世。其後《風雲際會》也被李禹賢先生譯成正譜。這六首琴曲為中國古琴琴譜做出了貢獻。
祝鳳喈是位具有民族氣節的政治人物,他晚年所處的那種鴉片戰爭的那種動亂昏暗的年代,洋人胡作非為,而清政府腐敗無能,民族受辱。祝鳳喈從內心發出的憂憤,在他的琴曲中體現出來,他的琴道和他的琴韻得以顯彰。
祝鳳喈
祝鳳喈著的《琴訣》,繼承發展了儒、道兩家的思想,提出了古琴表演藝術的總的美學原則和審美標準,對古代琴壇的影響很大。
祝鳳喈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憶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工,都體現出中國音樂藝術的至高境界,代表著中國文人怡情養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表演出完善自我,人格修養的理想追求,蘊含著關愛自然、天人合一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
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古琴藝術家李禹賢到浦城調查,寫出《祝桐君家傳秘譜》、《閩派琴家祝桐君》等一系列文章,在文章中讚譽:“閩派古琴以福建浦城祝桐君為代表,影響很大。”祝桐君一生對古琴藝術所做的貢獻,深受讚揚,成為一代名流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