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乘
顯乘
顯乘是一個佛教辭彙,是一種教導佛學的法門方法之一。
佛陀導,稱「八千」,歸納、二乘系。
乘顯乘及密乘修持。顯乘修持需阿僧祗劫久,積聚佛需具備福及智慧資糧;密乘則有即身成佛之殊勝不共方法。
謂顯乘?顯顯露,乘載運義、義,即顯。雲波羅乘,謂波若波羅密。
西藏佛法,雖為大乘,然大乘顯密之中,多尚密乘,故無單獨顯教之宗派,如內地之有台、賢、禪、凈等分。
其許顯教波羅乘為因,密教金剛乘為果,波羅乘遍學一切菩薩道,積集廣大二種資糧(1),修六度萬行,經三大阿僧胝劫(2)方能成佛。金剛密乘,依不共甚深方便,能速滿二種資糧,即生成佛。如《密宗道次第》云:“令了知僅以波羅密多道,雖能至十地,然成正覺,決定須入無上密道,若不入此,定不能成佛故。”(見法尊譯本第一卷7頁)雖然若純舍顯道,亦不能凈治相續(3),即非堪入密乘法器。且顯乘三乘(4)所共,乃趣入佛果之棟樑,故純舍顯就密,不能圓滿道體,是學道之一分,不能急速成就,亦不是處。是故藏中各宗各派修法之教授,無不顯密交融,以顯教為道之加行,密教為道之正行。前宏之時,純逗上根,專重密法,顯教之中,但擇於道有關之重要支分,為修道前導,觀舊派諸導儀,其共不共(5)前行,若三皈三學(6)、出離心與菩提心(7)、正見(8)之決擇等,莫不將顯密教授,交相融貫。蓋純以大乘利根為對象,而組織其修道之次第也。迨阿底峽入藏,判別眾生根器,為上中下三士,故建立道體,亦悉以三士為對象,其後各宗均受此影響,於修道正行外,名組織有前行導引,如薩嘉之《三顯論》,噶舉之《莊嚴解脫道論》等皆是。及宗喀巴出,祖述阿底峽之學說,著廣、略《菩提道次第論》教授,不但教相圓滿,三根普被,且將佛一代言說——即一藏大教,亦賅攝無餘。惟亦認此論為菩薩之共道次第,而非不共之正行,如原論後分云:“如是以諸共道凈相續已,決定應須趨入密咒。”(見原書第三卷78頁)由是觀之,藏土教法,是以顯道為輔,密道為正,為無可否認之事實也.
其顯教修行,最為完整者,莫如宗喀巴大師之《菩提道次第論》。論中首重親近善知識,依止上師為道之根本。次思八暇十圓(9),人身難得,發起求學正道之心。又次乃將道體,分為上中下在類化導。初為希求自利求流轉樂者。令念生死無常,及死後流轉惡趣苦惱。由此生其怖畏,誠信三寶,復於業果引生定解,勤修十善,滅十不善,是為下士所共學道,亦為人天道。次為厭患輪迴,欲求出離,乃仍局於自利者,令思生死過患,及觀四諦十二因緣,深明煩惱及業為系縛生死之因,發真實樂斷之欲,便於戒、定、慧三這總道,引生定解,勤護解脫律儀,是為中士所共學道,亦為小乘道。後為因自脫苦,復誓欲遍斷一切有情之苦,擔荷利他重擔,發大菩提心,勤學學處,穩定願心。次學菩薩廣大之行,約以六度四攝。學習六度,成熟自身。學習四攝(10),成熟有情。堅住律儀。六度之中,其後二度,由靜慮度,引發正定,由智慧度,引無性解,善離斷常及二種無我,方能脫離生死根本,契證空性,而得解脫。此中尤以菩提心攝持,自利利他,乃成大乘菩薩之性,是為上士所共學道,亦為大乘道了。如是善修顯密共道,其後無疑當入密乘。密乘之中,又有成熟、解脫二道,先入曼陀羅(11)受灌頂,及三昧耶戒,是為成熟道。次修生起圓滿二種次第,是為解脫道。二種次第交修,是為圓滿道體,即生急速便得成就。關於密教理趣綱要,均詳次章。
總其顯乘所修,不外三點: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空性見。如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苦惱,業果之理,悉是引發出離心之方便支分,皆非解脫正因,要不過鼓舞熱情,令能常恆發動希求解脫之相續心耳。即宗門之所謂痛念無常,生死心切。其菩提心,亦是入大乘不共之因,然亦僅由勝解引起世俗菩提心,不能即證勝義。且但以此亦不能超出生死,其超生死輪迴之方便,乃在能證空性正見。蓋生死輪迴之根本,即“執諸法實有,其性不空”之煩惱無明,能對治此執無明者,即是空性之正見。要證此空性見后,方能由輪迴中解脫也。雖然在凡夫地時,能以教理,抉擇無謬正見,亦僅能依於譬喻起比量智,而不能於離言法性親證實義,即有所證,亦須多歷辛勤,尤以圓滿一切種智,成就三身,證究竟佛果,須積極積集智慧、福德二種廣大資糧,方能成辦。然此中不共善巧方便,又非獨依於顯教所能為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