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螟
條螟
成蟲體長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淺灰黃色。頭、胸背面淺黃色,下唇須向前方突出,長。複眼暗黑色。前翅灰黃色,中央具1小黑點,外緣略呈一直線,內具7個小黑點,翅面具黑褐色縱線20多條;后翅色淺。
學名 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
異名 Proceras venosatum (Walker)
分類 屬鱗翅目,螟蛾科。
又名高粱條螟、甘蔗條螟。
分佈 在東北、華北、華東、華南等省。
寄主高粱、玉米、甘蔗、粟、麻等。
條螟
北方主要為害高粱、玉米,以幼蟲蛀害高粱莖稈,受害莖稈遇風易折倒影響產量和品質。在廣東、廣西、台灣等甘蔗種植區,主要為害甘蔗、苞蘆、玉蜀黍。
條螟
成蟲體長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淺灰黃色。頭、胸背 面淺黃色,下唇須向前方突出,長。複眼暗黑色。前翅灰黃色,中央具1小黑點,外緣略呈一直線,內具7個小黑點,翅面具黑褐色縱線20多條;后翅色淺。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黃白色。條螟前翅上縱紋較深,前翅外緣頂角、臀角較宜,體型稍大,別於粟灰螟。卵扁平橢圓形,表面具龜甲狀紋,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雙行重疊狀卵塊,別於玉米螟和粟灰螟。卵塊由數粒或幾十粒卵組成,初乳白色,后變深黃色。末齡幼蟲體長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紅褐色斑連成條紋,后變為淡黃色。該蟲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節背面具4個黑褐色斑點,上具剛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個斑橢圓形,后2個近長方形。冬型幼蟲子越冬前脫皮1次,脫皮后其黑褐斑點消失,體背出現紫褐色縱線4條,腹面純白色。蛹紅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個突起,每個突起上具2刺。
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黃白色。條螟前翅上縱紋較深,前翅外緣頂角、臀角較宜,體型稍大,別於粟灰螟。卵扁平橢圓形,表面具龜甲狀紋,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雙行重疊狀卵塊,別於玉米螟和
卵塊由數粒或幾十粒卵組成,初乳白色,后變深黃色。末齡幼蟲體長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紅褐色斑連成條紋,后變為淡黃色。該蟲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節背面具4個黑褐色斑點,上具剛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個斑橢圓形,后2個近長方形。冬型幼蟲子越冬前脫皮1次,脫皮后其黑褐斑點消失,體背出現紫褐色縱線4條,腹面純白色。蛹紅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個突起,每個突起上具2刺。該蛹尾部較鈍,別於玉米螟。
高梁條螟
曬乾后可以變成中藥,在中藥店購買后按照中醫師的指示服用。
曬乾后的條螟
學名: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 鱗翅目,螟蛾科。
別名:黃綠條螟、甜菜網螟、網錐額蚜螟。
分佈:在吉林、內蒙古、黑龍江、寧夏、甘肅、青海、河北、山西、陝西、江蘇等省。
為害特點:初孵幼蟲取食葉肉,殘留表皮,長大后可將葉片吃成缺刻或僅留葉脈,使葉片呈網狀。大發生時,也為害花和幼英。草地螟是一種間歇性暴發成災的害蟲,此螟第3個為害周期已到來,現已進入大發生期,1996年在部分地區嚴重發生之後,1997年再度暴發成災。第一代發生面積和範圍進一步擴大,部分地區受害比較重。據全國農技中心和各省站及有關區域站監測,目前一代成蟲在內蒙古、山西及河北等地已進入盛發階段,一些地方必將發生第二代幼蟲。
形態特徵:成蟲體長8~12mm,翅展24~26mm;體、翅灰褐色,前翅有暗褐色斑,翅外緣有淡黃色條紋,中室內有一個較大的長方形黃白色斑;后翅灰色,近翅基部較淡,沿外緣有兩條黑色平行的波紋。卵橢圓形,0.5×1(mm),乳白色,有光澤,分散或2~12粒覆瓦狀排列成卵塊。老熟幼蟲體長19~21mm,頭黑色有白斑,胸、腹部黃綠或暗綠色,有明顯的縱行暗色條紋,周身有毛瘤。蛹長14mm,淡黃色。土繭長40mm,寬3~4mm。
生活習性:分佈於我國北方地區,年發生2~4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內吐絲作繭越冬。翌春5月化踴及羽化。成蟲飛翔力弱,喜食花蜜,卵散產於葉背主脈兩側,常3~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8cm的莖葉上最多。初孵幼蟲多集中在枝梢上結網躲藏,取食葉肉,3齡后食量劇增,幼蟲共5齡。
防治方法:
(1)鑒於草地螟幼蟲的嚴重危害性,一要嚴密監測蟲情,加大調查力度,增加調查範圍、面積和作物種類,發現低齡幼蟲達到防治指標田,要立即組織開展防治。二要認真抓好幼蟲越冬前的跟蹤調查和普查。
(2)此蟲食性雜,應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可消滅部分蟲源,秋耕或冬耕還可消滅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老熟幼蟲。
(3)藥劑防治在幼蟲為害期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
草地螟
微紅梢斑螟
黃綠條螟
水稻稻縱卷葉螟,屬鱗翅目,螟蛾科。
水稻稻縱卷葉螟
遼寧南部、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北部年生2代,江西4代,廣東、台灣4—5代,均以末齡幼蟲在高粱、玉米或甘蔗秸稈中越冬,個別在玉米穗軸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蟲於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蛹期10—1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安徽淮北越冬幼蟲於5月上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進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江西4月下旬羽化、廣東汕頭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成蟲喜在夜間活動,白天棲息在寄主近地面處莖葉背面,喜歡把卵產在葉背基部至中部,個別產在正面或莖稈上,每雌產卵24—459粒,一般200—250粒,卵期5—7天,河北至安徽淮北一代卵全產在春高粱、玉米心葉上,第一代幼蟲於6月中、下旬出現並為害心葉。第一代成蟲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發,8月中旬進入二代卵盛期,二代幼蟲於8月中下旬為害夏玉米和夏高粱的穗部,有的留在莖稈內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一定趨光性,羽化后2—3天交尾產卵,初孵幼蟲活潑靈敏,爬行快,喜群集於心葉內啃食葉肉,留下表皮,待心葉伸出時可見網狀小斑或很多不規則小孔,但不是排孔,幼蟲在心葉內發育至3齡,不等寄主抽雄或抽穗,便從節的中間葉鞘蛀入莖稈,別於玉米螟。遇風時受害處呈刀割般折斷。受害莖稈里同一孔道內常有數條幼蟲,該蟲齡數差別較大,少的僅4齡,多的9齡,一般多為6—7齡。生產上遇有越冬幼蟲基數大,越冬死亡率低,春雨多,濕度大時,第一代發生重。天敵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絨繭蜂、稻螟瘦姬蜂等。田間玉米螟赤眼蜂對2代卵的寄生率很高。
(1)農業防治。及時處理秸稈,結合不同用途對秸稈進行粉碎、燒、漚、鍘、泥封等,徹底處理越冬寄主,以減少蟲源。
(2)在春播高粱或玉米心葉期,防治第一代條螟時,用1%1605顆粒劑,用量每株1g。也可用50%1605乳油500ml加適量水與25kg過篩煤渣顆粒拌勻製成顆粒劑,用量每株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