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烏米飯

宜興烏米飯

為了褒揚目蓮的一片孝心,宜興民間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烏飯,並一直流傳至今。

目錄

正文


傳說:目蓮的母親在十八層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目蓮修行得道后,費盡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獄看望母親,但每次備了飯菜都被沿途的餓鬼獄卒搶吃一空。目蓮為了讓挨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百思不得其法,為此,經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時為農曆四月初八),目蓮在無奈、煩躁之中,不經意地在山上隨手摘下身邊矮樹上的葉子,放入嘴中無聊地咀嚼+,發現這種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目蓮心想,如果用這種樹葉汁浸米,燒成烏黑的米飯給母親送去,就不會遭獄卒搶吃。於是目蓮就將採摘的樹葉拿回家搗碎,用葉汁浸米,蒸煮成烏飯後,再給母親送去。果然,餓鬼獄卒們不再爭搶,而目蓮的母親總算吃上了飽飯。目蓮也最終救母脫離餓鬼道。為了褒揚目蓮的一片孝心,宜興民間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烏飯,並一直流傳至今。宜興民間製作烏飯的南燭樹葉(宜興俗稱“烏飯草”),主要生長在宜興南部丘陵山區一帶,製作烏飯的米一般以糯米為主,摻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別香潤可口。宜興吃烏飯習俗歷史悠久,代代相傳。至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稱:“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宜興縣誌》亦有記載:“四月初八吃烏飯,此日演戲稱‘烏飯獻’。……又傳,目蓮以青精樹(一名南天燭)葉浸糯米煮成‘烏飯’,瞞過鬼卒救其母,此俗傳至今。”
宜興烏飯是宜興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時也是宜興民間創造的一項獨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在宜興周邊有較大影響。本品具有補益脾腎、止咳、安神、明目、烏髮等功效,適宜體質衰弱者食療調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