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烏飯的結果 展開

烏飯

詞語解釋

烏飯又稱黑飯,江南一帶地方民間風俗小吃,用烏飯葉搗成汁混入米飯中製成,米的顏色是藍色,另廣西,雲南等地的五彩飯中其中一種也是烏飯,其飯的黑色用楓葉的樹汁液浸泡而得。

農曆四月初八(之前)吃烏飯是安徽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安慶等地,安徽宣城,江蘇南京、溧水高淳句容、溧陽、宜興、浙江龍泉、慶元黃田、竹口等地的民間習俗。烏飯的做法是,用一種叫“烏飯樹”的灌木葉子搗爛,然後取其烏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有些地區還會再加上瘦肉、香菇攪拌)、經文火炊透便成烏飯,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慾頓增。有的做成糰子。

做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烏飯汁製作:
南燭葉500g
烏飯製作:
糯米1500g
烏飯汁1500g
炒烏飯製作:
浸泡好的烏米150g
佐料隨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網上買的烏飯葉,很鮮嫩。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清水浸泡剔除少許殘葉。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用料理機打碎,這個過程花了將近一小時,500g的南燭葉,因料理機是內置口,一次只能裝少許,撕碎一些放入加適量水,分五六次才全部打完,水量2500g左右,水量我參考店家的提示:1斤葉子≈3-4斤水,能泡3-5斤米,我乾脆就以1:5(葉:水量),泡米1:1(烏汁:糯米),這樣好記。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打碎可以粗糙一些不用太細,用料理機打成這樣已經能碎了。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全部打好,連同渣一起放置1-2小時。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過濾,用濾網很容易,最後的渣需要手動再擠汁,不要浪費。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用紗布包住就可以擠。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擰一下擠出汁水,留下汁,最後葉渣就不要了。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這個就是烏汁了,分別用盆和瓶裝,右邊瓶子裝了約900g放冰箱存著。左邊大盆1500g(3斤)用來泡糯米,泡製時間1-2天。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糯米不洗,直接倒入烏汁里拌勻,這時烏汁水是沒過糯米的,泡幾小時后糯米吸水會漲,浸泡至少1天所以將連盆放入冰箱。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早上浸泡的晚上來看著色了,這是浸泡12小時。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這是浸泡24小時,已經是烏黑了,原先是計劃泡48小時,可以提前結束了。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撈出米,用清水沖洗一下。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鋪紗布放蒸屜,用電飯煲蒸熟,水燒開蒸15-20分鐘即可。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趁熱加了佐料炒一下,是不是很貌美,軟糯適口不粘牙,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可以這樣裝小碗再倒扣在盤子上再食用,我用一個愛心形狀小碗裝,倒扣盤子上把蝦米放在上面拼了個愛心。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300克
南燭葉100克
山楂粉適量
紅糖適量
清水300克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洗凈南燭葉,搗至爛碎,加清水浸泡出南燭汁,再過濾掉雜質(或直接將南燭葉和清水一起放進料理機打碎後過濾);
步驟二淘凈圓糯米,用南燭汁浸泡三小時以上;
步驟三泡好的糯米上鍋蒸三十分鐘為烏飯,趁熱拌入山楂粉、紅糖、白糖、瓜子仁等各色果乾,再回鍋蒸五分鐘;
步驟四蒸好后取出壓實定型,切塊后可冷吃,也可煎熱食用。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奶油130
雞蛋60
高粉250
烏飯30
酵母3
3
細砂糖20
黃油10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后油法 所有材料混合成光滑麵糰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必須出手套膜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室溫發酵至兩倍大後排氣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一分三 滾圓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擀成牛舌狀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自上而下捲起后蓋保鮮膜 鬆弛15min 這個步驟不要忽略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介面朝上 再次擀開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再次捲起 介面朝上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入模具 發至八分滿.上火120 下火180 下層 烤8min后蓋錫紙。然後 上下火180 下層 繼續烤35min 我的烤箱長帝32GS。請各位根據自家烤箱調整烘烤時間已經蓋錫紙的時間。烤制結束后立刻脫模,側放。可防止縮腰塌陷

簡介


風俗
烏飯
烏飯
農曆四月初八(之前)吃烏飯是安徽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安慶等地,安徽宣城,江蘇南京、溧水、高淳、句容、溧陽、宜興、浙江龍泉、慶元黃田、竹口等地的民間習俗。烏飯的做法是,用一種叫“烏飯葉”的灌木葉子搗爛,然後取其烏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有些地區還會再加上瘦肉、香菇攪拌)、經文火炊透便成烏飯,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慾頓增。有的做成糰子。
另某些地方寒食節吃烏飯。某些地方三月三吃烏飯。
熱騰騰的烏飯出鍋后可以跟白糖或紅糖,豬油一起拌著吃。
江蘇溧陽,民間傳說是因為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目蓮的母親在十八層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目蓮修行得道后,費盡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獄看望母親,但每次備了飯菜都被沿途的餓鬼獄卒搶吃一空。目蓮為了讓挨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百思不得其法,為此,經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時為農曆四月初八),目蓮在無奈、煩躁之中,不經意地在山上隨手摘下身邊矮樹上的葉子,放入嘴中無聊地咀嚼,發現這種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目蓮心想,如果用這種樹葉汁浸米,燒成烏黑的米飯給母親送去,就不會遭獄卒搶吃。於是目蓮就將採摘的樹葉拿回家搗碎,用葉汁浸米,蒸煮成烏飯後,再給母親送去。果然,餓鬼獄卒們不再爭搶,而目蓮的母親總算吃上了飽飯。目蓮也最終救母脫離餓鬼道。為了褒揚目蓮的一片孝心,溧陽人年年吃烏飯,紀念目連這位孝子。據《本草綱目》記載:烏葯葉屬樟科類植物,性溫和,味微苦,葉氣香,可入葯,上理脾胃元氣,下通少陰腎經。
在安徽宣城一帶是用烏飯葉取汁浸糯米,一般浸一夜即可,將染過色的米洗后蒸煮,可以吃煮好的烏飯,還可以將生的烏米(烏米:用烏飯草染號顏色的生糯米),製作烏飯糰子(烏飯粑粑):是將白糯米磨成粉狀淋水,待干后捏成糰子,糰子里添加各種餡,再在烏米里滾一下,全身沾滿烏米,製作好後上鍋蒸煮。一般家家做好后,互相贈送。
宣城農曆四月八作的烏飯糰子(烏飯粑粑)
宣城農曆四月八作的烏飯糰子(烏飯粑粑)

染色植物


烏飯蘆:中文名:南燭
開花時的南燭
開花時的南燭
拉丁名:Vaccinium brac teatum Thunb.
別名:染菽(古名),烏飯樹(蘇南、皖南、浙江、江西),米飯樹、烏飯葉、wu康菊紫(浙江)、飯筒樹、烏飯子、零丁子、大禾子(江西),稱桿樹、米碎子木(廣西),苞越桔(江蘇植物名錄),米飯花(台灣植物志)
民間製作烏飯的南燭樹葉(俗稱“烏飯草”),主要生長在長江南部丘陵山區一帶,製作烏飯的米一般以糯米為主,摻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別香潤可口。民間吃烏飯習俗歷史悠久,代代相傳。至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將宜興製作烏飯的方法收錄其中。《本草綱目》載稱:“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
結果時的南燭
結果時的南燭

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叫石馱的農民觸犯了官府,被抓到縣衙里去坐牢。古時,坐牢的人要家裡給送飯,否則會餓斃身亡。其妻明珠挑著大米到縣城,找一家親戚住下,一日三餐把米飯用油鹽炒得香噴噴,送到大牢里給丈夫過活。牢卒們一見到亮油油、香噴噴的大米飯,饞得口水直流,明珠送去的炒飯都被牢卒扣除,吃到自己的肚子里,所剩無幾給石馱。有一日探監,明珠隔著鐵窗看著皮包骨頭的丈夫,淚珠漣漣,無計可施。
回到親戚家,明珠痛哭了一場之後終於想出了送飯的好主意。天微微亮,她就上山採回一籃“烏飯蘆”葉,放在窩裡煎了一大碗烏黑的葉汁,然後用它煮了一小鍋飯,一鍋米飯變得烏黑髮亮,味道比原來更香。牢卒們一見到“烏飯”,都以為一盤爛飯,捂著鼻子,叫明珠自己直接送給丈夫。明珠把飯端到石馱面前,石馱亦感到莫名其妙,待妻子把“烏飯”的來由告訴他后,石馱感激地接過“烏飯”,不久就恢復了體魄。一年後,石馱期滿被釋放回家。
明珠死後,這一帶人們便在四月初八明珠的生日這天做“烏飯”吃,此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傳說二:
關於烏飯的傳說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江浙一帶人家家“吃烏飯”。據民間傳說,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目蓮救母”的孝行。在中國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成為戲曲演出的重要題材,被稱作為“目蓮戲”。據南宋《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有“目蓮救母”雜劇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經《佛說盂蘭盆經》。目蓮初曾出家學道,後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稱。故事寫目蓮的母親因在世時貪念世報,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獄,備受折磨。目蓮遍游地獄尋母,終於重逢,同升仙界,著重宣揚因果報應的思想。
這一故事在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細節。目蓮為了讓挨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百思不得其法,為此,經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時為農曆四月初八),目蓮在無奈、煩躁之中,不經意地在山上隨手摘下身邊矮樹上的葉子,放入嘴中無聊地咀嚼,發現這種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目蓮心想,如果用這種樹葉汁浸米,燒成烏黑的米飯給母親送去,就不會遭獄卒搶吃掉。於是目蓮就將採摘的樹葉(該樹即南燭樹或稱南天燭,一名青精樹)拿回家搗碎,民間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烏飯,並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