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烏飯草的結果 展開
- 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
- 菊超目杜鵑花科植物
烏飯草
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
烏飯草別名:染菽、猴菽、青精草、烏飯草、墨飯草、黑飯草、烏草、飯糰子、南燭草木。是長在山坡上的一種灌木,枝葉極象冬青。用它的葉汁和糯米一起燒著吃,色澤鮮艷,香味濃郁,拌以白糖,又甜又香又糯,更加上口,別具風味。江南地區用於製作烏飯,應故得名!
種子等。
烏飯草
烏飯草
烏飯草
分佈於我國蘇南地區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南至台灣廣東等。主產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地區。
農曆四月初八吃烏飯是宣城、南京溧水、常州溧陽、無錫宜興(宜溧山地)、慶元黃田、竹口一帶的民間習俗。烏飯的做法是,用一種叫“烏飯草”的灌木葉子放在鍋中煮爛,然後取其烏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再加上瘦肉攪拌,經文火炊透便成烏飯,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慾頓增。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江南一帶(蘇南、皖南、浙)人家家“吃烏飯”。據民間傳說,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目蓮救母”的孝行。在中國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成為戲曲演出的重要題材,被稱作為“目蓮戲”。據南宋《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有“目蓮救母”雜劇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經《佛說盂蘭盆經》。目蓮初曾出家學道,後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稱。故事寫目蓮的母親因在世時貪念世報,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獄,備受折磨。目蓮遍游地獄尋母,終於重逢,同升仙界,著重宣揚因果報應的思想。
這一故事在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細節。即:目蓮的母親在十八層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目蓮修行得道后,費盡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獄看望母親,但每次備了飯菜都被沿途的餓鬼獄卒搶吃一空。
目蓮為了讓挨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百思不得其法,為此,經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時為農曆四月初八),目蓮在無奈、煩躁之中,不經意地在山上隨手摘下身邊矮樹上的葉子,放入嘴中無聊地咀嚼,發現這種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目蓮心想,如果用這種樹葉汁浸米,燒成烏黑的米飯給母親送去,就不會遭獄卒搶吃掉。於是目蓮就將採摘的樹葉(該樹即南燭樹或稱南天燭,一名青精樹)拿回家搗碎,用葉汁浸米,蒸煮成烏飯後,再給母親送去。果然,餓鬼獄卒們不再爭搶,而目蓮的母親總算吃上了飽飯。目蓮也最終救母脫離餓鬼道。為了褒揚目蓮的一片孝心,民間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烏飯,並一直流傳至今。
民間製作烏飯的南燭樹葉(俗稱“烏飯草”),主要生長在長江南部丘陵山區一帶,製作烏飯的米一般以糯米為主,摻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別香潤可口。民間吃烏飯習俗歷史悠久,代代相傳。至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將宜興製作烏飯的方法收錄其中。《本草綱目》載稱:“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
沈括《筆談》云:南燭草木,本草及傳記所說多端,今少有識者。為其作青精飯黑,乃北人多誤以鳥桕為之,實非也。此乃木類,又似草類,故名南燭草木,今人簡稱南天燭是也。一莖,莖如蒴藿,高i四尺,廬山並有盈丈者。葉微似楝而小,至秋則實如丹,南方至多。陳藏器云:南燭生高山(此說不確),經冬不凋。蘇頌日:此木至難長,初生三四年,狀若菘菜之屬,亦頗似梔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日木而似草也。子如茱萸,九月成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厚,味少酢,冬夏常青。枝莖數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李時珍日: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朴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