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燭葉

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

南燭葉叫烏飯樹,又名南燭,古稱染菽。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葉柄長2-8mm,通常無毛或被微毛。葉片薄革質,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長4-9cm,寬2-4cm,先端銳尖,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側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內網結。枝葉酸澀,常入葯。

形態特徵


南燭
南燭
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5-6cm,寬1-2.5cm,兩端尖銳,邊緣有稀疏的細鋸齒,多向外反卷,上面暗棕色,有光澤,主脈凹陷,下面棕色,有光澤,主脈凹陷,下面棕色,葉脈明顯凸起。葉柄短而不明顯。質脆,氣微,味澀而苦。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葉柄長2-8mm,通常無毛或被微毛。葉片薄革質,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長4-9cm,寬2-4cm,先端銳尖,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側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內網結。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4-6cm,有多數花,花序軸密被短柔毛;苞片葉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宿存或脫落,小苞片2,線形或卵形,密被微毛或無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齒短小,三角形,長1mm左右;花冠白色,筒狀,有時略呈壇狀,長5-7mm,外面被短柔毛,內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內藏;花絲細長;花盤密被短柔毛,漿果直徑5-8mm,熟時紫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果實成熟后酸甜,可食;採摘枝、葉漬汁浸米,煮成“烏飯”,江南一帶民間在寒食節(農曆四月)有煮食烏飯的習慣;果實入葯,名“南燭子”,有強筋益氣、固精之效;江西民間草醫用葉搗爛治刀斧砍傷。
南燭葉,杜鵑花科多年生被子植物。主要類種為我國南方的倒卵葉南燭,其它葉形類似。

分佈範圍


分佈於華東、中南至西南以及台灣。等地;其江西撫州南豐最為優質。

生長環境


喜生於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見於山坡林內或灌木叢中。

下級分類


小葉南燭
葉較小,長1.1-4厘米,寬0.7-1.4厘米;植株各部分近於無毛或少毛。
產廣東、香港、廣西南部。生於海拔830-1220米的山地林下。
倒卵葉南燭
葉小,倒卵形,長1.2-1.4厘米,寬約0.9厘米,頂端鈍圓,邊緣具齒,基部楔形漸狹。
產廣東東南部。生於路邊草叢。
淡紅南燭
花淡紅色而非白色,花冠筒較窄,直徑(1.6-)2-3(-3.2)毫米。
產江西(分宜)、浙江(平陽)。生於山坡灌叢或岩邊。

主要價值


藥理應用

版本一
【出處】《本草新編》
【拼音名】NánZhúYè
【別名】南燭枝葉(《開寶本草》)。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葉。8~9月採收,揀凈小枝及雜質,曬乾。貯藏乾燥處。
【生境分佈】產江蘇、浙江等地。
【性狀】乾燥葉呈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兩端尖銳,邊緣有疏細鋸齒,多向背面反卷,長2~6厘米,寬1~2.5厘米;革質而有光澤,上面暗棕色,主脈凹陷,下面棕色,主脈及側脈均顯著凸出;葉有短柄,多向後彎曲。質脆。氣弱,味澀而苦。
【化學成份】含卅一烷、無羈萜、表無羈萜醇、槲皮素、異葒草素、對-羥基桂皮酸、內消旋肌醇。
【性味】
酸澀,平。
①《開寶本草》:苦,平,無毒。
②《綱目》:酸澀。
【歸經】《本草經疏》:入心、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
益精氣,強筋骨,明目,止泄。
①《本草拾遺》: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
②《日華子本草》:益腸胃,搗汁浸蒸,曬乾服。
③《本草匯言》:益氣添精,涼血養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熬膏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一切風疾,久服明目:南燭樹(春、夏取枝葉,秋、冬取根及皮,揀擇細銼)五斤。以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別於凈鍋中,慢火煎如稀餳,即以瓷瓶盛。每服,以溫酒調下-茶匙,日三服。(《聖惠方》南燭煎)
②助陽補陰,發白變黑:春間采甫燭嫩葉,約二十斤。用蒸籠在飯鍋蒸之,蒸熟曬乾為末(陰乾者無用),大約一斤南燭葉末,加入桑葉一斤,熱地二斤,山萊萸一斤,白果一斤,花椒三兩,白朮二斤;為末,蜜丸。白滾水送下一兩,每日早晨服之。(《本草新編》)
③南燭同旱蓮草、沒食子、地黃、桑椹、枸杞、山茱萸何首烏白蒺藜,為烏鬚髮之聖葯,氣味和平,性復無毒。除變白外,無他用。(《本草經疏》)
版本二
【出處】出自《本草新編》
【拼音名】NánZhúYè
【別名】南燭枝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葉或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acciniumbracteatumThumb.[V.spicatum(Lour.)Poiret;V.malaccenseWight;V.bracteatumvar.Thunb.longitubumHayata]
採收和儲藏:8-9月間採收,揀凈雜質,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見於山坡林內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東、中南至西南以及台灣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5-6cm,寬1-2.5cm,兩端尖銳,邊緣有稀疏的細鋸齒,多向外反卷,上面暗棕色,有光澤,主脈凹陷,下面棕色,有光澤,主脈凹陷,下面棕色,葉脈明顯凸起。葉柄短而不明顯。質脆,氣微,味澀而苦。
【化學成份】葉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無羈萜(酮)(friedelin),表無羈萜醇(epifriedlanol),槲皮素(querce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即homoorientin),對-羥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acid),內消旋肌醇(myoinositol)。葉和嫩枝含微量元素鋇、溴、硼、鐵、錳、鉛、錫、鎵、鈦、鎳、鉍、鉬、礬、鋯、銅、銀、鋅、鑽、鍶。
【性味】酸;澀;性平
【歸經】心;脾;腎經
【功能主治】益腸胃;養肝腎。主脾胃氣虛;久瀉;少食;肝腎不足;腰膝乏力;鬚髮早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熬膏;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
2.《日華子本草》:益腸胃,搗汁浸蒸,曬乾服。
3.《本草匯言》:益氣添精,涼血養筋。
4.《本草經疏》:南燭,《本經》言其味苦氣平,性無毒,然嘗其味亦多帶微澀,其氣平者,平即涼也。《十劑》雲,澀可去脫,非其味帶澀,則不能止泄,非其氣本涼,則不能變白。發者,血之餘也,顏色者,血之華也,血熱則鬢髮早白而顏枯槁;脾弱則睏倦嗜卧而氣力不長;腎虛則筋骨軟弱而行步不前。入心涼血,入脾益氣,入腎添精,其雲卻老,非虛語矣。凡變白之葯,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燭同旱蓮草、沒食子、地黃、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烏)白蒺藜,為烏鬚髮之聖葯,氣味和平,性復無毒。除變白外,無他用。
【摘錄】《中華本草
食用方法
南燭葉中有豐富的色素成分,在物理條件發生變化之後,色素會強力附著在食材上,同時發生褐變。
在中國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仍保留著農曆四月吃烏米飯這一古老的習俗。
烏米飯
原料:糯米500克,南燭葉150克(2把)。
製法
1.將糯米淘洗凈備用。
2.南燭葉洗凈,用料理機或其它方法將葉磨碎,加水600毫升泡半小時,將南燭葉渣濾出,擠出汁。放入糯米汁中浸泡六小時左右,糯米呈綠色或褐色,漂洗然後蒸、煮即成烏米飯。
功效
:補益脾腎,止咳,安神,明目,烏髮,適宜體質衰弱者食療調補。
南燭葉不僅可以做出香噴噴的烏米飯,還可做出賽熊掌、黑鵝掌、黑蹄筋、黑色的鴨四件、黑雞蛋等黑菜,只是浸泡時間更長,要48小時。
民國時期黑官膳(黑菜)風行一時“當年宋美齡最愛吃的一道菜叫‘賽熊掌’,膠質豐富,美容養顏。”……“其實就是清湯燉豬爪,湯是濃濃的乳白色,但豬爪是黑色的,看上去特別像熊掌,‘賽熊掌’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