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樂舞
朝鮮族民間舞蹈之一
朝鮮族農樂舞,遼寧省鐵嶺市傳統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
農樂舞是朝鮮族傳統舞蹈之一,在朝鮮族民間廣泛流傳。遼寧省北部的鐵嶺市是多民族聚居區,朝鮮族人口達到23434人。在鐵嶺及周邊出土的墓葬中發現的5世紀前後的壁畫中,形象描繪了朝鮮族先民歡快舞蹈的場景。鐵嶺朝鮮族農樂舞源於祭祀性活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種自娛性舞蹈,現流傳在鐵嶺一帶的朝鮮族中,每逢喜慶之日都要進行表演。
2008年6月14日,朝鮮族農樂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24。2009年,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農樂舞1
農樂舞根植於朝鮮族大眾之中,很早以前,朝鮮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農樂舞表演者,解放前後,村村都有自發組織的農樂舞隊。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民間藝人的存在,農樂舞才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最終成為朝鮮族民間舞蹈的代表和象徵。農樂舞最基本的特點是,既能表現生動活潑、熱烈火爆的歡樂氣氛,又能體現出一種奮發向上、昂揚積極的氣概。農樂舞的音樂具有獨特的多樣旋律,稱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構成的方法排列的,並以此規定它的舞蹈運作和構圖。農樂舞的表演是一個大型的綜合性的舞蹈,其全部演出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
農樂舞是表現朝鮮族農民喜慶豐收的傳統舞蹈。表演時,吹打各種民間樂器的演員,伴隨著音樂旋律,翩翩起舞,邊舞邊鼓。既有柔軟敏捷的群舞,又有飛騰跳躍的單人舞,還不時插入叫人歡笑不止的劇情,氣氛熱烈,獨具風采。
農樂舞的表演以打擊樂器鑼鼓為先導,領銜者為一打銅鑼者,舞蹈的開始、中間的變換及結尾,均由打鑼者指揮。表演農樂舞時,必須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寫上“農者天下之大本也”八個大字,站在打鑼者之前,盡情舞動,滿懷豪情。在農樂舞的表演中,沒有演員和演奏者之分,一般都是演員一邊演奏一邊舞蹈。在農樂舞的樂器編組中,過去一般分為大編組、中編組、小編組等。大編組包括銅鑼、錚、大鼓、小鼓、潔鼓、長鼓、大平簫、嗽、螺角等樂器的演奏者53人,另外還有令旗、雜色等。
整個農樂舞隊由二十九名人員組成,由持“令旗”者領銜,其後為農樂隊(順序為:喇叭、太平簫、上劍、副劍、從劍、鉦首長鼓、副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三至八面法鼓)。繼隨扮演的“兩班”、獵人、執事、農嫗、舞童等。音樂伴奏一般由十二段組成,“段”是構成農樂舞伴奏的基本樂章。一段還可分為三個支曲,整個農樂由十二段三十六個支曲構成。段的變化、轉換以及舞蹈中的“陣法”、“巫順”等,均由上劍(小鑼)擊打者指揮。十二段的順序和名稱各地亦有所不同。
農樂舞2
農樂舞3
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舞蹈和啞劇形式進行情節性的演出;而另一種,是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時節,以熱烈而豐富的傳統舞蹈為內容所進行的群眾性表演活動。
《農樂舞》的表演,共包括12部分。首先在“小鑼”不同節奏的敲擊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為《農樂舞》程式化的開場節目首先登場,緊隨其後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風台”樂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轉動作進行各種隊形、隊列的變換與“疊羅漢”表演。
隨著節目的地進行,舞蹈表演的藝術性也越發濃郁起來。多人表演的傳統《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參加的一種“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區分。男子表演以群舞為主,舞者在激烈而歡騰的鼓聲中奔跑、跳躍,充分顯示著男子的陽剛之氣。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獨舞,不但要表現多樣而嫻熟的擊鼓技巧,還要在“扁鼓”頻頻發出頓、挫有節,急、緩交錯鳴響下,舞出朝鮮女性剛柔並濟、瀟灑遒勁的舞姿。這兩類別具風格的《扁鼓舞》,總會不斷引來人們讚美的掌聲。現在雖然朝鮮族《長鼓舞》已被眾人所熟悉,但不少人卻誤認這個舞蹈只是朝鮮族的女子舞蹈。其實,民間中的《長鼓舞》是男女都可表演的舞蹈。
朝鮮民族能歌善舞,無論年節喜慶,還是家庭聚會,男女老幼伴隨著沉穩的鼓點與伽倻琴,翩躚起舞習以為常。居住在我國東北長白山下的朝鮮族,長期從事北方水稻生產。為了便於大面積的水稻種植和管理,他們多採取集體勞動、相互協作的勞動形式。人們每逢下地,都將“扁鼓”和“嗩吶”與農具一起帶往田間。休息時,人們便在明快的鼓樂聲中即興起舞,以歡樂的歌舞蕩滌疲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即興歌舞便逐漸形成了遊樂性的朝鮮族民間舞蹈,貫穿於各種傳統民俗活動之中。創始於農業勞作,並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鮮族代表性民間傳統活動“農樂舞”。屆時,各個村寨都將派出自己浩蕩的“農樂舞”舞隊,參加當地的慶典。舞隊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寫有“農者天下之大本”的“農旗”為先導,隨後是一名在隊首敲打“小鑼”擔任總指揮的男子。在他的帶領下,手拿“太平簫”、“喇叭”、各種鼓類樂器的樂隊、各種喬裝人物,組成“農樂舞”舞隊的儀仗部分。
農樂舞4
流傳於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的朝鮮族乞粒舞有悠久的歷史,它源於祈求農業豐收的民俗活動,原是農樂舞的一種,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形成融自娛性和表演性為一體的舞蹈。乞粒舞有著相對穩定的傳統程式,但又不受傳統程式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據現場情緒起舞,整個舞蹈具有很強的即興性。當表演者情緒高漲時,大家各顯神通,男性晃動象帽,使頂端長纓飛旋,劃出美麗的弧線;姑娘邊敲擊長鼓邊快速旋轉,以形體的動感和美感傳情達意;老年的扮演者不僅注重舞之韻味,而且注重姿態,動作變化繁多,能通過即興表演將心底的歡悅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乞粒舞參與人員多,影響廣泛,是朝鮮族農民群體舞蹈的典型代表。
乞粒舞主要在朝鮮族的重大節日或大型活動中演出,如作周(一周歲生日)、回家(六十大壽)、回婚(結婚60周年紀念日)或婚禮、店鋪開張、建造和修繕廟宇時,村裡老人都會牽頭,組織歌舞表演。乞粒舞多通過家族傳承。乞粒農樂舞,同用於祈神的“踩地神”農樂舞和用於自娛的農樂舞相比較,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它具有鮮明的表演性,是供人觀賞的農樂舞形態。其舞蹈形態複雜,動作洗鍊,技藝高超,因此在朝鮮族舞蹈中享有獨特地位。但是,這種古老藝術由於受到現代文明的猛烈衝擊和老藝人相繼離世的影響,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長鼓”是朝族樂器中,音色最優美和獨具特色的樂器之一。它體形碩長、細腰,兩端鼓皮音色高低不同,並以鼓槌、鼓鞭和指掌配合敲擊,而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與特色。“長鼓”是樂器,同時也是倍受人們喜愛的舞具。在悠揚的伽椰琴伴奏下,她們右手持長約30公分的細竹“鼓鞭”,在左手指掌的配合下,從左右鼓面敲擊出清脆、和諧而又不同鳴響的鼓聲。樂曲聲中,一隊身穿白色短衣淡紅色拽地長裙,胸前系著“長鼓”的舞者,踏著淙淙泉水般的輕柔舞步流轉於舞台。她們那松肩提臂的婀娜舞姿,柔如蠟焰、動如垂柳的輕盈體態,如只只躍躍欲飛的白鶴悠然起舞,令人陶醉與神往。一段慢版之後,舞者抽出另一隻木質鼓槌,敲打出強烈而快速的節奏,舞蹈隨鼓樂進入狂放的急旋,矯健而奔放。每逢此時,沉醉於高潮中的表演者,便開始紛紛亮出顯示個人“鼓舞”技巧的“絕活”,把表演氣氛推向最高潮。
鼓也是重要的樂器,男子右手持鼓棒,隨著大小鑼的清脆響聲中,也敲起來。
不用說,小鑼也是重要的。所有節奏全都會隨著小鑼。大鑼使用粗木棒,並將頭包住,形成一個大"號"樂器!
農樂舞的音樂具有獨特的多樣旋律,稱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構成的方法排列的,並以此規定它的舞蹈動作和構圖,農樂舞是大型的綜合性舞蹈,其全部演出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
舞蹈者以單扇或雙扇進行擺置圖案和造型表演。接下來是假形類的舞蹈。裝扮成具有美麗的長頸鶴頭和兩隻黑色雙翅的一群丹頂鶴,邁著輕盈而飄逸的大步,跳起了展翅欲飛《鶴舞》,為人們祈求著未來的吉祥與安寧。
為《農樂舞》最後壓陣的男子《象帽舞》,是向來令人矚目和興奮激動的舞蹈。一個個身著節日彩服、頭戴盤有彩帶圓帽的男青年,先後表演處於站立、行走和支、轉於地面姿態下,用頭部將彩帶甩出水平、垂直、傾斜方位的圓弧。更有技藝高超者置身場地中央,表演著甩動長達20米彩帶的高難技巧。頓時,滿目的若干彩帶,似萬道霓虹橫空出世,若千條絲雨旋落碧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高潮之中,手持“小鼓”、身掛“扁鼓”和“長鼓”的舞者再度登場,在彩帶的紛飛中再度起舞,作為《農樂舞》的終結。
傳承價值
鐵嶺朝鮮族農樂舞是民族雜居地區朝鮮族農樂舞的典型代表,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朝鮮族的發展歷史和生產生活狀況,在促進民族文化認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農樂舞蹈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中的精神風貌和民族氣質,是朝鮮族在長期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
傳承現狀
建國以來,在東北地區特別是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農樂舞的傳承工作總體上發展良好,經過多年努力,擴大了影響力,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收穫累累碩果。
傳承人物
李永浩,男,出生日期未知,遼寧省鐵嶺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朝鮮族農樂舞代表性傳承人,由遼寧省鐵嶺市申報。
韓奎昇,男,1925年12月23日出生,遼寧省鐵嶺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朝鮮族農樂舞代表性傳承人,由遼寧省鐵嶺市申報。
金明春,男,朝鮮族,1958年生,吉林延邊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代表性傳承人,由遼寧省鐵嶺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06年,由藝術科技研究所申報的“數碼影像技術保護民間表演藝術和傳統手工藝”項目獲得立項。
2009年,朝鮮族農樂舞這一表演藝術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1年7月28日,趙玉琦和他的團隊舉行的驗收會上,以數碼影像技術記錄朝鮮族農樂舞的努力得到了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電影集團、中國傳媒大學、鳳凰網等單位專家的充分肯定。而課題組所拍攝的專題樣片,也得到了專家的好評。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鐵嶺市朝鮮族文化藝術館獲得“朝鮮族農樂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重要展覽
1994年,金明奐組織的乞粒舞隊伍代表遼寧省進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5周年遊園活動。
2016年,在主題為“我們的節日”2016中國(鄭州)中秋文化節暨全國儺舞展演活動中,朝鮮族農樂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9年,鐵嶺朝鮮族文化交流演出團於4月25日至5月2日訪問韓國,參加2019中韓文化藝術交流節演出。
榮譽表彰
截至到2009年十月,汪清縣朝鮮族農樂舞等22個中國項目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東北三省唯一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此次中國惟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舞蹈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