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洛陽名園記后
書洛陽名園記后
《書洛陽名園記后》是北宋文學家李格非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論證從洛陽的盛衰可以看出國家的治亂,洛陽園林的興廢可以看出洛陽的盛衰。全文從洛陽處天下的險要寫起,洛陽居於中原,依仗崤、澠之險峻,是秦、隴、趙、魏問的要道,所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強調洛陽的盛衰是天下治亂的標誌。第二層以唐朝貞觀、開元之間高官貴族興建千餘所公卿名園的史實,論述“園圃的興廢是洛陽盛衰的標誌”,最後更進一步推論“洛陽的盛衰是天下治亂的標誌”。這篇散文逐層推理,邏輯嚴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復疊,文勢暢達。
書洛陽名園記后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於東都者,號千有餘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無餘處矣。予故嘗曰:“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於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於園囿之興廢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於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1.挾(xié):擁有。
2.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寧縣西北。
3.澠(miǎn):澠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澠池縣西。
4.秦:今陝西一帶。
5.隴(lǒng):今陝西西部及甘肅一帶。
6.襟喉(jīn hóu):比喻地勢險要。
7.趙:戰國時國名,這裡指今山西、陝西、河北一帶。
8.魏:戰國時國名,這裡指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一帶。
9.走集:形容交通要衝。
10.受兵:遭遇戰事。
11.貞觀:唐太宗年號,是唐代興盛的時期。
12.開元:唐玄宗年號,是唐代興盛的時期。
13.開館列第:營建公館府邸。
14.五季: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
15.蹂(róu):蹂躪,踐踏。
16.榭(xiè):高台上的敞屋。
17.候:徵兆。
18.園囿(yòu):間或畜有鳥獸的皇家花園。
19.徒然:白白地。
20.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簡稱,夏朝始設,周代沿襲,“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時高級長官或爵位的稱謂。
21.進於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22.放:放縱。
23.自為:隨心所欲,任意而為。
24.治忽:治世和亂世。
25.得乎:還能夠嗎?
26.末路:窮途末路,喻沒落衰亡的境地。
洛陽地處全國的中部,擁有崤山、澠池的險阻,算是秦川、隴地的咽喉,又是趙、魏爭著嚮往的地方,是四方諸侯必爭之地。天下如果經常太平無事也就罷了,一旦有戰事,那麼洛陽總是首先遭受戰爭。為此我曾說過:“洛陽的興盛和衰敗,是天下太平或者動亂的徵兆啊。”
正當唐太宗貞觀、唐玄宗開元盛世時,公卿貴族、皇親國戚在東都洛陽營建公館府第的,號稱有一千多家。等到後期遭受動亂而流離失所,接著是五代的慘痛破壞,那些池塘、竹林、樹木,被兵車踐踏,變成一片廢墟。高高的亭閣、寬大的樓台,被戰火焚燒,化成灰燼,跟唐朝一起灰飛煙滅,沒有留下一處。我因此曾說:“館第園林的繁盛或毀滅,就是洛陽興旺或衰敗的徵兆啊。”
況且天下的太平或動亂,從洛陽的興衰就可以看到徵兆;洛陽的興衰,又可以從館第園林的興廢看到徵兆,那麼《洛陽名園記》這作品,我難道是徒勞無益、白費筆墨的嗎?
唉!公卿大夫們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縱一己的私慾,為所欲為,卻忘掉了國家的太平或動亂的大事,想以後退隱了再享受這種園林之樂,能辦得到嗎?唐朝最後覆滅的情形就是前車之鑒啊!
李格非於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作《洛陽名園記》,記述其親歷的園林十九處。這些園林大都利用唐代廢園基址建成。《洛陽名園記》對諸多園林的布局特點、山池花木、建築景觀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描寫。這篇文章是《洛陽名園記》書後的跋。
這篇散文為《洛陽名園記》跋記。但它與其說是闡述寫作旨意的後記,毋寧說飽含憂患意識的政論文。本是游觀之屬的園池亭榭,在作者看來卻關係至大,其興廢系乎都市的盛衰、國運的治亂,並用前代慘痛事實告誡沉湎於享樂的“公卿大夫”。因小及大,目光如炬,對於目前殆危國勢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深深的擔憂。二十多年後,北宋覆滅,洛陽陷落,繁麗的花園也隨之灰飛煙滅。作者的憂慮不幸而成現實,他的告誡最終於國事無補。難怪南宋不少人讀此文,為之流涕不已。
從洛陽建築的盛衰釆窺測國家的興亡,並非肇始於此文。北朝楊街之的《洛陽伽藍記》,早巳借寺廟的興廢寄託對故朝崩潰的哀悼。但楊氏是於亂后殘毀的洛陽追記前盛,李氏則於盛時的洛陽預測後事,兩者異曲同工,都賦予洛陽象徵國運盛衰的這一特殊的歷史內涵。
文章立論的角度是因小及大,而結構卻是由大及小。先論洛陽與國家之間的興衰關係,進而論及園圃與洛陽之間的興衰關係,然後揭出寫作目的和對公卿大夫的告誡。逐層推理,邏輯嚴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復疊,文勢暢達。語言也省凈利落,結尾戛然而上,健拔有力。
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二十四:“洛陽名公卿園林為天下第一。裔夷以勢役祝融回祿盡取以去矣。予得李格非文叔《洛陽名園記》,讀之至流涕。文叔出東坡之門,其文亦可觀。如論天下之治亂,候於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候於園圃之興廢。其知言哉!”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卷六:“名園特游觀之末,今張大其事,恢廣其意,謂園囿之興廢,乃洛陽盛衰之候;洛陽之盛衰,乃天下治亂之候,是至小之物關係至大,有學有識,方能為此文。”
明·金聖嘆《金聖嘆批才子古文》:“大儒眼中,固無細事;大儒胸中,固無小計;大儒手中,固無瑣筆。定當如此。”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九:“名園特游觀之末,今張大其事,恢廣其意,謂園囿之興廢,乃洛陽盛衰之候,洛陽之盛衰乃天下治亂之候,是至小之物,關係至大。有學有識,方有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