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鎮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轄鎮

小孟鎮位於兗州區西北部,地處兗州、汶上、寧陽兩地(市)三縣交匯處。總面積55.1平方公里,轄42個行政村,4萬餘人,黨員1609名。小孟鎮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齊國賢相孟嘗君舊跡於此,有大汶口中晚期遺址─西吳寺遺址、桑園遺址,有金代大明寺遺址等可挖掘文化資源。地下礦藏儲量豐富,礦產主要有煤、粘土、沙等,地下煤儲量豐富,煤田探明儲量2億多噸,可開採近百年。地下水資源豐富,達20億立方米,是魯西南三大富水區之一,是山東省三大豐水區中唯一尚未大量開發的地區。小孟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有兗州“西北糧倉”之美譽。

小孟鎮鎮歷史悠久,境內有聞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西吳寺遺址、桑園遺址;交通便利,濟陽公路從境內穿過,兗梁公路在此交匯;是兗州、寧陽、汶上三縣市重要的物質集散地和流通"金三角";資源豐富,全鎮地下水資源豐富,是魯西南三大富水區之一,煤炭、電力資源豐富,地下煤儲量豐富。小孟鎮因鎮機關駐地為小孟村而得名。小孟村建村至少在金代。

清代時期,小孟鎮境域屬北達巷鄉寺社;2002年9月,撤鄉改設小孟鎮;截至2018年末,小孟鎮有戶籍人口41146人;截至2020年6月,小孟鎮下轄4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小孟村。

歷史沿革


小孟鎮
小孟鎮
小孟鎮因鎮機關駐地為小孟村而得名。小孟村建村至少在金代。村內原有大明寺一座,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滋陽縣誌》記載:“大明寺在小孟,金大定六年(1166年)建。”明代稱小蒙。村東首有一大土丘,傳說是戰國時孟嘗君之墓,故村名后改稱小孟。轄區內西吳寺遺址和西桑園遺址聞名於世。
清代屬北達巷鄉吳寺社。1950年屬滋陽縣(今兗州區)第四區,1958年為共產主義公社,1962年設小孟公社,1966年改區,1986年建鄉。1996年,面積55.5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轄北門、南門、二村、北坡、后小孟、小孟後庄、北安、劉李、西吳寺、東吳寺、前吳寺、東桑園、西桑園、后桑園、陳家崗、體仁寨、沙窩、河庄、李樓、沙庄、太平、梅家營、南辛庄、北辛庄、賈家、李家橋、胡家函丈、陶家函丈、劉家函丈、張家王子、陳家王子、王家王子、白家王子、史家王子、蘇家戶、李家堂、郭家戶、侯家店、肖家王子、梁家、王海子、李海子42個行政村。2002年7月,撤銷小孟鄉,設立小孟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小孟鎮
小孟鎮
小孟鎮地處兗州市西北部,東鄰漕河鎮,南與新驛鎮為鄰,西與汶上縣接壤,北與泰安市寧陽縣接壤,鎮人民政府距兗州市城區25千米,總面積54.21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小孟鎮下轄42個行政村。
行政村北門村南門村二村北坡村后小孟村小孟後庄村北安村劉李村西吳寺村東吳寺村前吳寺村東桑園村西桑園村后桑園村陳家崗村體仁寨村沙窩村河庄村李樓村沙庄村太平村
梅家營村南辛庄村北辛庄村賈家村李家橋村胡家函丈村陶家函丈村劉家函丈村張家王子村陳家王子村王家王子村白家王子村史家王子村蘇家戶村李堂村郭家戶村侯家店村肖家王子村梁家村王海子李海子村 
截至2020年6月,小孟鎮下轄4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小孟村。
行政村南門村沙窩村體仁寨村小孟二村北門村後庄村后孟村北安村河庄村沙庄村梅營村李樓村郭戶村太平村侯店村蘇戶村李堂村王海村李海村梁家村史家王子村
白家王子村肖家王子村王家王子村陳家王子村張家王子村劉家函丈村陶家函丈村胡家函丈村李橋村賈家村東桑園村西桑園村后桑園村北坡村陳崗村南辛村北辛村前吳寺村后吳寺村西吳寺村劉李村
城鄉分類代碼370882111:
~200121南門村
 ~201122沙窩村
 ~202122體仁寨村
 ~203122小孟二村
~204122北門村
~205122後庄村
 ~206122后孟村
 ~207122北安村
 ~208122河庄村
~209220沙庄村
~210220梅營村
 ~211220李樓村
~212220郭戶村
~213220太平村
~214220侯店村
 ~215220蘇戶村
~216220李堂村
~217220王海村
~218220李海村
~219220梁家村
~220220史家王子村
~221220白家王子村
~222220肖家王子村
 ~223220王家王子村
~224220陳家王子村
 ~225220張家王子村
 ~226220劉家函丈村
 ~227220陶家函丈村
~228220胡家函丈村
 ~229220李橋村
~230220賈家村
~231220東桑園村
~232220西桑園村
 ~233220后桑園村
~234220北坡村
~235220陳崗村
~236220南辛村
~237220北辛村
~238220前吳寺村
~239220后吳寺村
~240220西吳寺村
~241220劉李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4.0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25人,城鎮化率2.3%,另有流動人口3300人,總人口中,男性2.05萬人,佔50.6%;女性2萬人,佔49.4%;14歲以下5970人,佔1.7%;15—64歲3.03萬人,佔74.8%;65歲以上4296人佔10.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96萬人,佔9.8%;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為回族,共287人,佔0.7‰,人口出生率10‰,人口死亡率4‰,人口自然增長率6‰。

經濟


小孟鎮
小孟鎮
綜述
2011年,小孟鎮財政總收入3246萬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52萬元,比上年增長5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79萬元,增值稅941萬元,企業所得稅416萬元。
2018年,小孟鎮有工業企業59個,規模以上企業2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8個。
民營經濟
以“兩園一場”為主,即兗州開發區小孟工業園,小孟民營經濟園和花生市場。2003年,在充州經濟開發區建立了小孟工業園,工業園規劃總面積1200畝,一期規劃600畝,,總投資5億元,目前,已有佳依氣流紡織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入園,總投資達1億元。位於小孟鎮駐地的小孟民營經濟園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現在兗州市新璞氣流紡織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16家。小孟花生市場佔地20萬平方米,集花生交易、加工、儲運為一體,50多家收購、加工、運輸企業進園經營,輻射江蘇、安徽、河南、河北等省市,從業人員2000多人,年交易量4萬噸以上。
農業
以優質專用糧、花生、小尾寒羊為主導產業。共種植優質專用小麥4萬畝;優質高產玉米2萬畝;大蔥、大蒜、黃姜等蔬菜面積達3000畝;花生產業發展迅速,花生種植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現面積已發展到4萬多畝,總產量可達1.6萬噸。成為全省重要的花生生產出口基地。養殖業主要以小尾寒羊、肉蛋雞為主。目前小尾寒羊存欄量近2萬隻。全鎮畜禽飼養總量達246萬隻(頭)。
2011年,小孟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634萬畝,人均1.57畝,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為主,農業總產值達2.42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5.2萬噸,人均1298.8千克,其中小麥2.851萬噸,玉米2.345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花生和蔬菜,花生種植面積2428畝,產量820.18噸;蔬菜種植面積2.08萬畝,產量5.58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6.8萬頭,年末存欄3.7萬頭;羊飼養量1.5萬頭,年末存欄0.6萬頭;家禽飼養量70萬羽,年末存欄41萬羽。
工業
2011年,小孟鎮工業以機械加工、電子科技、紡織、服裝為主,工業生產總值達15.87億元,工業企業162家,職工3621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85億元,比上年增長23%。
商貿
小孟鎮
小孟鎮
2011年末,小孟鎮有商業網點206個,職工1606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7億元,比上年增長18.5%;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3億元,外貿產品生產企業3家,出口總額160萬美元,比上年增加40萬美元,主要產品有數控機床、消毒櫃無影燈,產品遠銷亞、非、北美各州。
金融
2011年末,小孟鎮境內有農村合作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2家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08億元,各項貸款餘額0.997億元。

文化


地名由來
小孟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小孟村而得名。
遺址
吳寺遺址位於小孟鎮西吳寺村東南,為相傳趙王河古河道北500米處。高出地面1.5-2米,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1957年發現,出土文物1400餘件。西吳寺遺址以龍山文化遺存和周代文化遺存為主。其中龍山文化的遺跡有:灰坑、房址、水井、墓葬。遺物主要有陶器和少量的石、骨、角、牙、蚌器等。屬周代文化的遺跡主要有灰坑,還有獸祭坑、灰溝、房址、灶、陶窯、井和隧道等。遺物絕大多數是陶器,還有銅、石、骨、角器等。西吳寺遺址1977年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桑園遺址位於小孟鎮西桑園村西約200米處的一片高台地上,中間有一古溝。1973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4萬平方米。北辛文化遺址,出土的遺物主要是陶器。器物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型主要有鼎、缽、小口鼓腹壺、支座等。西桑園遺址198年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2011年末,小孟鎮境內有濟陽公路從境內穿過,兗梁公路在此交匯。

社會


教育事業
小孟鎮
小孟鎮
2011年末,小孟鎮有幼兒園8所,在園幼兒952人,專任教師70人;小學有5所完全小學,2個教學點,在校生2053人,專任教師13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09人,專任教師87人,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學升初中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782萬元,比上年增長19%,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46%。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小孟鎮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山東省名牌1家,濟寧市級研發中心2家。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小孟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場所42處,各類圖書館42個,藏書萬餘冊,民間文化藝術隊伍2支。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小孟鎮有鎮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村級衛生室39個;病床137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3.4張,固定資產總值49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29名,其中執業醫師7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5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萬人次,42個村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4%。
社會保障
2011年,小孟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戶,人數18人,支出5.1萬元,比上年增長7.5%,月人均236元,比上年增長7.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99戶,人數403人,支出39.7萬元,比上年增長18%,月人均82元,比上年增長25%;醫療救助12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96人次,共支出900元,比上年增長68%,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0萬元,比上年增長3.5%,敬老院床位8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64人,社區服務中心1個,慈善分會1個,救助各類大病困難群眾35人次,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2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基金支出合計200萬元,比去年增長15%,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5萬人,參保率達95%。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小孟鎮
小孟鎮
2011年末,小孟鎮有郵政局1個,代辦所21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9000餘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5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萬門,固定電話用戶0.7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75%;行動電話用戶6000戶;網際網路用戶16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60萬元。
社會事業
小孟鎮有良好的育人環境,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兗州市前列,2003年,全鎮升入重高中的人數再次突破150人大關,連續六年被兗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優秀鄉鎮”;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一體化,鎮衛生設備齊全,達到“乙級甲等“醫院標準;民政福利事業有了較快發展,全鎮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鎮敬老院連續5年被濟寧市評為“模
范敬老院”,2003年達到省級敬老院標準;文化事業獲濟寧市“民間文化先進鄉鎮”,全鎮社會穩定,治安環境優良,先後被濟寧市、兗州市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創安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基本簡介
小孟歷史悠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是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鄉鎮。近年來,小孟人敢於開拓,勇於創新,主動接受兗州市經濟開發區輻射,在開發區建立了小孟工業園,藉助開發區的政策、區位優勢,實現了招商引資的大發展、大突破,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小孟鎮堅持工業立鎮、民營強鎮、招商興鎮的工作思路,圍繞提升產業結構和增強企業競爭力,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目標,大力推進企業技改和品牌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和政策扶持力度,工業經濟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形成了機械、化工、紡織、建築、醫療器械、煤炭加工等七大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強鎮步伐進一步加快。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推廣黃瓜、苦瓜制種和冬棗種植、加快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推動了農民增收和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26元。
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近年來,大力推進一鎮一園一區建設,加快了小城鎮建設和兗州經濟開發區小孟工業園基礎設施步伐,完善農貿市場和商業街建設,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高。加快了民營經濟聚集區建設,形成從欣力機械到鎮駐地至濟陽路兩側的民營經濟聚集區。
文化設施及群眾活動設施齊全,形成了鎮、村、戶三級文化網路。2005年通過了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鄉鎮驗收。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堅持走文化興鎮之路,以文化繁榮促進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繁榮文化事業,啟動了文化大院建設,開放了鎮圖書館,豐富了人民文化生活。加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確保了社會穩定,實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完成了中心中學教學樓建設,教育教學質量居全市前列。
新農村建設
小孟鎮
小孟鎮
09年小孟鎮“八村合一”新型農村社區位於小孟鎮鎮域的中心部位,是2008年小孟鎮新一輪總體規劃“九點一心”中“一心”的重要體現。建成后的“八村合一”社區涉及鎮駐地就近範圍內的八個村,佔地1575畝,比規劃前八個村的村莊佔地面積節約土地1200畝。共設計高層住宅樓180幢,容納5688戶,2萬餘人。社區規劃六大功能分區,即:居住區、文教區、辦公區、商貿區、中心區、休閑娛樂區。社區公路規劃形成“六橫五縱”的方格網棋盤式格局。社區內建文化中心廣場一處,佔地約8000平方米,社會停車場5000平方米,大型商務中心6000平方米,公園12000平方米,集文化、電信、郵政、民政、司法、派出所、計生服務為一體的社區服務中心8000平方米,農貿市場12000平方米,商業門頭20000平方米,可安排就業人員1000餘人。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小孟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2021年3月,入選山東首批教育強鎮築基試點鄉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