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驛鎮

隸屬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

新驛鎮隸屬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位於濟寧市兗州區西北部,管轄57個行政村。新驛鎮屬半濕潤暖溫帶氣候區,平均氣溫13.6℃,春季19℃,夏季22℃,秋季20.5℃,冬季-0.3℃。

2014年,全鎮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2億元,增長30%,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其中國地兩稅完成地方收入4398萬元,增長25.1%,比2009年突破千萬元時多了30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753元,增長12.6%。

歷史沿革


型堂村南門
型堂村南門
新驛鎮古為“濱陽城”,元朝時設立驛站,是明、清兩代官路上的驛站(古時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處所)。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6月)設立新嘉驛。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3月)設立新嘉驛
解放初1949年,新驛鎮為兗州縣第五區。
1950年3月23日改為新驛鄉。
1958年2月16日“人民公社”化時成立了“共產主義人民公社”。
1962年2月1日,曲阜、兗州分縣后改稱新驛公社。
1984年5月28日,行政區劃改革時,將原公社改為新驛區。
1986年12月8日撤區改為新驛鎮。新驛此處舊名賓陽城。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驛鎮位於兗州區西北部,鎮政府駐地距兗州區19千米,東西最寬12.7千米,南北最寬11.9千米,介於東經116°37′44.25″-116°42′11.53″,北緯35°28′49.39″-35°37′8.03″。全鎮總面積66.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新驛鎮全境屬山前沖積平原,為泗河、大汶河沖洪積扇。西最寬12.7千米,南北最寬11.9千米,呈不規則形狀,平均坡降1/1500。土壤多為中壤土。

氣候

新驛鎮屬半濕潤暖溫帶氣候區,具有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冷熱明顯,四季分明等特點。平均氣溫13.6℃,春季19℃,夏季22℃,秋季20.5℃,冬季-0.3℃。以1月份氣溫為最低,平均-2℃;7月份最高,平均26.4℃,全年≥0℃積溫5025℃,≥5℃積溫4981℃,≥10℃積溫4505℃,≥15℃積溫3747℃,≥20℃積溫3674℃。全年無霜期210~240天。平均降雨量733毫米。

自然資源


新驛鎮域內地表水主要有光府河及黃狼溝,地下水豐富。礦產資源資源豐富,駐地南部的新驛煤礦,總儲量3.3億噸,設計年開採量90萬噸。鎮西北部的孫村、王堂、李家村、韓馬、董樓一帶擁有豐富的砂礦,總儲量166.5萬立方米。

行政區劃


新驛鎮
新驛鎮
2014年,新驛鎮管轄57個行政村:
序號名稱
1新驛一村
2新驛二村
3新驛三村
4新驛四村
5新驛五西村
6新驛五東村
7秦村村
8魏樓村
9駱村村
10胡營村
11高吳橋一村
12高吳橋二村
13高吳橋三村
14高吳橋四村
15毛辛庄村
16王樓村
17皇林村
18前閆樓村
19高村村
20朱張村
21后閆樓村
22大庄村
23何村村
24東一村
25東二村
26東三村
27西東村
28西西村
29堰頭村
30河灣村
31楊家營村
32徐村村
33型堂村
34后寺村
35文興坡村
36高庄村
37郭村村
38劉村村
39袁村村
40馬樓村
41姜村村
42蔡庄村
43葛樓村
44孫村村
45李村村
46官路村
47肖村村
48苗堂村
49王府庄村
50范窯村
51張窯村
52王堂村
53韓馬村
54店子村
55趙呂村
56董樓村
57義和庄村
政府駐地位於濟寧市兗州區新驛鎮255省道附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新驛鎮共有12845戶,人口50441人;其中女24671人,非農業人口240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9‰。
截止到2017年人口為45983人。

民族

除漢族外,還有2個少數民族,獨龍族、鄂倫春族

經濟


綜述

2014年,新驛鎮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0%,國地兩稅地方收入4398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5.1%,固定資產投資17.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2%,農民人均純收入16872元,同比2013年增長20%。

第一產業

新驛鎮
新驛鎮
截至2014年,全鎮共流轉土地13.46平方米,0.06平方千米以上的種糧大戶23家,農註冊民專業合作社48家,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據統計,2014年全鎮小麥、玉米單產分別達到550千克和631千克,實現全年糧食生產“十二連豐”。2014年流轉土地的農民人均可增加收入4300多元。
新驛鎮以農業綜合開發為載體,2014年來,投資5000多萬元,相繼實施了27.73平方千米“小農水”、4平方千米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4平方千米高標準農田等一系列鞏固農業基礎設施的重點工程。

第二產業

新驛鎮
新驛鎮
2013年,兗州區新驛鎮工業園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3.4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9.8億元、利稅5.04億元,分別佔到全鎮總量的95%、95.2%和96%。2014年前三個季度,預計工業園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同比2013年分別增長23%、24.7%和14.38%。
2014年上半年,完成9億元佔全年任務的51.8%,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13.9億元佔全年任務的53.9%,規模以上工業利稅3.4億元佔全年任務的56.9%,實際利用區外國內資金3.1億元佔全年任務的62%。

第三產業

新驛鎮
新驛鎮
2014年,新驛鎮新上服務業大項目11個、新增三產經營戶196戶,完成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4.3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5.6%;商品銷售、零售額17289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7.6%;上繳稅金168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4.7%。

文化


會稽女子題壁詩
新嘉驛會稽女子題壁詩,是明末清初頗為著名的文學事件。光緒十四年《滋陽縣誌》記載:有會稽(今浙江紹興)女子,嫁給一個北方武夫作妾。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隨夫過新嘉驛,因不堪正妻的虐待,題絕句三首於壁上,準備自殺。
古代戰場高吳橋
高吳橋村是新驛鎮的-個大村,歷史非常悠久,古代叫高魚、高梧、高吳。據說《左傳》記載的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齊烏余以廩丘奔晉,遂襲我高魚城”,高魚城就是這裡。而據《資治通鑒》記載,唐朝末年,後來的後梁皇帝朱全忠曾派大將龐師古葛從周攻打瑕丘(兗州)城的泰寧節度使朱瑾,有好幾次大仗都是在高梧打的。這裡的高吳就是後來的高吳橋。乾寧二年是公元895年。看來高吳之名至少已有1200年歷史了。
新驛鎮
新驛鎮
《兗州縣地名志》說,明初有郭廷睿隨魯王自安徽遷高梧居住。後來郭家在洸水、溪水上建了兩座大橋,橋名便叫高梧橋,后訛為高吳橋,又漸漸成了村名。現在村中郭姓仍很多;也仍有-座古代石拱橋,雖已廢棄,但並未毀壞。村民說那就是村子得名的橋。
唐宋金元古碑刻
本鎮董樓村北原有唐開元十一年(723年)的普濟橋碑,記在清化河上修建石橋的事;西王堂村有造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的石獅,又有金明昌六年(1195年)的大定存留滕村佛堂記碑和元至元四年(1338年)的重修重興院記碑,這兩件古碑記載了一座古代寺院的興廢和重建過程。這些文物現在都收藏在兗州博物館里,反映了本鎮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交通


新驛鎮交通發達,東臨京滬、兗石鐵路和327國道、京滬、京福高速公路,南臨日東高速公路,西臨濟徐高速。距日東高速公路出口10公里,距濟徐高速公路出口20公里,距京杭大運河僅20公里,距曲阜機場25公里,距濟南機場160公里,255省道和濟陽路穿境而過。

社會


文化事業

2014年,新驛鎮投資近100萬元建成了高標準鎮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佔地3520平方米,建築面積1270平方米,總投資270萬元。文化中心設有文體廣場、遊藝活動室、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演藝廳、書畫室、電子閱覽室、圖書閱覽室等,免費向群眾開放。鎮文化站被評為“國家一級站”。同時,面向基層的文化設施建設也是如火如荼,全鎮共建成文化大院51處、文體廣場49處、農家書屋53處,數字化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0%以上。

教育事業

2014年,新驛鎮共有2處中學和11處小學,投資853萬元、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的店子小學的建成使用,從根本上解決了周邊10多個村540多名學生就學半徑過大等方面的問題。這是新驛鎮實施教育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改善辦學條件的一個縮影。據了解,2013年以來新驛鎮相繼投資5000多萬元,共實施各類教育基礎建設項目近20個,其中鎮中心幼兒園新建工程、東村小學平房重建工程等11個項目建成投入使用,高吳橋學校教學樓、宿舍樓及餐廳、郭村小學教學樓、二十中學宿舍樓及餐廳等重點項目均已完成工程主體,正在進行內外牆裝修,將於2014年9月份竣工使用。
新驛鎮實施營養課間餐工程,惠及3625名學生。惠及106名幼兒,生均補助1200元。嚴格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惠及學生80多人;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校孤兒(含事實無人撫養的學生)、在校低保家庭學生、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補助,每生每年200元,惠及學生621人。

衛生事業

新驛鎮共有50家醫療機構,大多以內外婦兒科醫療主。提速推進環衛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新驛鎮共建成垃圾中轉壓縮中轉站1處,配置地埋式垃圾箱體59個、垃圾桶1870個、大型垃圾轉運車及運輸車70輛、戶用小垃圾桶7300個,農村生產生活及建築垃圾實現了“戶集、村收、鎮運、區處理”的環衛一體化全覆蓋。

旅遊


新驛鎮
新驛鎮
新驛鎮境內的歷史文化遺址有:
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韓馬村東、新驛村東北、店子街東、李村北、后樓村北。距今1萬年左右。
皇林村的郡王墓
新驛鎮皇林村,是明代魯王府郡王永福王朱壽鉅的墳墓所在。永福王墓是一個巨大的封土堆,“文革”中被破壞,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有金飾、玉帶片和墓誌。據考證,永福王名朱壽鉅,是朱元璋的九世孫,為第八代魯王恭王朱頤坦的第八子,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薨,謚溫禧。永福王墓出土的部分文物現藏於兗州博物館。
大汶口文化遺址,如秦村西南、西頓村南、皇林村南。距今4500—6000千年。其中西頓村遺址是包括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商周文化的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堆積達250厘米,釆集的標本有泥質紅陶缽、灰陶壺、黒陶豆、夾砂紅陶鼎等器物的碎片。已被公布為濟寧市文保單位。
新驛鎮
新驛鎮
龍山文化遺址,有駱村西、新驛西,距今約4000年左右。其中新驛西遺址文化堆積150厘米,內涵豐富,採集的標本有夾砂紅陶罐、鼎,泥質黒陶豆、杯等陶片。已被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
岳石文化遺址,有馬樓村南、胡營村北、袁村東,距今3500年以上。其中馬樓遺址發現有灰坑、紅燒土,各種陶器,還有個別彩繪陶片,被公布為濟寧市文保單位。
商周文化遺址,有徐村北、新驛北、范窰東、王樓村南、孫村東南、韓馬東北、蔡庄東北、郭村西南等,距今3000年以上。
戰國、漢文化遺址,有頓村南、蔡庄南,其中頓村南的故城遺址,有人認為是桑丘古城,也有人認為是瑕丘、乘丘、頓丘。為一古城的東南角部分。故城最高處高4米,斷面上有夯築痕迹,夯土中有春秋及以前的遺物。現為山東省文保單位。
桑丘古城遺址
古乘丘城遺址位於新驛鎮頓村,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魯國城邑頓丘。頓丘又名乘丘,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釋《乘丘》條:“春秋魯地,在今山東滋陽縣(今濟寧市兗州區)西北。”引《春秋庄公十年》:“公敗宋師於乘丘。”並言“乘丘去魯城不遠”。又《通鑒》記載:“周安王十年(前400年),韓、趙、魏伐楚,至桑丘。”按乘丘為桑丘早期名稱。《山東通志》亦有“古乘丘城,春秋魯邑”的記述。《括地誌》載,乘丘在“瑕丘縣西北三十五里”,正為今頓村一帶。據上各文獻資料,對證本村地理位置,斷為古乘丘城遺址當可信。城后毀廢,成為村落,乘丘又稱頓丘,村因此而得名。現村南仍有土阜隆起,為頓丘(乘丘)城垣遺址,地下曾發掘出不少商、周文物。該遺址已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獲得榮譽


新驛鎮
新驛鎮
1992年1月16日,新驛鎮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小城鎮建設“新型鄉鎮”。
1996年1月3日,新驛鎮被山東省政府列為小城鎮建設“百新工程”試點鎮。
1996年5月2日,新驛鎮被濟寧市政府列為小城鎮建設21個試點鎮之一。
2000年8月18日,新驛鎮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小城鎮建設“中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