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
宋代陳與義詩作
《早行》是南宋詩人陳與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的是詩人在天還沒亮時孤身一人在道上行走的感受,意境高遠。作者通過觸覺、視覺和聽覺的交替與綜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行”圖,外部的聲光與詩人的內心的寂寞又交織成一種若明若暗、又暄又靜的意境。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和羈旅中的孤獨寂寞之感。
第一句,不說“雞唱”,不說“晨起”,不說“開門”,不說“整車”或“動征鐸”,而說主人公已在旅途行進。“行”得特別“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類的語言說出,又不是用“流螢”“棲禽”“漁燈”“戍火”“殘月”之類來烘托,而是通過詩人的感覺準確地表現出來。“駝褐”,露水不易濕透;詩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見。而“露侵駝褐”,以至於感到“曉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詩人不寫“月”而寫“星斗”。“星斗闌干分外明”,這是頗有特徵性的景象。“闌干”,縱橫貌。古人往往用“闌干”形容星斗,如“月沒參橫,北斗闌干”之類。月明則星稀,“星斗闌干”,而且“分外明”,說明這是陰曆月終(即所謂“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無風的情況下才有的。無風而沒有月,“星斗”自然就“闌干”就“明”,寫景頗為確切、細緻。此其二。更重要的還在於寫“明”是為了寫“暗”。黎明之前,由於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襯得“分外”明。
后兩句,則視覺、觸覺、聽覺並寫。“寂寞小橋和夢過”,可以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夢與“寂寞小橋”結合,意象豐滿,令人玩索不盡。趕路而做夢,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獨自騎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做夢。明乎此,則“寂寞小橋”竟敢“和夢過”,其人在馬上,而且有人為他牽馬,不言可知。過“小橋”還在做夢,說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覺未睡醒,一上馬就迷糊過去了。及至感到有點兒“寒”,才聳聳肩,醒了過來,原來身上濕漉漉的;一摸,露水已浸透了“駝褐”。睜眼一看,“星斗闌干分外明”,離天亮還遠。於是又合上惺忪睡眼,進入夢鄉。既進入夢鄉,竟知道在過橋,那是因為他騎著馬。馬蹄踏在橋板上發出的響聲驚動了他,意識到在過橋,於是略開睡跟,看見橋是個“小”橋,橋外是“稻”田,又朦朦朧朧,進入半睡眠狀態。
這首詩的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表現在詩人通過觸覺、視覺和聽覺的併合描寫,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說是“夜行”)圖。讀者通過“通感”與想象,主人公在馬上搖晃,時醒時睡,時而睜眼看地,時而仰首看天,以及涼露濕衣、蟲聲入夢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態變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動或靜的一切景物特徵,也一一展現眼前。
此詩出自《簡齋集》,《簡齋集》共十六卷,首卷賦、銘等文,二至十五卷都是古、今體詩,末卷為詞,共十八首。陳與義的詩,前期多為流連光景之作,以明凈的詩句描寫春光、秋雨、夏日等,表現個人生活情趣。
陳與義(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去非,號簡齋,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陝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故為洛(今河南洛陽)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
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卒,享年4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