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
三幕正歌劇
三幕正歌劇《I puritani》,佩波利公爵根據安思洛與波尼法斯寫的戲劇《圓顱黨與騎士》編劇,貝利尼譜曲,1835年1月25 日在巴黎歌劇院首次公演。這是貝利尼的最後一部歌劇。
溫琴佐·薩爾瓦多·卡梅洛·弗朗切斯科·貝利尼(義大利語: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1801年11月3日-1835年9月23日)生於義大利的西西里島,3歲開始學習音樂,18歲時入那不勒斯音樂學院。貝利尼並沒有像其同時代人那樣熱心於諧歌劇的創作,唯一一部帶有喜劇色彩的歌劇是他的第一部舞台作品阿代爾森與薩爾維納(1825年),其中包含著一個用那不勒斯方言演唱的喜劇男低音。
總的來講,在貝利尼的作品中所顯露出來的是一種浪漫主義式的憂鬱。他的早期歌劇作品被認為在管弦樂的配器方面有所不足,《諾爾瑪》后這一缺點得以克服。貝利尼的作品有兩大特點:其一是美妙的旋律;其二是高難度的美聲唱段,這兩者的完美融合便是他歌劇的魅力所在。他歌劇中的許多詠嘆調,至今仍被奉為“美聲唱法”的經典教材。
清教徒總督高蒂爾?沃爾頓正為女兒埃爾薇拉準備婚禮,讓她和效忠皇室的塔爾博特騎士結婚,同樣愛上埃爾薇拉的清教徒福特大為傷心。總督奉命護送一位重要的政治犯前往倫敦,塔爾博特認出這位囚犯正是查理一世的寡婦亨麗埃塔。為了拯救她,塔爾博特讓她戴上埃爾薇拉 的婚紗準備逃離,福特雖發現他們,但因發現她並不是心上人埃爾薇拉也就沒有阻攔。
埃爾薇拉知道塔爾博特拋棄她和另一女人逃跑后,傷心地失去理智,塔爾博特逃亡期間以叛國罪名被判死刑。塔爾博特把亨麗埃塔帶到安全之所后,冒著危險又回到普利茅斯。他在夜色掩護下進入城堡,並向埃爾薇拉解釋了不告而別的原因。埃爾薇拉只清醒一段時間后,又開始神智不清。護衛進來逮捕了塔爾博特並準備將他處死,所幸此時傳來克倫威爾已打敗保皇軍的消息,所有國王支持者都獲赦免,埃爾薇拉重新回復理智,並得以和塔爾博特結婚。
高蒂爾·沃爾頓 古堡指揮官清教徒 男低音
喬治·沃爾頓 其弟 男低音
福特 清教徒 男中音
埃爾薇拉 喬治沃爾頓女兒 女高音
塔爾博特 騎士 男高音
羅伯遜 清教徒 男高音
亨麗埃塔 孀婦 女高音
清教徒、士兵、禁衛兵、婦女、小廝等。
故事發生於1648年左右,地點在英格蘭普里茅斯近郊。
第一幕:普里茅斯附近一堡壘
護民官克倫威爾的一位皇家隨員高蒂爾·沃爾頓,是這個堡壘的指揮官。在這個堡壘裡面,關著許多重要的政治犯。被殺英王查理一世的寡婦亨麗埃塔皇后,也是其中的一員。古堡指揮官的女兒埃爾薇拉,愛上了斯圖爾特後裔騎士塔爾博特,但是她的父親卻早已將埃爾薇拉許配給一位清教徒福特。後來埃爾薇拉的父親的還是依從了女兒的意願,准允女兒仍同騎士訂婚。
而且她的叔父喬治·沃爾頓,已經替那位騎士辦好了入境護照。當塔爾博特來后,卻發現查理一世遺孀亨麗埃塔被囚在此。作為一名忠實的皇室隨從,他必須設法讓她逃離此地。他把拿來給新娘埃爾薇拉佩戴的面紗,掩蓋著皇后的身體,扶她走出古堡。途中被失望的追求者福特所截阻,他相信這位女郎必是埃爾薇拉,便命他們停住。直等她露出了面貌,才知道是別人後讓他們通過。但是當逃獄的事被發現后,埃爾薇拉因傷心愛人不忠於愛情,導致神經失常發瘋。
在這一幕中有三首著名的樂曲為:福特的抒情短歌《哎喲,我永遠失掉了您》!塔爾博特熱情洋溢的《給您,我愛的》!埃爾薇拉輕巧活潑地唱:《我是一個愉快的少女》。
第二幕
古堡另一角落 喪失神智的埃爾薇拉似乎永無希望康復,她到處亂闖,像一位精神病患者。她的叔父喬治和清教徒福特,宣稱要同騎士決鬥,只有這樣可以為女郎伸冤。最後他們倆人唱出堅強而充滿戰爭韻味的二重唱。
第三幕
林中 塔爾博特既已將查理一世的遺孀救到安全地帶,這時,他想起了自己的愛情,於是冒著生命的危險,跑回古堡附近的森林,希望能見到埃爾薇拉。他果然在林中遇見了她,而且由於他的出現和再次重申的愛慕之意,使埃爾薇拉沉悶的心情獲得莫大的慰藉。
可是她仍舊神智不清,當塔爾博特想喚起她的記憶和理智時,忽然聽到了由遠而近的腳步聲,他明知被捕便是一死,然而他不想遺棄自己的愛人終於被捕,而且很快被判死刑,執行期近了。但是消息傳來,騎士黨人已被徹底擊敗,無法再作有效抵抗。於是攝政官柯隆威宣布大赦一切囚犯,塔爾博特竟因此被釋而獲得了自由。這種突如其來的快樂,竟使埃爾薇拉恢復了理智,她和塔爾博特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埃爾薇拉一支迷人的歌曲《泉畔寂寞,不勝憂戚》!
使本幕大為生色:塔爾博特也唱出動人的歌聲:《從此永相廝守》最後當埃爾薇拉再唱完:《千言萬語都屬無用》時全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