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
文物
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鄖縣發現古人類牙齒化石。1989年又發現一具人類頭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發掘,又發現一具頭骨化石。兩具頭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腦顱和基本完整的面顱,第二具更為完整,根據頭骨特徵,屬於直立人類型,定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根據古地磁法測定,化石大致距今100萬年。
位於鄖縣漢江河畔的的青曲彌陀寺村學堂梁子,鄖縣位於湖北西北部,全縣地形由南邊境向中部漢江沿線傾斜,形成峪谷與盆地相兼地貌,漢江由西向東貫穿全境,將全縣分割為江南、江北兩大部分。縣境大部為山地,一般海拔高度為500米,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我們的祖先在這塊風景優美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十堰現轄五縣一市兩區。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四縣一市對古人類的遺址、化石及相關文物的挖掘出土均有重大發現。為此,湖北的考古工作者把十堰作為重點考古地區進行挖掘。
基本資料
時代
舊石器時代
地點
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
單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鄖陽地區(今十堰市)博物館、鄖縣博物館
社會發展史一開頭就講勞動創造了人,說最早的人是由古猿變來的,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勞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我國原有一部科教電影《中國古人》,在這部電影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幅油畫和模型,描繪著古猿怎樣變成人的過程。遠在一二千萬年以前,人類的遠祖———古猿,它們滿身是毛,成群地生活在樹上。由於大自然的滄桑巨變,古猿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使用天然“工具”,從事萌芽狀態“勞動”,使手腳進一部分化,漸漸直立行走。以後發展到能夠製造工具,進行真正的勞動,並且產生了語言,形成了人類所特有的自覺的能動性,這就變成了人類。
人類從脫離動物界,已經經過了幾個發展階段。剛從古猿轉變過來的階段叫“猿人”階段,再發展到“化石智人”階段。化石智人階段又分早期和晚期,早期化石智人又叫“古人”;晚期的化石智人又叫“新人”。當今國際學術界把人類發展統一歸納為四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為臘瑪古猿階段;第二階段為南猿階段;第三階段為猿人階段;第四階段為古人和新人階段。一、三、四階段的化石,在我國均有發現,唯獨缺少南方古猿化石。方宗熙在《懂一點達爾文進化論》一書中曾這樣敘述:“達爾文的人類從古猿發展而來的觀點,以後還得到了從古代地層里發掘出來的許多有關人類化石的進一步證實。這包括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和在亞、非、歐許多地區發現的猿人、智人等化石。”在這一註解里寫道:“達爾文曾經推測人類起源於非洲。根據現有的材料來看,人類最可能的發祥地一是亞洲,一是非洲。在我國南部地區曾經發現南方古猿一類化石。”由於是“南方古猿一類化石”,沒有充分的理由證明中國有“南方古猿”,為此,國際學術界曾斷定:早期古猿曾在亞洲生活過,大約二三百萬年前,一支去非洲,演化為南方古猿進而進化為早期猿人。而留在亞洲的一支,則演化為現存的大猿類,亞洲現有的人類只能由非洲過渡而來。
要改變這一論斷,證明亞洲甚至中國也是早期人類的發祥地,而非從非洲遷徙而來,就必須在亞洲大地上找到第二階段的南猿化石。
多少年來,我國乃至整個亞洲的考古工作者、古人類專家都在竭力搜尋,企盼著南猿化石在亞洲某一個角落出現。
1975年,在鄖縣梅鋪村溝龍骨洞,發現三顆猿人牙齒化石、打制石器及20多種動物化石,這些動物化石一部分屬於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還有距今六十萬年至一百萬年的更新世的桑化鬣狗。說明鄖縣猿人的年代早於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鄖縣猿人洞是我國第五個發現猿人化石的地方。
1976年,在鄖西縣神霧嶺白龍洞也發現了猿人牙齒化石三顆,還有狸、犀、獾、鹿、牛、劍齒虎等20多種動物的牙齒、頭角、骨骼、化石及打制器、尖削器、砍砸器等。其年代大約與北京猿人的時代相同,距今五十萬年,考古工作者稱為“鄖西猿人”。
1976年至1978年,在房縣七里河發掘出一座新石器時代部落遺址,總面積為6萬餘平方米,發掘面積為1650餘平方米,發現古房屋建築遺址19處,墓葬26處。同時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和骨器。出土的大型器物有鼎、甑、罐、缽、盆、杯、碗、壺等。器械有石斧、石鋤、石箭頭、陶紡輪等。經考古學家初步鑒定:大約屬於漢水中上游的丹江流域新石器痕迹系統。它既有漢江平原的新石器痕迹因素,也與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有著密切的關係。
1986年和1987年分別在房縣的兔子窪、養鼻嶺、鄖縣的東峰、庹家洲、遼瓦店子、郭家院、大寺、青龍泉等地都發現了大批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遺址。歷史學家根據對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把長江中游及漢水為中心的十堰、襄陽、武漢等地區列為屈家嶺文化區。它是以湖北京山縣屈家嶺而得名,距今約四千五百年,這是繼母系氏族公社后的一個階段,屬於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由氏族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在十堰這塊土地上,從猿人到智人再到現代人,有一條明晰的發展過程,並且形成系列,專家們推斷,十堰地區可能是我國早期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之一,省、市考古工作者一直把十堰作為考古的重點進行普查。
1988年,湖北省文化廳組織了全省性文物大普查,他們把十堰地區作為普查重點。考古工作者不辭辛勞,踏遍了十堰的山山水水,1989年5月18日,在鄖縣青曲鎮彌陀村發掘出土了一具基本完整的南猿頭骨化石,這究竟是不是南猿頭骨化石,十堰考古工作者不敢貿然斷定,他們一面採取保護、保密措施,一面急電省有關部門。
化石經市、省文化局(廳),博物館的領導、專家同意,立即送往北京,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初步修理、測量,上頜齒弓及硬齶清楚地顯露出來,頭骨各部位的形狀、位置、大小符合古猿類特徵。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專家賈蘭坡先生以及該所的黃萬波副研究員,顧玉岷副研究員等十多位專家、學者,對這具化石已顯露出來的特徵,進行了認真的觀察、研究、比較、鑒定,專家們親筆寫出了鑒定意見,一致認為,此化石屬於南方古猿類,距今已有200萬年左右的歷史,從而證明了中國是早期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這給人類發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填補了亞洲古人類發展缺環。賈蘭坡教授高度讚譽鄖縣南猿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北京猿人第一個頭骨發現的意義相比。並定名為“鄖縣人”。
鄖縣南猿定名后,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及時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國內外公布了這一重大成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新聞報》、《文物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中央電視台、湖北電視台等國內新聞單位先後作為重要新聞報道了這一消息。《科技日報》把這一發現列為1989年我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主要報刊紛紛撰文,報導這一重大發現,闡述其對於人類起源理論的重要意義。這一發現,要修正關於人類僅起源於非洲和非洲遷徙的傳統觀點。為此中國人民高興、亞洲人民高興,因為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新論斷,要補寫人類發展史。
鄖縣檔案館已將“南猿化石”發現的有關文字材料、照片、專家鑒定意見及中外新聞單位公布的消息、文章,收集進館,作為重要全宗進行保管,為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提供資料。
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鄖縣舉行。來自美、韓等國,以及中科院、國家文物局、北大的眾多專家學者與會。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在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出土的兩具古人類頭骨化石,震驚了人類考古學界。省文物局在組織專家參觀“鄖縣人”學堂梁子遺址時披露,將繼續加大對“鄖縣人”遺址公園的建設力度。
1989年5月,發掘出兩顆完整的遠古人類頭骨化石,被專家確認為距今已100多萬前的遠古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它向世界宣稱:古老的漢江是漢民族文化的搖籃;古老的“鄖縣人”是中國人的祖先,現在在“鄖縣人”出土處建有“鄖縣人”雕刻頭像,“鄖縣人”展館。
鄖縣人第1號頭骨(正面)
鄖縣人第2號頭骨(側面)
頭骨復原
中法兩國的科研人員2004年10月25日在武漢聯合宣布,“鄖縣人”頭骨化石三維復原研究取得成功。法國有關方面日前將一個復原成功的“鄖縣人”頭骨交給了湖北省考古研究所。
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省西北部的鄖縣先後出土了兩件古人類頭骨化石,被命名為“鄖縣人”,其中2號頭骨是中國唯一一塊人類祖先“直立人”階段保存最為完好的整塊頭骨化石。
自“鄖縣人”頭骨化石被發現后,人們一直在尋找比較理想的復原方法。據當年主持發掘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李天元研究員介紹,“鄖縣人”頭骨已被擠壓變形,腦腔內的軟物質已被堅硬鈣質膠結物替代,這些都加大了對頭骨觀察和測量的難度。專家們曾嘗試採用模型切割法,但它只能復原斷裂錯位的骨片,對變形部位無法復原。
專家們將復原工作轉向利用計算機技術上來。對頭骨進行CT掃描是計算機研究的基礎。從2002年5月起,專家們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合作,使用超快速高檔螺旋儀,對“鄖縣人”頭骨進行掃描,總共掃描了255個層面,並運用掃描資料進行頭骨圖像的二維和三維重建。
在此基礎上,中方與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人類研究所聯合,選取亞洲晚期直立人中的“爪哇人”和“北京人”作為復原研究參照標本,從縱、橫兩個方向對“鄖縣人”2號頭骨復原的弧度進行控制。隨後,中法雙方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對頭骨進行複位、矯形、修復,將碎裂錯位的頭骨片進行複位,將被擠壓變形的頭骨片加以校正,對缺失的部分進行了修補。
據李天元介紹,專家們還測算出“鄖縣人”的腦量值為1065毫升,接近“北京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這進一步證明了“鄖縣人”可能處於比較原始的直立人階段。在獲得復原工作中至關重要的數字信息后,科研人員在法國成功地復原了“鄖縣人”頭骨化石。
2020年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鄖縣人頭骨化石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