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溫泉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通渭溫泉位於縣城西南8公里處的湯池河谷中,歷史悠久,飲浴效果獨特,浴可醫治百病,飲可提神美容。其水溫高、水量大,水質優而居西北溫泉之首,有“隴上神泉”之稱
通渭是敦煌莫高窟至天水麥積山古絲綢之路旅遊線上的中轉站,這裡交通便利,位置優越,最吸引人的是,這裡還擁有距離省會蘭州最近的天然溫泉。“萬壑瓊瑤早雪天,靈泉汩汩泛青煙,路人莫訝色如漲,誰煮金鵝不記年。”描繪的就是這泓位於距縣城西南8公里幽靜的湯池河谷中,涌動了數千年,靈動秀美的隴上神泉---通渭天然溫泉。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魏時期,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有記載:“渭水自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則溫谷水,導平襄縣南山溫溪……”。“溫谷水”即溫泉,“平襄”即今通渭。明成化年間,溫泉是“通渭八景”之一,工部郎中通渭籍詩人王攢就寫過《溫泉冬漲》:“萬整瓊瑤早雪天,靈泉汩汩泛青煙,路人莫訝色如漲,誰煮金鵝不記年”。清朝詩人顧竟成在詩中寫道:“和氣氤氳沸焰淪,不容霜雪近遊人。澗邊綠草迎風舞,別是人間二洞春”。清朝道光年間,通渭知縣屠旭初在此主持修建二亭,以分男女之浴,並署名寫成《溫泉志》。他在碑文中說:“地無茂林綠蔭交加,山非秀嶺層巒紅雲繚繞。四季溫暖,可以熟雞蛋,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癒,立起成痾”。這就充分說明了通渭溫泉歷史悠久,飲浴效果獨特。因泉水日夜涌冒,順山谷自然流失,故溫泉被當地人叫“湯地河”。千百年來人們通過對溫泉的體驗和其功效的研究,給予通渭溫泉“浴可醫治百病,飲能提神美容”的由衷讚譽!
溫泉出露地湯池河溝,溝底狹窄,兩側谷坡殘存有高十餘米洪積和重力堆積台地,檯面平坦,寬50—80米。溝谷沿東北向發育,縱坡降8—15%。該區域褶皺,斷裂構造發育,以北西西向斷裂構造為主。湯池河斷裂發生在脆性地層中,斷裂帶及附近構造十分發育,這些構造裂隙既是熱儲,同時又是導水性能好的通道,容易使熱流體沿著斷裂破碎帶由深部向淺部傳導。深大斷裂的存在是熱水形成的重要條件,同時在熱儲之上的露有大面積厚層第三泥岩、砂質泥岩,具有良好的阻水隔熱性能,對熱儲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貯存於華力西期花崗岩及震旦系混合質片麻岩構造裂隙中的地下水,受深層斷層所阻,穿越第三系泥岩,上升到地表的承壓自流熱礦泉水即溫泉。
通渭溫泉屬硫酸納型礦泉,地下200米處恆定水溫113℃,自流地表水溫53.9℃,日出水量6000噸,通渭溫泉感官性狀良好,無色、無味、無沉澱,富含32種元素和化合物,PH值為7.3一7.8,為中性和弱鹼性,其中鯉、偏硅酸、鍶、溶解性總固體等四項達到飲用天然礦泉水界限指標,氟、偏硅酸、氡達到命名礦泉水濃度,偏硼酸達到醫療價值濃度,溫度達到醫療熱水水溫要求,為全國少見的多微複合型礦泉水。通渭溫泉水溫之高,水質之優,水量之大居西北溫泉之首。為全國優質礦泉之一,有“隴上神泉”和“西北第一泉”之稱。
通渭溫泉
通渭溫泉是微複合型礦泉水,溫泉距蘭州160公里,距天水100公里,天堍310重要站點,寶蘭專線開通后從蘭州到達通渭僅有幾十分鐘,距蘭最近溫泉。含有16種元素和化合物,以水溫高、水量大,水質優而居西北溫泉之首,有“隴上神泉”之美譽。經天津理化所技術鑒定,符合我國醫療礦泉水標準,是頗為理想的醫療高熱礦泉,天然溫泉水質國內一流,甘肅最優溫泉。
錦屏水庫
使用的溫泉主要是自流熱水井,其它8個泉點有的出口被堵住,有的處於自流狀態,流出的泉水除用於熱帶魚養殖和居民用水以外,均流於溪流中,造成浪費.1958年,由政府撥款在此修建了一座浴池和一所醫院及溫泉水保站等建築,後幾經改造,增加了住院設施和兩排用於洗浴的平房,設施較簡陋,由當地農民進行租賃、修建了幾處魚塘,用於熱帶魚養殖和垂釣,溫泉地熱礦采權屬縣衛生局下屬的溫泉醫院擁有,溫泉醫院佔地1.4萬平方米,現有業務用房面積900平方米,正式員工23名(含7名退休人員),臨時員工8名,負債20萬元。
溫泉所在地區域建設用地60畝,國有林地25畝,農戶47戶,在溫泉地處的湯池河兩側南山和北山由於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現已基本達到綠化,植被面積達700畝左右。省內外、國內外慕名前來觀光、旅遊、洗浴、療養者絡繹不絕,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年平均接待洗浴、療養20多萬人次,年收入500多萬元
通渭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