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穴
滎穴
經氣流行的部位,象淺水流,滎迂未深,叫滎穴,五輸穴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所溜為滎。”意為脈氣至此漸大,猶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滎穴多分佈在指(趾)、掌(跖)關節附近,其臨床應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病變於色者,取之滎。”《難經·六十八難》又曰:“滎主身熱。”說明滎穴主要應用於發熱病證。
穴位示意圖
位置:在手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后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局部解剖:有從拇指流向頭靜脈的小靜脈支。分佈著橈神經淺支。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合谷,有宣肺清熱,利咽止痛的作用,主治咳嗽,咽喉腫痛,失音。配孔最、中府,有溫肺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文獻摘要:
《靈樞》: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甲乙經》:凡唾血,瀉魚際,補尺澤。 《金鑒》:惟牙痛可灸。研究進展:
哮喘 配天突、大椎、肺俞等穴治療哮喘發作期患者有較好療效。另有單針魚際對哮喘而伴有口乾舌燥者有良好治療作用。作用機理研究 據報道,選哮喘發作期患者,配氣海、關元、足三里、大椎,毫針強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1次,連續2周。測定患者針刺前後及針后2周血漿cAMP、cGMP和皮質醇含量發現,哮喘發作期患者血漿cAMP,cAMP/cGMP比值和血漿皮質醇含量較正常人低。針后即刻及針后2周,哮鳴音消減,癥狀改善,大部分患者血漿cAMP,cAMP/cGMP比值和血漿皮質醇含量均明顯升高。說明針刺魚際能調整環核苷酸與皮質醇的不平衡狀態。又以同樣的方法和穴位治療發作期支氣管哮喘,測定治療前後皮質醇。針前大多數患者血漿皮質醇含量較正常人低,針后及針后2周皮質醇含量均較針前顯著升高。魚際穴特異性研究 當誘發豚鼠哮喘后,肺臟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較對照組顯著降低,針刺魚際穴后,肺臟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都比非穴點和對照組顯著增高。當用普魯卡因局部封閉魚際部位后再針刺,則肺臟cAMP和cAMP/cGMP比值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