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存禪師
唐代僧人
義存,俗姓曾,唐長慶二年(822年)生於福建泉州南安澗埕村一個世代信奉佛教的家庭。他自幼養成對佛教崇敬而親切的感情,9歲時就要求出家,父母不允。12歲隨父游莆田玉澗寺,遂留寺不回,禮寺僧慶玄和尚為師,隨侍五年,17歲落髮為僧,改名義存。
會昌五年(845年),武宗降旨“毀佛教,復僧尼為民。”義存被迫還俗,但他奉佛的信仰毫不動搖。不久,他來到今福州北峰芙蓉山晉見弘照法師,被收留為弟子。
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禁令廢除,恢復佛教活動。次年,義存北游吳、楚、梁、宋、燕、秦等地(今浙江、江蘇、湖北、安徽、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大中三年,28歲的義存在幽州(今北京市境)受具足戒。大中七年,再次出遊江南各地名山大剎,受法於湖南武陵德山寺清鑒禪師。
咸通七年(866年),義存回閩,居於今福州郊區芙蓉山石室。咸通十一年,門友行實和尚促其出山,同到象骨峰(今閩侯雪峰)結庵建院,先創庵於檉洋映涼台之北。在里人及官府資助下,咸通十二年(871年),至乾符二年(875年)建成當時閩中規模最大的寺院,時遇應天節,唐僖宗賜額“應天雪峰禪院”。中和二年(882年),賜號“真覺大師”,御賜紫袈裟。
義存在雪峰,一面籌資建寺,一面弘宗演教,“四方衲子云集,至無容所,僧眾盛時多達1500餘人。門下高僧輩出,分為54支,其中雲門宗創始人文偃(匡真禪師)是義存的嫡傳弟子。法眼宗的創始人文益(凈覺禪師)是他的三傳弟子。這兩宗的佛教徒都尊雪峰為“祖庭”。他們分別成為晚唐五代禪宗中的五宗之一。此外,福州玄沙院的開山祖師備、福州怡山長慶寺的中興祖師慧棱、福州鼓山湧泉寺開山祖神晏、越州(今浙江紹興)洞岩寺的可休,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的智孚等皆出於義存門下,後來他們各自擁徒說法,成為一方開山之祖。
昭宗大順二年(891年),境內兵連禍結,戰雲密布,山居不可寧處,義存再游吳越,轉至浙江四明山避亂,並在浙江四明山脈結廬為庵(雪峰庵)廣傳佛法,普渡眾生。
王審知入閩后,安定社會秩序,建立地方政權,奉行崇佛政策,於乾寧元年(894年)迎回義存,大加禮遇,還時常迎請義存住進節度使府,為僚屬官將談經說法。同時,王氏政權資助義存將寺遷至陳洋(即今寺址)。
經過義存多年努力,境內佛教大行。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五月初二日,義存示寂,世壽87歲,僧臘59年,閩王遣子王延稟主祭,埋骨難提塔。著有《雪峰清規》、《雪峰語錄》等傳世。
雪峰義存和尚,福建省泉州人,俗姓曾。十二歲出家,十七歲受具,嗣德山法。經過「三到投子,九至洞山」的苦修以後,結庵於福州象骨山,地名雪峰,聲譽廣傳,稱為一千五百人善知識。七十歲出遊浙江寧波四明、江蘇丹丘之地。後入閩,八十七歲示寂, 「真覺大師」。聞名弟於有雲門、玄沙、保福、長慶等。
義存世家信佛,與僧為友;廿四歲時,會昌法難,變服謁於芙蓉靈訓。唐宣宗興佛時,游北地,到安徽,登投子山;又到江西洞山,當飯頭。四十歲吃德山棒,豁然大悟。
四十四歲辭德山,將參臨濟,中路聞其圓寂,返回閩縣。四十七歲返回福建芙蓉山,宴坐靈洞石室。曾與同學行實,登象骨峰,命名雪峰;許多護法,競出財力,營造精舍,經六年而成大叢林。七十歲再游北地,七十三歲返閩。第二年領眾南遊,閩主王審知,受其接化。八十歲制定寺規,八十七歲示寂。
雪峰化人老熟,律制峻岩,經常提起拂子,演弄禪機;他以為佛傳的心印,在見性成佛,悟得此理,盡大地是沙門一蘋眼,造福並不是成佛之因。他的行化,極其廣大。
示眾雲∶『此事如一片田地相似,一任於耕種,無有不承此恩力者。』又雲∶『飯蘿里沒頭,餓死人多;海水邊坐地,渴死人多。』玄沙聽了,照樣說一次,雲門即說∶『通身是飯,通身是水。』
雪峰是陰功積德的宗師,專做人家討厭做的事,身上不離杓子,到處給人家方便。
雪峰與岩頭同學,欲訪欽山,來到鰲山,因雪不能走,岩頭整日睡覺,雪峰一心坐禪。岩頭醒來,大叫一聲∶『瞳眠去。』雪峰自指胸前∶『我還有未見的地方,並不是辯疏,不要趕我。』頭∶『你還想將來在孤峰頂上,結庵坐禪,播揚大教麽?』峰∶『實在還有不曉得的。』頭∶『那麼,說說看!給你批評。』峰∶『諸佛眾生,本來無異,迷時見空為色,了時見色為空,色空明暗,終無差別,這個懂得一點點。』頭∶『不要再說那個好!』峰∶『見洞山過水頌,明白些悟道的門戶。』頭∶『沒有用,不行。』峰∶『我到德山時問∶從上宗乘中,學人卻有分否?吃了德山一棒時,感覺脫了桶底,是什麼?』頭∶『聽見了沒有?從門進來的,不是家珍。』峰∶『那麼,怎樣才對?』頭∶『他日播揚大教時,應把胸中流出的珍寶,顯示出來。』言下有省,連聲叫∶『師兄!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雪峰上堂雲∶『南山有一條 鼻蛇,汝等諸人,切須好看(小心)。』長慶雲∶『今日堂中,大有人喪身失命。』(到處有蛇)。僧舉示玄沙,沙雲∶『須是棱兄始得,雖然如此,我即不恁麽。』僧雲∶『和尚作麽生?』沙雲∶『用南山作什麼?』雲門以拄杖,指向雪峰胸前,作怕勢。
義存法師(822~908年)
唐會昌滅佛,義存蓬跡於福州閩侯之芙蓉山。
宣宗即位(847年),廢除滅佛令,義存“北游吳、越、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於幽州寶剎寺,訖巡名山,扣諸禪宗”。後到武陵參見德山(南禪宣鑒大師),宣鑒“出其徒數百,咸莫之測。”宣鑒對義存評價很高,雲“斯無偕也,吾得之矣”。
咸通十一年(870年),義存住持福州雪峰山廣福院,從此“天下釋子,不計華夏,趨之如赴召。”據黃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覺大師碑銘》載,義存於福州雪峰山廣福院住持40年,“常不減一千五百徒之環足”。
中和二年(882年),唐僖宗“賜真覺大師之號,仍以紫袈裟俾延郊授焉”。
據《三山志》載,唐·龍紀元年(889年),義存生前預造葬地,並自為序。
大順二年(891年),閩王“雅隆其道……為之增宇、設像、鑄鐘,以嚴其山……時則迎而館之於府之東西甲第”。
唐·天復三年(903年),王審知刻義存自序於石碑,碑文雲“《難提塔序》(天復三年)僧真覺自序:……雖然離散未至,何妨預置者哉!所以疊石結室,剪木合函,般土積石為龕。諸事已備,頭南朝北,橫山而卧。願至時同道者莫違我意”。
梁·開平二年(908年)示疾,王審知“走醫,醫至粒葯以授師”。五月圓寂,俗壽87,僧臘59。義存逝后藏骨雪峰寺塔中。是時,因奔喪而“奔閩之僧尼、士庶僅五千人。閩王娣之……延稟如陳祭,是高齋焉”。
義存門下高僧輩出。《碑銘》記義存分燈弟子與南禪少林的關係。云:真覺大師“庶幾者若干人,其一號師備,擁徒於元沙(今安國);其二號可休,擁徒于越州洞岩;其三號智孚,擁徒於泉州招慶;其五號神晏,今府之鼓山也。分燈之道,皆膺聖獎賜袈裟”。《碑銘》特別指出,作此碑文系受託於“元沙級宗一大師、招慶(泉州)元晤大師、鼓山定慧大師”。由此可知,義存大師繼承南禪青原法系下的曹洞派,在閩中分燈泉州招慶寺和福州鼓山寺。《碑銘》對義存分燈弟子而“膺聖獎賜紫袈裟”一事,大加讚揚。說此分燈之道,在南禪少林和曹洞派中引起很大的反響,即“自少林之逮曹溪,無不刻碑而紀頌”。這就表明,唐末南禪少林在閩中據點一為福州、一為泉州,即一為福州鼓山寺,一為泉州招慶寺。
著有《雪峰義存禪師語錄》、《雪峰清規》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