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
佛教觀點
若欲新出家者,不得便說出家樂,應說出家苦。——《僧祇律》
提到“苦行”,總有人會自然地聯想到外道、執著和異類,不曾辨析及深究其起源與內涵,常於無意間造下謗法之罪。
實際上,苦行分為“外道”和“正道”,正道即所謂的佛教“苦行”,它是針對世俗欲樂而言,不過是佛教徒律身攝心的持戒用功修行,是迴光返照、了脫生死的必然,是中道之法,離此絕非佛法。
苦行[佛教觀點]
此六年中的苦行,被稱為外道苦行。故後世有佛門弟子一提“苦行”,常說苦行為無益之苦,佛當年便已捨棄,將其統歸為外道。殊不知在佛經中,“苦行”一詞,有時是指極端的“外道苦行”,有時又是指修習佛法的“正道苦行”,二者截然不同。
苦行[佛教觀點]
關於“外道苦行”的描述:
◇我六年之中勤苦求道而不克獲;或卧荊棘之上;或卧板木鐵釘之上,或懸鳥身體遠地,兩腳在上而頭首向地……或日暴火炙;或盛冬坐冰;身體沒水……——《增壹阿含經》
◇我今出於五濁惡世,見彼下劣眾生諸外道等,著我見者修諸苦行,無明所覆虛妄推求,自苦身心用求解脫。——《方廣大莊嚴經》
◇商人為寶,故入大海;王為國土,興師相伐;今諸仙人,為生天故,修此苦行。——《過去現在因果經》
◇爾時比丘問婆羅門:“汝今何故舉手向日,卧灰土上裸形噉草,晝夜不卧翹足而立,行此苦行為何所求?”婆羅門答曰:“我求國王。”——《大莊嚴論經》
既然“外道苦行”並非聖道,那佛陀為何還要苦行六年?要知佛早為大覺,從兜率天而下降生,一生皆為示現,怎會徒行無益之事?《大寶積經》云:“如來總說十業因緣,皆是如來方便示現,非是業報。”佛陀的一生,不管成家、出家、苦行、悟道、受謗、病苦等等,皆為方便示現,絕非受報,徒行無益。
六年苦行為破苦樂兩端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云:“六年苦行歷諸難事,但為降伏諸外道故;又欲令諸眾生起精進故;一麻一麥為所食者,欲令身器得清凈故。”
可見佛陀六年苦行,是為了示現降伏外道、令眾生精進、令身器清凈,並非徒勞無益之為。後世弟子僅以世俗安逸之心認為佛“捨棄了無益的外道苦行”,卻無視其中佛陀示行的深深法義。
“降伏外道”,即為示現“求升天世福的邪見極端苦行非解脫法”,如裸形無衣、受持牛戒、事火卧刺等。
“令眾生精進”,即為示現“貪圖世俗欲樂的放逸懈怠非解脫法”,如放逸六根、任情適意、好吃懶做等。
“令身器清凈”,即為示現“貪戀飲食受報粗鄙不凈之身非解脫法”,眾生皆因淫慾貪食而生死輪迴,如貪食美味、吃葷啖腥、一日多餐數數而食等。
所以佛陀示現的修道成佛之路,正是捨棄二邊的中道之法。逾城出家、六年苦行,舍離世俗貪慾之樂及邪見極端之苦,“除是二邊,趣向於道”。
經中關於“佛成道前為何苦行六年”的描述:
◇善男子,汝今善聽,以何緣故,菩薩苦行六年?善男子,非是菩薩宿業餘報受此苦也,欲令眾生於一切惡業報中能生患心歸向菩薩。——《大寶積經》
◇又我所有六年苦行歷諸難事,但為降伏諸外道故;又欲令諸眾生起精進故;一麻一麥為所食者,欲令身器得清凈故。由此因緣於六年中修諸苦行,而非餘業所感報應。——《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此如是等諸威儀事,及余無量難行苦行,菩薩為降伏外道故,悉能現同彼苦惡相。菩薩如是於六年中,未嘗壞彼一威儀相,示現滿足禁戒修行,精進冶鍊菩薩所作,最勝最上堅固不退。如是六年現作諸相,亦非余信解者,更互得見所修禁戒。所有別外修禁戒者,見彼菩薩如是所修,皆悉降伏。——《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
◇盛年舍欲如棄涕唾,不為世樂之所迷惑,出家修道樂於閑寂,為破邪見六年苦行。——《大般涅槃經》
◇六年苦行為調伏外道,現受飲食隨世俗法。——《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菩薩悲愍末世一切眾生,先受乳糜食已方成正覺。何以故?末世眾生皆以飲食而為資助,有諸眾生求道果者,若無飲食資身,彼不能增進,咸生退屈。若得飲食為資助者皆獲安隱,以安隱故,於諸善法而悉記念,乃能增進趣求道果。我欲令彼末世眾生如是學,我先受飲食後方進道。——《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經中關於“棄捨苦樂行於中道”的描述:
◇形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譬如鑽火,澆之以水,則必無有破暗之照。鑽智慧火,亦復如是。有苦樂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滅於生死黑障。今者若能棄捨苦樂,行於中道,心則寂定,堪能修彼八正聖道,離於生老病死之患。——《過去現在因果經》
◇出家之人有二種障。何等為二?一者心著欲境而不能離,是下劣人無識凡愚非聖所行,不應道理,非解脫因,非離欲因,非神通因,非成佛因,非涅槃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過現未來皆受苦報。比丘!汝等當舍如是二邊,我今為汝說於中道,汝應諦聽常勤修習。——《方廣大莊嚴經》
◇爾時世尊知彼五人心著苦行以為正道,佛便為說離五欲故即為正道,以離行苦行亦為正道,除於二邊為說中道。——《大莊嚴論經》
學佛,是為了脫生死,成就佛道。學佛、學佛,就是學習佛的言行智慧,佛陀教誨示行如何做,學者就應如何去做,如此才可稱為學佛修道之人。
苦行[佛教觀點]
學佛即是正道苦行
正道苦行,是指佛教徒捨棄諸如好衣、三餐、多眠等世間貪慾,精進辦道,修行無我的中道之法。此皆為佛門弟子遵佛教敕,檢束身心,刻苦精勤,持戒修行。如經中所言出家苦行、頭陀苦行等。另外佛將菩薩為法捨身的行為亦稱為苦行。
出家修道,是為脫離五欲之家,破除五蓋之障,成就清凈無為之法,自然要不同於世俗在家生活,否則吃睡無度,日常做派同於俗人,那又何必出家?又怎敢稱修道之人,為人天之尊?《僧祇律》言:“若欲新出家者,不得便說出家樂,應說出家苦。”
經中關於“正道苦行”的描述:
◇汝為沙門,當行苦行攝心不亂,求真諦法令心無我,而於諸法決定了知,盡生死源永斷輪轉,以趣解脫。——《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信心為種子,苦行為時雨,智慧為時軛,慚愧心為轅,正念自守護,是則善御者。——《雜阿含經》
◇佛告難陀:“汝今不應作如是事,汝今應當樂阿練若,處冢間樹下,納衣乞食。若是我弟姨母所生,應當修行如是等事。”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我當云何見?難陀樂苦行,如彼阿練若,冢間坐乞食,山林閑靜處,舍欲而入定。”——《別譯雜阿含經》
◇若有智慧者,苦行攝諸根,棄捨一切務,除如此等人,更無出生死。——《別譯雜阿含經》
◇汝等比丘,亦當應著三衣,應坐樹下,坐閑靜處,應露坐苦行,應著補納衣,應在冢間,應著弊惡之衣。所以然者,嘆說少欲之人。我今教汝等,當如迦葉比丘。——《增一阿含經》
◇我常嘆說修苦行,愛樂頭陀寂靜法,能知諸法不可得,是名清凈知足人。——《大寶積經》
◇慈悲為苦行,真實心清凈,沐浴以正法,智者所稱嘆。——《雜阿含經》
苦行[佛教觀點]
◇釋迦如來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難行苦行,發大悲願……——《大方便佛報恩經》
◇一切眾生亦曾為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大方便佛報恩經》
◇善男子!出家菩薩為令眾生得成佛故,修精進行,未得成佛福智羸弱,不貪安樂,不造眾罪,於昔菩薩行苦行中深生歡喜,翹敬宗仰常無休息,以是因緣,即得名為精進波羅蜜。——《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是故我常勤修如是苦行故,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寶積經》
◇我於往昔種種苦行,今得如是無上方便。為汝等故無量劫中捨身手足頭目髓腦,是故汝等不應放逸。——《大般涅槃經》
◇見后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獅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梵網經菩薩戒》
苦行[佛教觀點]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頭陀苦行,亦名離著集諸善本。汝當奉持。”——《佛說十二頭陀經》
◇是時,彌勒伸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增一阿含經》
◇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頭陀事,志樂於靜處,舍大眾憒鬧,不樂多所說。——《法華經》
◇我常嘆說清苦法,歡喜樂行頭陀者。推求貪法不可得,名為最上不貪者。——《佛說決定毗尼經》
◇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設法在世,益增天道,三惡道便減,亦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諸比丘!所學皆當如迦葉所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增一阿含經》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梵網經菩薩戒》
苦行[佛教觀點]
◇八正道分是菩薩道,所謂:正見,遠離邪見;正思惟,正念一切智遠離虛妄……正命,安住四聖種成頭陀功德,具足凈威儀,遠離一切惡;正精進,勤修一切菩薩苦行,修佛十力無所罣礙……——《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有四種安隱心。云何為四?若在家時,自財知足,他財不貪;若出家時,依四聖種,行頭陀法。是為四。——《大乘四法經》
◇如大迦葉,勤修十二頭陀苦行,心無所著厭離世間。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佛滅度后佛諸弟子,想是法者,思惟是法者,觀是法者,當知此人常見諸佛速成大乘,除卻十億劫生死之罪。——《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世尊,我等於如來法中,住何等法修何等法,行法之人有何差別?佛言:善哉善哉!迦葉,汝之所問甚善,如泉湧出不可窮盡,所問住修乃至差別,言辭義理所問無滯。佛告迦葉:四聖種是住處,十二頭陀名為行處,盡諸有漏名為差別。——《毘尼母經》
◇迦葉白佛言:四聖種十二頭陀乃至漏盡解脫,當頂戴奉行若長者若長者子,沐浴香湯以上衣服而自庄飾,更有人來以好花鬘系其頂上。我等亦復如是,頂戴如來所告勅法。——《毘尼母經》
◇佛言長者:出家菩薩應如是學,我以何緣舍業出家?為修慧故勤加精進如救頭然,應作是念:我今應住於四聖種樂行頭陀。——《大寶積經》
◇出家菩薩常於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舍,如去頂石、如救頭燃,心常懺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調伏其心,如旃陀羅。如是佛子,是名出家。——《大乘本生心地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