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沿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高昌區轄鎮
大河沿鎮,隸屬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高昌區,戶籍人口3074人。1976年,隸屬吐魯番地區。1978年,隸屬吐魯番市。截至2019年10月,大河沿鎮下轄新區社區、鐵路社區和復興社區。
2018年,大河沿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5個。
1959年,蘭新鐵路延伸至大河沿地區,設立吐魯番火車站。
1959年,吐魯希縣設立了大河沿辦事處。
1961年1月,設立大河沿鎮。
1970年,隸屬烏魯木齊市。
1976年,隸屬吐魯番地區。
1978年,隸屬吐魯番市。
2011年末,大河沿鎮轄新區、鐵路、復興3個社區。
截至2019年10月,大河沿鎮下轄新區社區、鐵路社區和復興社區。人民政府駐新區社區。
大河沿鎮
大河沿鎮,地處吐魯番盆地北緣,東鄰紅柳河園藝場,南與龍盤車站相連,西接頭道河,北至一碗泉,2018年,區域面積40平方千米。
大河沿鎮地處大河沿溝西側,平均坡度為3%~6%,為山前洪水沖積戈壁灘,遍覆沙礫,地形開闊,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80米。
大河沿鎮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季寒冷、晝夜溫芳大,夏季炎熱少雨,多年平均氣溫11.3℃,1月平均氣溫-11.2℃,極端最低氣溫-28℃,7月平均氣溫29.6℃,極端最高氣溫44℃;年平均日照時數3122.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25.3毫米。
大河沿鎮境內地表水屬大河沿河水系,大河沿河流經大河沿鎮、園藝場、221團、亞爾鄉、艾丁湖鄉、恰特喀勒鄉,境內河道長10千米。
大河沿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沙塵暴、風災。
大河沿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石灰石、石代,火燒岩、鐵礦、銅礦、油頁岩、煤等,集中分佈在北部山區一帶。
2010年,大河沿鎮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轄區常住人口11734人,總人口中,男性7347人,佔62.61%;女性4387人,佔37.39%;14歲以下535人、佔4.56%;15~64歲10148人,佔86.48%;65歲以上1051人,佔8.9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0432人,佔88.9%;有維吾爾、回2個少數民族,其中維吾爾族1125人,佔9.58%;回族177人,佔1.52%。
2011年末,大河沿鎮轄區戶籍總人口13017人,城鎮化率100%,另有流動人口6951人;總人口中,男性8116人,佔62.35%;女性4901人,佔37.65%;2011年,人口出生率0.537‰,人口死亡率1.61‰,人口自然增長率-1.08‰。
2017年,大河沿鎮常住人口1434人。
2018年,大河沿鎮戶籍人口3074人。
大河沿鎮工業以金屬冶鍊、水泥建材、煤炭、風能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7.1億元,比上年增長42%。
2011年,大河沿鎮有工業企業50家,職工53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5.6億元;2011年,生產水泥熟料110.4萬噸、水泥82萬噸,生鐵20.1萬噸,焦炭26.5萬噸,焦油8532噸,粗苯3008噸,煤氣2.3億立方米,鋼坯6.2萬噸,發電量18634萬千瓦時,白酒46噸,紅葡萄酒918噸。
2011年末,大河沿鎮有商業網點457個,職工2157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50萬元,比上年增長7%;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950萬元。
2011年,大河沿鎮兩稅收入1.2億元,比上年增長117.5%;地方財政收入328.3萬元,比上年增長15.3%;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所2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
2018年,大河沿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5個。簡介
1970年、1976年先後隸屬烏魯木齊和吐魯番地區,1978年劃歸吐魯番市。2015年4月12日,吐魯番撤地設市,該鎮歸屬於吐魯番市高昌區至今。有漢、維吾爾、回等民族,其中漢族佔95%。境內有吐魯番火車站,蘭(州)新(疆)、南疆鐵路穿境而過。駐有鐵路系統單位及自治區、地區、各地、州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紡織、百貨、五金、醫藥、果品、外貿等幾十個二級批發站和經銷管理機構。是南北疆陸地交通樞紐。
大河沿鎮2000年被列入吐魯番市高昌區“自治區小城鎮建設重點示範點”之一,全市道路總長為34.6公里,硬化率達到92.44%,基本實現“七通一平”;供水管網覆蓋全市,用水普及率100%,供電、供熱能力完全能滿足區內需求;郵電通訊、金融保險、醫療衛生、學校等社會服務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現有閑置庫房70棟,面積37400平米;辦公場所12棟,面積14169平米;露天貨場321910平米;冷庫一座,面積6661.5平米,鐵路專用線2條。
吐魯番市高昌區大河沿鎮黨委按照市政法、綜治工作會議精神及工作要求,研究部署政法、綜治工作,採取有力措施從六個方面努力構建“平安建設”群防群控體系。
一是紮實開展警務進社區工作。2007年以來,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對警務進社區工作給予大力支持,並進一步理順警務與社區工作關係,使警務室入駐社區以來能夠正常開展工作。一方面加強對流動人口規範化管理,嚴抓人口管理工作,每個社區定期或不定期的對轄區常住人口、外來暫住人口、重點人員進行調查登記,現鎮轄區內登記在冊的流動人口為530人次,暫住人口399人次,出租房屋156戶,登記率達100%;常住人口878戶。另一方面對轄區租賃戶加強法制宣傳,以誰出租,誰受益,誰負責為原則,社會綜治專干經常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各項普法宣傳教育,發放各類宣傳資料500餘份。2007年5月,鐵路社區警務室民警在和綜治專干入戶走訪調查中掌握一條重要信息,通過細緻周密的調查取證,確認並抓獲了一名廣州警方網上追逃的重大犯罪嫌疑人。僅2007年2月至今已抓獲在逃人員2名,破獲盜竊案件數起,“小小警務室,發揮大作用”。
二是進一步加大“平安創建”活動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參與意識,以開展好“法制六進”活動為載體,以各社區為單位動員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和居民群眾,本著“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門,辦好自己的事”為原則,進行宣傳教育,在主要居民住宅區懸掛、張貼橫幅5條、標語130餘張。積極開展群防群治工作,切實落實“屬地管理”的原則並將平安鄉鎮、平安社區、平安單位、平安家庭“十好”標準下發到各單位和居民小區,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三是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確保突發事件有備而戰。大河沿鎮根據平安建設工作要求,進一步修訂應急預案,其一是“處突”應急預案,其二是消防應急預案,兩套預案都分別成立了指揮部,把吐魯番監獄、天山股份、火車站等重點防控單位納入成員之中,鎮黨委對相關單位的職責、要求作了進一步明確。
四是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及時成立巡邏隊。為進一步做好治安巡邏和社會面掌控工作,鎮綜治辦組織各社區警務室對轄區的各類危安苗頭、不安定因素、犯罪信息、突出熱難點問題進行排查,做到底數清、情況明。針對刑事犯罪的發案規律特點和車站廣場、旅館、網吧等重點部位,及時調整巡邏力量、巡邏時間和巡邏方式,加大巡邏密度,進行晝夜巡邏防控,並且將片區34名衛生清潔員列入聯防協管員隊伍,進一步加強了群防群控力量,加大了治安巡邏的覆蓋面。
五是加大對重點單位、重點人員的整治、管理力度。重點解決可能影響社會政治穩定的熱點、難點等突出問題,加大對重點人員的控制和管理,重點掌握其行蹤、活動範圍和現實表現。確定整治重點,認真組織開展混亂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的排查整治工作,對發生重大治安問題的單位下發整改通知書,並加大對單位領導的責任查究力度,切實做到整治一片,鞏固一片,防止社會治安出現反彈。
六是定期召開綜治工作信息通報例會。大河沿鎮綜治辦每個月組織各社區綜治專干、社區領導對重點單位該月綜治工作情況進行通報,討論近段時間綜治工作發展趨勢和對下一步綜治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確定具體措施和重點整治對象。各社區綜治專干每周彙報一周的主要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對重大事項限時上報,形成上下齊動,社區單位互動,整體聯動的工作機制。
2011年末,大河沿鎮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3個;文化專業戶8戶;各類圖書室4個,藏書1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46人。
2011年末,大河沿鎮有學校體育場1個,3個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8%。
2011年末,大河沿鎮有鎮文化廣播電視站1個,1984年8月,建成大河沿鎮文化廣播電視站,2011年末,電視入戶1200戶,電視信號覆蓋率達100%。
2011年末,大河沿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40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1所,在校生443人,專任教師2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59人,專任教師1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大河沿鎮有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843萬元。
2011年末,大河沿鎮有鄉鎮衛生院1所,門診部1個;病床36張;固定資產總值31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3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0798人次。
2011年,大河沿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86戶,人數108人,年支出33.22萬元,月人均256元,比上年增長2%;醫療救助23人,支出5萬元;救助受困群眾和流浪乞討人員160人,救助經費1.3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58萬元,比上年增長8%。
大河沿鎮
2011年末,大河沿鎮有郵政所1個,郵政業務收入369.4萬元;有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2個,固定電話用戶4708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76.2%;行動電話用戶1.7萬戶,移動專線網15戶,寬頻接入用戶1229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187.7萬元。
大河沿鎮已形成由鐵路、公路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蘭新鐵路、南疆鐵路、312國道和301省道在此交會,西南距吐魯番機場35千米。
2011年末,大河沿鎮鎮區日發客運汽車80班次,日均客運量1500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