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附子理中丸的結果 展開
  • 中藥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子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子理中丸,中醫方劑名。

歌訣


附子理中人蔘姜,白朮甘草蜜同嘗。溫陽祛寒益脾氣,寒熱腹痛要辨清。

組成


附子(炮,去皮臍),人蔘(去蘆),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熱服。

功用


①《雞峰普濟方》:養胃氣;②《北京市中成藥規範》:溫脾散寒,止瀉止痛。

主治


脾胃虛寒,食少滿悶,腹痛吐利,脈微肢厥,霍亂轉筋,或感寒頭痛,及一切沉寒痼冷。(①《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脾胃冷弱,心腹絞痛,嘔吐泄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噦不止,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②《普濟方》,水氣有餘,致寒氣大實於胃中,關脈弦:腰腳重,厚衣重覆也嫌單,尺脈遲,脾胃伏寒,吐利霍亂,煩悶,身體疼痛,發熱嗜卧,手足厥逆;③《玉機微義》:中焦有寒腹痛,或惡寒頭痛,發熱惡寒,腹痛,不飲水,④《杏苑生春》:陽明經氣不足,身以前皆寒。兼治新產內虛,虛人多唾;⑤《飼鶴亭集方》:下焦阻虛,火不生土,臟腑不調,食少便溏,及中寒腹痛,身痛拘急,躇卧沉重;⑥《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五更腎泄;命門火衰,食入於胃,無火煎熬,難以熟腐,腹痛腰瘓,腸鳴下氣)。

方義


方中附子溫陽祛寒,配以炮姜溫運中陽,白朮健脾燥濕,人蔘益氣健脾,炙甘草補中扶正,調和諸葯。五葯配伍,有溫陽祛寒,益氣健牌之效。

運用


本方以畏寒肢冷、睆腹冷痛、嘔吐瀉利、舌淡若白滑、脈沉細遲緩為辨證要點。現代常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道出血、慢性腸炎、心力衰竭,痢疾等。

加減化裁


虛甚者,重用人蔘;虛寒並重者,重用乾薑、人蔘;胃逆嘔吐較重者,加生薑、半夏、砂仁;寒濕下注見下利較重者,重用白朮,加茯苓苡仁

使用注意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忌食生冷食物,孕婦忌服。

附註


附子理中丸的藥理作用《中成藥》(1990:5:25):實驗證明,附子理中丸能增強小鼠的耐寒能力,對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顯著的鎮痛作用。附子理中丸還可明顯拮抗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對家兔離體腸管的作用,對離體腸管的運動狀態有雙向調節作用,即明顯拮抗腎上腺素引起的迴腸運動抑制和乙醯膽鹼引起的迴腸痙攣。

附方


名稱:理中丸
組成:官棟參二錢(去蘆),漂白朮二錢(土炒),乾薑炭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五分重。每服或一九或二三丸,用大紅棗去核、蒂,水煎湯,放涼調服
主治:小兒脾虛,中寒面青,腹痛寒嘔寒瀉,四肢厥冷,一切虛寒者
出處:《春腳集》卷四
名稱:參桂理中丸
組成:人蔘一兩,白朮三兩,川附子二兩,乾薑三兩,炙草、肉桂各一兩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三錢重,硃砂為衣,蠟皮封固。每服三錢
主治:受寒腹痛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名稱:理中丸
組成:人蔘八分,白朮八分,甘草八分(炙),乾薑六分,高良姜八分,桂心六分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以飲送下,一日二次。漸加至四十丸,老小以意加減
主治:冷熱不調,霍亂吐痢,宿食不消
出處:《外台秘要》卷六引《廣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