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唐山皮影的結果 展開

唐山皮影

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

唐山皮影是一門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因以河北唐山地區樂亭、灤縣灤南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

它是一種有著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擅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抗日戰爭以前常在農閑聚眾演征戰,征戰征戰所在地區的鄉鎮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唱腔音樂尤為群眾所喜愛。

創作背景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這種拙樸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灤州影的碑刻說明
灤州影的碑刻說明
唐山皮影是傳統地方戲曲藝術之一,又稱灤州影、樂亭影,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驢皮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通常認為灤州影戲初創於明代末期,盛行於清末民國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從一種純說唱形式的“大福影”演變而來的,它是唐山皮影一種男女分腔的,有著多種腔調(如平調、花凋,陽韻平調、河東調.灤河調,吟腔),多種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緊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體。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前輩藝人的發展創造,長期以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樂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後來逐漸被四胡所代替。
唐山皮影戲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為主,題材大多來源於歷史名著,主題積極向上,有的表現保家衛國的英雄,有的表現懲惡揚善的俠士,有的表現反抗壓迫的勇者,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唐山皮影其唱腔為板腔體,唱詞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板式有:大板、二板、二六板、緊板、快板等,伴奏音樂主要是四弦、二胡、揚琴大阮、嗩吶等,表現舞台及各種戲劇人物的不同情緒。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唐山市群眾藝術館獲得“唐山皮影”保護單位資格。

皮影傳說


相傳漢武帝時,一方士為解皇帝思念愛妃李夫人亡故之秋,取海底神石,刻成李夫人模樣,置於輕紗縵中,燈光下宛如李夫重現。皮影由此而源,至宋、金、元時期呈現出極其繁盛的趨勢,並由南至北,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地方藝術風格。飽汲灤河水滋養的唐山皮影是其中一朵獨具魅力的奇葩。

歷史沿革


明朝萬曆年間,灤州秀才黃素志試不第,遠去關外。漂泊生涯磨去了黃秀才的仕途之心,卻成就了他創作影戲的藝術貢獻。飽學詩書,熟讀經卷,為他提供了創作的腳本,精通繪畫,擅長雕刻,轉化為一個個精緻的紙人兒。懷才不遇的黃秀才沒有想到,未能金榜題名的他從此會被永遠刻在故鄉人的口碑中,一代代傳誦不衰。
唐山皮影,又名冀東皮影,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是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據史料記載,它發源於河北冀東地區的灤州,由當地藝人黃素志發明,盛行於樂亭,故有“灤州影”、“樂亭影”之稱。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鏤刻並著色而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國年間的皮影戲與21世紀的皮影戲一脈相承,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1966年,樂亭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皮影之鄉”。
唐山皮影是一種傀儡藝術,它的演出方法是台前立設影幕(俗稱“影窗”),操縱演員在“窗”后操縱影人做各種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時有配音演員的演唱以及燈光、布景、音樂、唱腔等藝術形式的烘托,活靈活現地刻畫人物,曲折生動地演繹故事,表達劇中人物的情感。
唐山皮影以唱功見長,有男女兩種聲腔,男腔高亢粗獷,女腔清脆婉轉。其曲調、板式風格獨特,念白和唱腔極富地方韻味;其影人雕鏤精細、造型優美、獨具風采;其角色齊全,分為“生”、“小”(旦)、“凈”、“大”(花臉)、“髯”(老生)、“丑”、“妖”等行當,各行當有其獨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形式;其唱詞格律多為“三趕七”、“七字句”、“五字賦”、“大金邊”、“小金邊”等,主奏樂器為四胡,其他伴奏樂器以拉、彈、吹民間樂器為主。
皮影戲的劇本俗稱“影卷”,有連演數十個晚上的連台本戲,也有演一個晚上的“單出”戲,還有演十幾分種、幾十分鐘的童話劇和寓言劇。唐山皮影劇目多達500餘出,代表劇目有《五鋒會》、《楊家將》、《二度梅》、《白蛇傳》等。歷代皮影藝術家有李秀、高容傑、張茂蘭、齊永衡等。

皮影祖師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
影戲本是聖佛留,未曾上檯燈打頭,大鑼好比開山斧,劈開三教共九流。
一種傳說是:在很遠以前,南海大士觀音菩薩帶領徒弟韋馱護法和善財童子離開南海,到北方宣卷講經。講完經義,留下了經卷,返回南海。以後人們用素紙刻制了南海大士、韋馱和善財童子的影像,操縱著三個影子人繼續講經宣卷,由此產生了樂亭影。藝人們說樂亭影里的大手廝就是韋馱護法,小球廝就是善財童子。直到近代,樂亭影藝人還稱大手廝為師兄,小球廝為師弟,拜南海大士為師祖。
另一種傳說是說唱戲的祖師老郎(老郎神)以唱戲的形式教人學好,感化人間,卻總也不奏效,人間還是有很多惡人,觀音菩薩於是便與老郎說,你這個戲一段一段的太短了,只演一場就完了,難以讓人們記在心裡,不能感化大眾,你看我發明一個長齣子(連本皮影戲),天天接演,肯定能把人勸學好了。
於是觀音菩薩就發明了皮影戲,又編影卷,讓大手廝(樂亭叫大手楔(xie),有的地方叫大巴掌,大手廝)當掌柜的(團長)帶領一班人馬四處演出皮影戲,勸人學好向善。
神仙像都是面南背北坐著的,觀音菩薩和老郎打賭,如果自己輸了,自己的長篇皮影戲還勸不了世人學好,自己就寧願永遠面朝北坐著,啥時世人全學好了,再改為向南坐。
結果大手廝每天都演皮影戲,還是勸不了世人全部向善,還是有人作惡。
於是老郎就對觀音菩薩說,你看不光是我勸不了世人,連你也勸不了吧,你輸了,你面朝北坐吧。
於是,觀念菩薩就臉一羞,只得面朝北坐了。
為了早日讓觀音菩薩面朝南坐,大家都學好吧!

製作工藝


皮影製作工藝已經由傳統的手工製作刻樣,發展到如今的機械化批量化生產,刻影素材也是千變萬化。現有的刻影機器也是琳琅滿目,刻影人兒的材料已從素紙、五色蠟紙發展到羊皮、牛皮或驢皮。唐山皮影雕鏤精細,形象俊美,線條流暢清新,所選作雕刻的驢皮十分講究,只取驢前身的一個部位,經過加工、上漿,一張張透明度強、柔韌性好的原料就備好了。至今唐山還流傳著北山驢皮明如鏡的俗語。皮子有了,下一步該雕刻影人兒了。

皮影新工藝

精選皮料,把預備加工的材料經過工藝處理為刻前準備。同時把要裁減的人物和圖形輸入電腦,按照技術操作指導把材料至於特定平台上開始加工。對於皮影處理技術來說需要一定的功底,但是對於機器操作只要認真學習技術指導,聽從技術安排基本都沒問題的。

傳統工藝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
尺把見方的驢皮在手,只見刻影藝人操刀在手,如筆走龍蛇,遊刃有餘。皮影分兩部:人物和砌末。人物同插(頭部)和戳子(身子)組成。頭部有各色臉譜,如正面人物雕成鏤空臉,彎回形環勾眉眼,通天鼻樑,顯得俊朗、灑脫;反面人物則突出陰險狡詐的嘴臉,將眉目誇大,一副老奸巨滑的壞樣兒;丑角在眼睛上加畫一個圓圈兒,表示詼諧輕佻。唐山皮影是小、生、髯、大、丑的天下,角色相當豐富,雕起來要繁而不亂,密而不雜。精細活兒必須精細刀法,拉刀、推刀、迴轉、頓挫、明刀、暗刀,真是刀刀准、快、穩。做好了的影人兒安上三根桿,不僅要靈活自如,而且要和生活中人的一舉一動相合,各種套路乾淨利落,其手上功夫著實了得。光會表演的影人兒是啞巴,需要不專門演員配唱。唐山皮影的發聲方法很奇特。演唱時,演員用手指掐著喉頭髮音,經過擠壓后的聲音,具有一種特異色彩,恰好與影人的形象和動作渾然一體,形成唐山皮影戲的特殊風格。在其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名嗓不斷湧現,幾十年來,他們不僅發展了皮影藝術,更把唐皮影傳播到全國各地方及至海外,所到之處,盛況非凡,以致歐美、日本等國的人們將唐山皮影作為了中國皮影的代名詞。外來朋友們,最好去看看皮影,從這種承載了幾十代唐山人喜怒衰樂的戲曲形式中,感受那揮之不去的對生活美的追求。

傳統劇目


唐山皮影誕生以來,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鼎盛時期,產生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和演員。可考的傳統劇目有280餘出。主要有:《五峰會》、《小西唐》、《四平山》、《大金牌》、《卞梁圖》、《花木蘭》、《全家福》、《喜榮歸》、《火焰山》、《盤絲洞》、《洞庭湖》、《三打白骨精》、《人蔘姑娘》、《鶴童》、《鶴與龜》、《劉胡蘭》、《沙家浜》、《杜娟山》以及表現現代生活的皮影故事。1963年應邀赴京演出,原文聯主席郭沫若、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文史館長溥儀觀看了演出,並給予高度評價。歷史上著名的演員很多,王華、張老壁、馮凌雲、聶春潮、孫兆祥、韓增、苗幼芝、鄭六傳、李紫蘭、曹輔權、梁玉亭、艾錫恩、康雅亭等30多人都是皮影發展史上有突出貢獻的演員。
唐山皮影是光影、美術、雕刻、舞蹈、說唱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足跡遍及中國東北、華北廣大地區,在人民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有德國、法國、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來唐山研究考查皮影。唐山市皮影團也經常赴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演出。
唐山皮影歷史較長,造型誇張。一個人形分六部分,用鐵絲和絲線操縱自如,從造型看人物高額通鼻小嘴,頗典雅。

社會影響


唐山皮影的劇目內容是深層剖析當地社會民俗民風、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歷代唐山皮影藝人對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藝的改良與創新從未間斷過,這些經驗是今人和後人的寶貴財富。唐山皮影的傳承延續著口傳心授的方式,為文化傳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鑒價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樂、表演、造型有著本地域特有的風格,受到國內外同行和觀眾的讚譽,具有很高的欣賞與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