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氏隱龍

當氏隱龍

當氏隱龍(屬名:Yinlong)意為“隱藏的龍”,是基礎角龍類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亞。它們是種小型、原始、二足的草食性恐龍,身長約1.2米。當氏隱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角龍下目恐龍

基本資料


物種名稱:當氏隱龍
拉丁文學名:Yinlong downsi
生存年代:晚侏羅紀
生存地點:[u亞[/
命名人:[u星[/ 2006
命名來歷:屬名隱龍yinlong概念來自電影《卧虎藏龍》,種名downsi紀念於03年已故的Will Downs,他曾參與了多次中國的古生物田野挖掘活動。

物種分類


隱龍全身骨骼 Photo Credit: IVPP
門: [u索動物門[/hordata 綱: [u行綱[/auropsida 總目: [u龍總目[/inosauria 目: [u臀目[/rnithischia 亞目: [u足亞目[/erapoda 下目: [u龍下目[/eratopsia 屬: [u龍屬[/inlong 種:當氏隱龍 Y. downsi

發現歷史


一個由[u國[/[u國古生物[/家組成的聯隊,包括徐星、凱薩琳·福斯特(Catherine Forster)、吉姆·克拉克(Jim Clark)、以及Mo Jinyou等人,在2006年敘述並命名當氏隱龍。當氏隱龍的屬名來自於普通話的“隱”及“龍”兩字,並參考了電影《[u虎藏龍[/,因隱龍的發現地點接近《卧虎藏龍》在[u疆[/拍攝地點。“龍”是中國媒體常用來稱呼[u龍[/字,因此也用在數個中國恐龍的名稱中([u龍[/[u龍[/五彩冠龍)。
當氏隱龍是隱龍屬的模式種(Y. downsi),是由已逝的Will Downs為名,他在發現隱龍的前一年逝世,曾參加過許多中國古生物挖掘活動。
隱龍的化石為單一異常保存良好的骨骸、完整的頭顱骨,是接近成年的個體,於2004年發現於中國新疆侏羅紀中到晚期的石樹溝組地層。隱龍發現於該組地層的上部,該地質年代為晚侏羅紀[u津[/,接近1億5600萬年前。所有其他的角龍類都是發現於較晚的[u堊紀[/

生活習性


飲食:
當氏隱龍的腹腔曾發現7個[u石[/胃石可協助磨碎[u化系統[/的[u物[/在其他角龍類如[u鵡嘴龍[/發現了胃石,大部分其他恐龍、許多[u類[/也發現了胃石。

發現意義


2006年6月16日,[u京古脊椎動物[/[u人類研究[/ (IVPP) 的徐星和[u治華盛頓大學[/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詹姆士 M. 克拉克 , Robert L. Weintraub發表了一種已知最古老的[u龍類[/氏隱龍(Yinlong downsi)。
當氏[u龍[/現在[u國[/部的[u疆准葛爾地區[/時代為晚[u羅紀[/期,跟早前發表的最古老[u龍科五彩冠龍[/uanlong wucaii)發現於一個[u層[/此次發現的恐龍比之前已知最古老的[u龍[/早了二千萬年。
過往古生物學家一直認為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s)和角龍類(Ceratopsians)是由親緣關係的二個特化恐龍群體,而隱龍具有二個類群的特徵,而且還具備了更早分家的異齒龍類(Heterodontosauridae)的特徵,顯示了一種原始的變異形式,具備了解角龍類和腫頭龍類演化的重要意義。
發現的隱龍標本非常完整,被鑒定為一未成年個體,身長約1.2米。從發現的標本來看,隱龍頭上沒有角,頭蓋骨背面上比較特殊,有角龍類的擴大化趨勢。其他的特徵包括粗糙表面的上下顎骨和相對較短的前肢,估計隱龍是雙足行走的動物,這一點和其他小型的鳥腳類恐龍相同,是證明角龍類演化自小型雙足行走恐龍的證據。

系統分類


系統分類表
當氏隱龍(Yinlong downsi)的系統分類:
Ornithischia Seeley, 1887.
Heterodontosauriformes new taxon.
Marginocephalia, Sereno (1986).
Ceratopsia Marsh, 1890.
Yinlong downsi gen et sp nov.
分類依據:
當氏隱龍上顎末端的喙骨(Rostral bone)可確定當氏隱龍為角龍下目恐龍,但是當氏隱龍頭顱骨的數個特徵,尤其是頭頂方軛骨的裝飾,起初都被認為是厚頭龍下目的特徵。隱龍的這些特徵顯示它們為頭飾龍類的共有衍征,但這些特徵在所有從隱龍演化出的角龍下目恐龍身上消失了;[u飾龍[/包含了角龍下目、[u頭龍下目[/這些特徵更證實了頭飾龍類的存在。隱龍也保存了[u齒龍科[/頭顱骨特徵,支持了畸齒龍科頭飾龍類有緊密關係的假說。[u齒龍[/動物(Heterodontosauriformes)包含了畸齒龍科、頭飾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