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郛

蔣介石的盟兄弟

黃郛(1880年—1936年12月6日),字膺白,號昭甫,浙江紹興府上虞縣百官鎮(今紹興市上虞區百官街道)人。民國時期著名政治人物,同盟會會員,蔣介石的盟兄弟。

日本東京振武學校畢業。曾任北伐軍兵站總監、上海特別市首任市長、外交總長、教育總長、新中國建設學會理事長、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代理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參與過上海光復、“二次革命”和護國之役、北伐戰爭等事件。

早年在日本留學從而結識蔣介石、張群等人,國民政府成立后,歷任外交部長、教育部長、上海市市長等要職。1928年5月,日軍炮轟濟南,製造五三慘案,時任外長的黃郛事後被蔣介石免職頂罪。1933年秉承汪精衛授意,在華北推行對日本帝國主義屈辱妥協的外交方針,后遭到全國民意所指而被迫辭職。1935年託病避入莫干山所謂“讀書學佛”的“隱居”生活。1936年9月,復任國民政府委員,同年12月6日病逝上海。

人物生平


黃郛(1880年~1936年),浙江紹興人。原名紹麟,字膺白。早年留學日本,先後入東京振武學校和日本陸軍測量局地形科,加入同盟會。在日本期間結識了蔣介石、張群。
1910年,畢業回國,在清廷軍諮府二廳、軍事官報局任職。
1911年武昌起義后被陳其美招往上海,參與上海光復,任滬軍都督府參謀長兼滬軍第2師師長、南京臨時政府兵部總監,委蔣介石為第5團團長,並與陳其美、蔣介石訂為“盟兄弟”。次年改任江蘇都督府參謀長,迎合蔣介石,主動解散所部軍隊。“二次革命”失敗后遭袁世凱政府通緝,逃亡日本,經南洋赴美國。
1915年底,護國戰爭爆發,由美返國,在上海參與謀划浙江反袁軍事。后定居天津,與北洋政客過往從密。1918年10月,徐世昌出任北洋政府總統,受徐委託代編《歐戰後之中國》一書。
1921年,出任北洋政府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代表團顧問。1923年2月入張紹曾內閣,署理外交總長,隨後又歷任高凌尉、顏惠慶內閣教育總長。
1924年參加馮玉祥領導的北京政變,代理內閣總理,並攝行總統職權。至段祺瑞復出,被迫辭職。
1926年,應蔣介石邀請南下。北伐戰爭開始后,南下滬杭,為蔣介石“離俄清共”,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出謀劃策。爾後成為新政學系首領之一。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被任命為上海特別市市長。后北上說服馮玉祥、閻錫山附蔣。
1927年,武漢“七·一五事變”后,蔣介石下野,隨同辭職。
1928年1月,蔣重新上台,被任命為外交部部長。同年3月,黃郛負責處理第一次南京事件的善後事宜,同美國締結雙邊協定(其他諸國由其後任王正廷締結協定)。同年5月,“濟南事件”發生。黃郛在事件發生時正在濟南,但和蔣介石一起從當地離開,受到中國國內輿論指責。黃郛遂辭任外交部長。其後,在野的黃郛支持張群的新政學系,並繼續著書。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退居上海和浙江莫干山,在幕後為蔣介石出謀劃策。
1932年6月,在上海發起成立新中國建設學會,被推為理事長,提出以設計“廣義的國防中心之建設計劃”為學會職志。
1933年5月,受蔣之邀,任行政院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於萬難時局下,對日簽訂《塘沽協定》。民憤大起,1935年春,遂辭任委員長並引退。
黃郛 3張
黃郛
1936年9月,任國民政府委員。12月6日病逝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