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格梅·多吉·旺楚克
不丹王國第三任國王
吉格梅·多吉·旺楚克(Jigme Dorji Wangchuck,1928年5月2日-1972年7月21日),藏語稱為晉美多傑,第三任不丹國王。
吉格梅·多吉·旺楚克讓不丹向全世界開放,並開始民主化的步伐。在他父親的基礎上,他成功終止了封建制度及奴隸制度,並且釋放了餘下的農奴。他鼓勵使用現代工具來幫助本地農民。他又建立高等法院並重組法律制度。1953年,他成立了國會——不丹首個一院制的國民議會。1963年,成立皇家諮詢局。他在位的20年間,不丹社會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如:1770公里的公路修建完成,建起了6所現代化醫院。不丹還在1971年正式加入聯合國。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在20歲時證實患有心臟病,因此他不得不經常長途跋涉去國外醫治療養。1972年他在肯亞內羅畢接受治療期間不幸病逝。兒子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繼位。
不丹的第三個國王晉美多傑於1928年5月2日出生在不丹重桑地方(不丹王室祖先的故里)的斯路旁宮,父親是不丹二世國王晉美旺秋,母親是普措卻登王后。他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兩個與他們王室祖先發跡有關的城市度過,冬季住在重桑,夏季住在本塘。從多傑幼年開始,就開始作為王位繼承人進行培養。學生時代是在本塘的旺登卻林宮廷學校度過的。和他一起就讀的還有專門從各地精心挑選出來的品學兼優的學生。學習的科目有佛學、文學、英語和印度語等。除了學校教育,他還參加他的父親和朝臣門的政務會議。這個時段的教育是以了解當時政治情況和熟悉不丹的傳統文化為目的的。在1935年,8歲的多傑王子曾經陪同父親出席加爾各答的大型官方會議,擔任行政幹事。這也早早向世人展示了一個非常年輕的政治家,也讓人們看到了在印度羽翼下(印度控制不丹的外交,但不干涉內政)經濟正在向前發展的新新國家。
第三代不丹國王
吉格梅·多吉·旺楚克
這位24歲的王子是在1952年父王去世后登基成為不丹第三世國王。之前他擔任過行政幹事、禮賓官和帕羅佩羅等職務。他還放眼外面的世界,從中獲益匪淺。當時,他繼承了由他父親一手穩固的國家(不丹二世國王建立了中央集權)。現在,不丹的政治命運開始掌握在不丹三世國王晉美多傑的手中。
不丹國民議會大樓內部
不丹三世國王在改革中採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於1953年建立國民議會。這標誌著不丹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君主立憲制度。國民議會旨在動員人民參與國家的決策,並最終建立一個具有普遍政治意識的社會。因此,國民議會的議員包括10個政府代表、10名僧侶代表和110人的民間代表。然而,在1960年代,政府部門代表名額從10個增加到30個,那是因為國王將政府中所有部門納入議會進行參政議政。議會每年舉行兩次例會,討論與國家和人民相關的重要事項。所有的決定都必須通過議會三分之二票數的同意,只有通過了才能由國王簽署生效。
國民議會大樓外觀
1965年,國王又建立了皇家諮詢理事會。它包括8個成員組成,其中五名群眾代表,兩個僧侶代表和一名由國王提名的理事會主席。後來群眾代表從原來的5個增加到6個。理事會代表任期三年。雖然該機構沒有權力干涉國民議會各項事務,但它充當了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之間協調人的角色,調解雙方的關係。國王和部長們就重要問題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理事會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並對已經通過的議會決議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保證其順利實施。設立這兩個機構是國王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有利於人民的聲音傳達到政府高層,並且也可以將國家事務的決策權力下放分散到基層。
保障老百姓的幸福和福利一直是不丹三世國王晉美多傑關注的重中之重。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對王國的內部進行改革。
不丹三世國王一家
在對外面世界不斷地敞開大門的過程中,國王還認為有必要維護和促進不丹本國文化和傳統的發展。因此,一批主題藝術館相繼成立,比如繪畫、舞蹈、唱歌和雕塑登。另外在帕羅宗建立了一個國家博物館。
國王還於1955年建立了正規軍隊。他認為,這將主要是確保國家內部的安全。到1964年大約有9000名士兵服役,指導他們訓練的是來自印度的軍事教官。
晚年的三世國王夫婦
國王除了確保經濟發展而外,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有重要的意義。這漸漸使得不丹成為一個穩定的國家,人們享受著平等的待遇和快樂的生活。
儘管前幾代國王都在為著不丹的發展而努力,但是直到20世紀50年代,不丹仍是一個不發達的封建君主制國家。已故的不丹三世國王晉美多吉認為,國王應該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不斷推進不丹的現代化,在發展中,盡量不傷害老百姓的權利。他認為,進展不能是政府的單獨行動,這還需要全國上下一致努力,除了開工建設大量便民的基礎設施,還需要大家共同支持不丹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社會的確立。在1958年,第一個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訪問不丹,在訪問期間,他承諾幫助不丹實現現代化這一夢想(提供援助貸款或贈款)。在1961年,不丹推出了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計劃總支出為1.747億盧比。預算中值得注意的是,修建公路佔總預算的最大頭,約6千2百萬盧比;其次是教育,約1千萬盧比。另外還有其他重要的投資領域,包括運輸、保健、森林、農業、電力、畜牧業和工業。
一個印度的邊界道路組織還在不丹成立了道路協會。這個協會稱為丹托Dantak,他們一直在不丹修建道路。他們後來在不丹建立起總共1770千米長的道路網路。其中比較著名的公路有旁措林到廷布、帕羅、哈區;桑珠迥卡到垂西崗;薩邦到格勒方和次讓;格勒方到折木崗和重薩。這是一個巨大貢獻,因為它促進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和商業,也促進了國內人民的生活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在教育領域,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不丹已建立起超過59所學校。這些學校的畢業生都在為自己國家的發展奮鬥在各條戰線上,他們深知自己肩負著將不丹帶入現代化的責任和使命。
身體健康一直是老百姓關注的話題。因此,公共衛生部還在首都廷布設立了一名首席醫官。在眾多醫療計劃中,有一個主要項目是消除瘧疾。到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不丹在全國各地已經建立起3家醫院和40個診療。
這期間還成立了農業部。農業部開始實行多個項目,比如示範農場、農業研究站、種子生產單位和推廣工作場所。蔬菜和水果的種植被給予特別關注。另外還成立森林部,並在保護森林和森林產品開發方面採取了措施。
能源局還修建了兩個400千瓦的電站,以滿足廷布和帕羅的需求。不丹在1961年之前沒有郵政系統。因此,為了擁有正規的郵政設施,1962年10月10號第一家郵政局在不丹建立,當天還發行了不丹歷史上第一張郵票。所有的這些舉措,都在推動不丹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不丹王國歷史上,在貴族及莊園主那裡,曾經有為數不少的農奴在辛勤的勞動。農奴制度的實行一直都被當時的不丹人認為是無可爭議的。在不丹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並設立駐聯合國辦事處的時候,不丹三世國王晉美多傑也漸漸覺得農奴制度有損人類尊嚴,也會造成社會不安。因此,國王發出敕令禁止對農奴使用帶有歧視的稱呼,比如“魁、龐繼爾、咋登、堅木、究”等。一個統一的對農奴的新稱呼誕生,那就是“朗生”。這是一個相對於其他稱呼比較溫和的叫法。這是不丹廢除農奴制度的開端。
在發布統一農奴稱呼的敕令一年後,國王宣布徹底廢除農奴制,給農奴自由。農奴們希望沒有任何恐懼地,充滿自由地,離開他們過去農奴主的領地。然而,他們被禁止帶走農奴主的任何的財產和物品。他們還由政府安排定居在其他鄉村,而不是和過去的主人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此舉也是為了避免雙方緊張和不安的感覺,畢竟農奴獲得自由后就與過去的主人取得平等的地位了,由此或許會帶來不少以前沒有過的麻煩。因此,大量的農奴被遷移到其他地區。
國家給昔日的農奴劃分土地,以便開始他們作為自由公民的新生活。於是,不少農奴從西部地區的普拉卡、旺堆頗章和帕羅等地來到德青瓊林王宮,在那裡,國王親自宣布把土地作為禮物贈給他們。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被重新安置在廷布,這些人的遷居的原因主要是原來遷居地人口的減少、以及所在地方疫病流行、抑或水災或逃稅而需要遷移他鄉。另一些人則是被重新安置普拉卡或者不丹其他地方。
這些被重新安置的舊日農奴如今耕作在自己的土地上,他們需要向國家上繳稅,而在過去當農奴的時候是不需要上稅的。所以解放農奴其實也是開發勞動力、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這項改革使農奴的後代獲得了自由。 T他們現在可以正常享受公民的權利,以及他們自己通過辛勞與汗水得來的勞動成果。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為建立一個平等的社會打下了基礎,而為了所有人的幸福,則成為不丹日後發展的指導原則。
1958年,不丹三世國王與尼赫魯(右)
在1959年8月28日,尼赫魯在人民院(印度議會的下院)表示印度應該保障不丹的國防和邊境地區的安全。(也就是有出兵不丹的權力)尼赫魯對外宣稱這樣可以維護不丹的相對獨立權。至此,不丹的國防和外交都由印度指導。之後的兩國互訪中,印度總理也一再重申尊重不丹的獨立地位。這也標誌著兩國關係更進一步發展,這是一種新形勢下的“友好關係”。
1968年三世國王(中)歡迎英迪拉訪問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