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灰雁的結果 展開

灰雁

雁形目鴨科動物

灰雁(學名:Anseranser)大型雁類,體長70~90厘米,翼展147~182厘米,體重2.5~4千克,壽命17年。體大而肥胖。嘴、腳肉色,上體灰褐色,下體污白色,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於身體的中心支點,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於過濾食物。由於遷徙的習性,遷徙距離也較遠。喜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隊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主要棲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見出入於富有蘆葦和水草的湖泊、水庫、河口、水淹平原、濕草原、沼澤和草地。食物為各種水生和陸生植物的葉、根、莖、嫩芽、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時也吃螺、蝦、昆蟲等動物食物。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分佈於歐洲北部、西伯利亞、中亞、遠東和中國。

形態特徵


(圖)灰雁
(圖)灰雁
灰雁身長75~90cm,翼展147~182cm,體重2300~3500g,壽命17年。雌雄相似,雄略大於雌。頭頂和後頸褐色;嘴基有一條窄的白紋,繁殖期間呈銹黃色,有時白紋不明顯。背和兩肩灰褐色,具棕白色羽緣;腰灰色,腰的兩側白色,翅上初級覆羽灰色,其餘翅上覆羽灰褐色至暗褐色,飛羽黑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褐色,具白色端斑和羽緣;最外側兩對尾羽全白色。頭側、頦和前頸灰色,胸、腹污白色,雜有不規則的暗褐色斑,由胸向腹逐漸增多。兩脅淡灰褐色,羽端灰白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肉色,跗蹠亦為肉色。幼鳥上體暗灰褐色,胸和腹前部灰褐色,沒有黑色斑塊,兩脅亦缺少白色橫斑。
雌雄兩性全年體色概為灰褐色,嘴基周圍有狹長的白紋。下背及腰部為較深灰鼠色、頸、胸和腹部淡灰色,腹部有黑色橫紋眼棕色嘴橙黃或略帶紅色。在野外觀察中,本物種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特徵,它不具有豆雁喙端醒目的黃色、鴻雁顏色對比鮮明的頸部,也不具有白額雁小白額雁引人矚目的白色額頭,因此如果在野外看到一隻灰褐色的大型雁類又沒有觀察到上訴特徵,且可以肯定地觀察到粉紅色地喙和腳,那麼就可以判斷其為灰雁。
大小量度:體重♂2750~3750g,♀2100~3000g;體長♂790~880mm,♀700~860mm;嘴峰♂63~68mm;♀52~67mm;翅♂420~489mm,♀319~435mm;尾♂130~168mm,♀116~145mm;跗蹠♂67~77mm,♀67~74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灰雁主要棲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見出入於富有蘆葦和水草的湖泊、水庫、河口、水淹平原、濕草原、沼澤和草地。

生活習性


遷徒

(圖)灰雁
(圖)灰雁
灰雁3月末至4月初成群從南方越冬地遷到中國黑龍江、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北部地區繁殖,9月末開始成群遷往中國南方越冬,大批遷徙在10月初至10月末,少數持續到11月初,人們曾於1992年10月中旬至10月末在吉林省西部草原見到3000隻的大群。飛行時兩翅扇動緩慢,顯得有些笨拙,但較有力,不慌不忙,徐徐而飛,成單列或“V”字形隊形。飛行高度亦很高,通常晚上遷徙,白天休息和覓食。有時邊飛邊叫,鳴聲宏亮、清脆而高。

行為

除繁殖期外,成群活動,群通常由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組成,特別是遷徙期間。在地上行走靈活,行動敏捷,休息時常用一隻腳站立。游泳、潛水均好,但不能持久非不得已時,很少潛水。行動極為謹慎小心,警惕性很高,特別是成群在一起覓食和休息的時候,常有一隻或數只灰雁擔當警衛,不吃、不睡,警惕的伸長脖子,觀察著四方,一旦發現敵人臨近,它們首先起飛,然後其他成員跟著飛走。

食性

主要在白天覓食,夜間休息。常成家族群或由數個家族組成的小群在一起覓食。清晨太陽還未出來時就成群飛往覓食地覓食,然後飛到其他水域中較為隱蔽的地方休息,直到日落黃昏才又飛回夜間休息地。冬季在無干擾的情況下,通常覓食和休息都在同一地方,覓食地多在富有植物的水域岸邊、草原、農田、荒地和淺水處。食物主要為各種水生和陸生植物的葉、根、莖、嫩芽、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時也吃螺、蝦、昆蟲等動物食物;遷徙期間和冬季,亦吃散落的農作物種子和幼苗。

生長繁殖


一般2-3齡性成熟,但亦有在不到2齡時雄鳥即開始追逐雌鳥和驅趕其他雄鳥,並開始形成對。繁殖期4~6月。通常到達繁殖地后不久即開始營巢。營巢環境多為偏僻、人跡罕至的水邊草叢或蘆葦叢,也有在島嶼、草原和沼澤地上營巢的。多成對或成小群營巢,有時在一些營巢環境好的地方巢特別集中,巢間距僅10m左右。雌雄共同營巢。巢由蘆葦、蒲草和其他乾草構成,巢四周和內部墊以絨羽。每窩產卵4~8枚,一般4~5枚。
卵白色、綴有橙黃色斑點,大小為84.5~90.5mm×60~63.2mm,重156~178g。4月初至4月末產卵,通常1天1枚。卵產齊后開始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29天。5月初至5月末雛鳥陸續孵出,6月中旬成鳥集中在偏僻、人跡罕至的水邊蘆葦叢中換羽。灰雁的營巢地常常在水邊草叢間,營巢時親鳥在地上以苔蘚、雜草或羽毛築巢,有時在沼澤地區建築群巢。每窩產卵4~6枚,卵呈乳白色。本物種未列入保護名單,但由於過度捕獵和棲息地的破壞(如在鄱陽湖洞庭湖等越冬地,受到非法捕獵和湖區破壞的威脅)。本物種的數量呈下降趨勢。普遍認為灰雁是歐洲家鵝的祖先。
一般2~3齡性成熟,但亦有在不到2齡時雄鳥即開始追逐雌鳥和驅趕其他雄鳥,並開始形成對。繁殖期4~6月。通常到達繁殖地后不久即開始營巢。營巢環境多為偏僻、人跡罕至的水邊草叢或蘆葦叢,也有在島嶼、草原和沼澤地上營巢的。多成對或成小群營巢,有時在一些營巢環境好的地方巢特別集中,巢間距僅10m左右。雌雄共同營巢。巢由蘆葦、蒲草和其他乾草構成,巢四周和內部墊以絨羽。每窩產卵4~8枚,一般4~5枚。卵白色、綴有橙黃色斑點,大小為84.5~90.5mm×60~63.2mm,重156~178g。4月初至4月末產卵,通常1天1枚。卵產齊后開始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29天。5月初至5月末雛鳥陸續孵出,6月中旬成鳥集中在偏僻、人跡罕至的水邊蘆葦叢中換羽。

分佈範圍


灰雁
灰雁
本物種是古北區代表鳥種之一,繁殖於西伯利亞南部、歐洲北部、東部、冰島以及中國新疆西部北部、青海柴達木盆地青海湖、東北的內蒙古、黑龍江等省份;越冬於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伊拉克印度西北部、中國南方的江蘇湖南廣東、福建等地也有本物種越冬。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中國除西藏以外幾乎遍及全國,在北方大部分地區繁殖,在中部和南部越冬,數量較多。

生態環境


灰雁棲息於湖泊、河灘水域地帶。他們經常選擇水生植物密布的環境藏身,有時也在開闊的湖面遊盪。憩息時常有一些灰雁放哨警戒。早展、夜間或黃昏出來覓食。

保護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灰雁在中國種群數量較大,特別是越冬種群,歷史上曾和鴻雁、豆雁、白額雁一起是中國傳統的狩獵對象,由於過度狩獵和越冬環境惡化,種群數量下降很大。世界水禽研究局(IWRB)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中國僅統計到4906隻。1992年10月中旬至10月末,在吉林省西部草原見到3000多隻,估計中國灰雁的種群數量已有所恢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
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亞種分化


1.Anser anser anser分佈於冰島北部和歐洲中部。
2.Anser anser rubrirostris分佈於土耳其前蘇聯和中國東北。

管理規定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發布通知,明確對64種在養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其中,對灰雁等45種野生動物,於2020年12月底前要引導停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