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威廉斯

英國社會主義思想家

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1921年8月31日~1988年1月26日),20世紀中葉英語世界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雷蒙·威廉斯出生於威爾士鄉間的工人階級家庭,畢業於劍橋三一學院。戰後至1961年曾任教於牛津大學的成人教育班,1974年起,在劍橋大學耶穌學院擔任戲劇講座教授,直至去世。被譽為“戰後英國最重要的社會主義思想家、知識分子和文化行動主義者”。

人物生平


雷蒙·威廉斯
雷蒙·威廉斯
作為英國著名的文化理論家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在其一生中,威廉斯廣泛研究了文學藝術、政治、大眾傳媒、哲學、歷史等諸多領域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特別是對社會主義運動和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了獨具匠心的研究。並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唯物主義”的理論,對當代馬克思主義和文化研究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出版著作


原版情況

雷蒙·威廉斯著作宏富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文化與社會,1780-1950》,美國雙日出版公司,1960年;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58年,1983年企鵝出版社,1963年
《Long revolution/漫長的革命》,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61年
《Drama from Ibsen to Brecht 》,英國霍格思出版社,1968年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鄉村與城市》,牛津大學出版社,1973年
《Television :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1974年
《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豐塔納出版社(倫敦),1976年;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年
《Marxism and literature/馬克思主義與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1977年
《English drama : forms and development : essays in honour of Muriel Clara Bradbrook 》,劍橋大學出版社,1977年
《Second generation》,Chatto and Windus出版社(倫敦),1978年
《Politics and letters : 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政治與文學》,倫敦NLB出版社,1979年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英國唯首出版社,1980年
《George Orwell/喬治·奧威爾》,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81年
《Culture/文化》,豐塔納出版社(倫敦),1981年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舍肯出版社(紐約),1981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85年
《Towards 2000》,企鵝出版社,1983年
《Cobbett》,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年
《Writing in society》,英國唯首出版社,1983年
《The volunteers》,英國霍格思出版社,1985年
《John Clare : selected poetry and prose》,1986年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democracy,socialism / Raymond Williams/寫作、文化與政治》,英國唯首出版社,1989年
《What I came to say》,Hutchinson Radius出版社,1989年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 against the new conformists》,英國唯首出版社,1989年
《Television :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倫敦勞特利奇書局,1990年
《Drama in performance,開放大學出版社,1991年
《Who speaks for Wales?:nation,culture,identity》,威爾斯大學出版社,2003年
《Culture and materialism/文化與唯物主義》,英國唯首出版社,2005年
《Border country》,Cardigan,Wales:Parthian;Chester Springs,PA:U.S. distributor,Dufour Editions,2006年
《Modern tragedy /現代悲劇》,彼得堡:大視野出版社,2006年

譯介情況

著作一覽
著作一覽
《文化與社會:1780年至1950年英國文化觀念之發展》,彭淮棟譯,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文化與社會》,吳松江,張文定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本書具體分析了1780-1950年間40多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的作品及其文化觀念,展現了這一時期英國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社會學、大眾傳播等廣泛領域諸多新見卓識。
《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馮建三譯,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現代主義的政治:反對新國教派》,閻嘉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
《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劉建基譯,台北市:巨流,2003年;三聯書店,2005年
現代悲劇》,丁爾蘇譯,譯林出版社,2007年
政治與文學》,樊柯、王衛芬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鄉村與城市》,韓子滿、劉戈、徐珊珊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
本書通過梳理英國文學中有關鄉村與城市的種種論斷和描述,對當代文學及文化研究中一些錯誤的鄉村觀念和城市觀念進行了剖析,指出其謬誤。作者集中駁斥了部分學者所堅持的“消逝的農村經濟”、“快樂的英格蘭”、“黃金時代”等緬懷舊日農村的錯誤觀念,指出這些觀念指是作者的想象,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顯示出昔日的英國農村充滿了苦難,相對於城市而言,農村既不等同於落後和愚昧,也不是充滿歡樂的故園;同理,城市雖然是在新的生產方式確立后興盛起來的,但城市並不必然代表了進步,城市也面臨太多的問題。簡言之,城市無法拯救鄉村,鄉村也拯救不了城市。城市與鄉村的這種矛盾與張力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模式遇到的一場全面而重的危機,要化解這場不斷加深的危機,人類必須抵抗資本主義。
《漫長的革命》,倪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人物評價


在一篇紀念文章中,《新左翼評論》主編拉賓·布萊克本(Robin Blackburn)曾指出:“威廉斯是英語世界中最具權威性、一貫性和原創性的社會主義思想家。”
英國著名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在美刊《反潮流》(Against theCurrent)第137期(2008年11—12月號)發表文章,紀念威廉斯逝世20周年。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2008年是20世紀傑出的社會主義思想家雷蒙·威廉斯逝世20周年。戴·史密斯發表了一篇有關威廉斯一生的優秀傳記《雷蒙·威廉斯:一位勇士的一生》。史密斯是當今在威爾士文化和歷史研究領域最出色的專家之一,他從威爾士的邊境山村(威廉斯的父親曾在此擔任鐵路信號員)到劍橋大學再到其成人教育生涯(威廉斯和他的新左翼同僚理查德·霍加特及E.P.湯普森一起為了政治目的而選擇的職業)細述了威廉斯的一生。
一次幻想破滅之後。威廉斯曾經跟我說,在20世紀50年代,教成人學生和教大學生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但是他堅信,任何一個稱職的工黨政府都會花大力氣建設他所謂的“流行文化和教育的機構”。他痛斥從克萊門特·艾德禮到哈羅德·威爾遜的歷任首相都沒有去做這些事情。
威廉斯在一篇論文中寫道:“文化是通俗的”,他自己的一生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他認為自己從山村中走出,到夢寐以求的繁華鬧市絕不是個別現象:他本人就出身於威爾士工人階級,而威爾士工人階級總是在造就作家、教師和像他一樣的政治活動家。
直到生命的最後,威廉斯仍認為與他任特別研究員的劍橋大學——這個曾被他譏諷為“地球上最野蠻的地方之一”的學習中心相比,培育他成長的充滿鄰里友愛和互助合作精神的鄉村社區,更有資格被稱為純粹的文化。工人階級的英國或許造就不出米爾頓們和簡·奧斯汀們來,但威廉斯認為它造就了至少有同樣價值的自身文化:付出高昂代價所贏得的勞工機構、工會以及合作社運動。
自1988年威廉斯逝世后,你可以說文化已經變得比從前更加通俗化了。這種通俗化不是指滿大街都在販賣的米爾頓的著作,也不是指奧斯汀的文學作品從大學圖書館湧現到電影和電視屏幕上以愉悅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