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戒
張戒
張戒,字定復,生卒年不詳細,河東絳州正平(今屬山西新絳縣)人。宣和六年(1125)進士。紹興五年(1135)趙鼎推薦入朝,曾為殿中侍御史、司農少卿等職。紹興八年(1138)十月,改外任。十二年,因不滿秦檜,與趙鼎、岳飛等人反對與金人議和,被革職。大概卒於紹興二十七年以後。
張戒的《歲寒堂詩話》是南宋詩話中最富有理論價值的一部,在整個中國詩學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該詩話舊存一卷,如《學海類編》本。原本久佚,自明清始見大量著錄,清乾隆間,逐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歷代詩話》續,《四庫全書》本等均分為兩卷。上卷為詩歌總論,著重討論詩歌創作理論,兼評歷代詩人佳作;下卷為杜甫專論,屬於作家作品論。
張戒《詩話》上最為突出的理論價值在於著重探討了詩歌藝術的審美特徵等問題。首先,在思想內容上強調情真;其次,在藝術表現上要求“中的”。所謂“中的”,實包括抒情和寫景兩方面內容,既要求詩人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徵,將難寫之景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又要求詩人將內心深處難以言傳的情感,藉助景色描寫傳達出來。
張戒在藝術風格上強調含蓄蘊藉,所謂“其詞婉,其意微,不迫不露”。他批評白居易的詩“情意失於太詳,景物失於太露,遂成淺近,略無餘蘊”,主張收斂其詞而稍加含蘊。他認為好詩應該具備“意”、“味”和“氣”、“韻”。“意”“味”可以學而致之,至於“韻”之高下,“氣”之強弱,則是屬於作家氣質和秉性方面的因素,不可強致。由此,他反對過於直露的詩,從唐代的元、白到本朝的蘇、黃,他都加以批評。他尤其不滿蘇、黃詩中濫用典故、補綴奇字、以議論為詩、以押韻為詩的傾向,以為是“詩人中一害”。他說:“自漢魏以來,詩妙於子建,成於李、杜,而壞於蘇、黃。”在總的評價上雖然不免偏頗,但他能夠看出當時詩歌的病症,並且敢於說出蘇、黃是病根,這在蘇、黃詩風籠罩文壇之際,是需要眼光和膽識的。這正是《歲寒堂詩話》的最大貢獻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