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康

《水滸傳》中人物

孟康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玉幡竿,真定州人氏。他原是船匠出身,奉命監造花石綱大船,被負責的提調官欺侮,一氣之下殺了提調官,棄家逃走江湖,在飲馬川安身。后受戴宗招納,加入梁山。梁山大聚義時,排第七十位,上應地滿星,負責監造戰船。因其監造戰船的工作使然,所以受招安后經常與水軍頭領一同作戰,征方臘時,孟康在烏龍嶺被火炮打死。后追封義節郎。

人物經歷


人物出身

孟康是真定州人氏,善造大小船隻,因身材修長、皮膚白凈,人稱玉幡竿。他原為押運花石綱監造大船,因受到提調官的催逼責罰,一怒之下殺死提調官,棄家流落江湖,后在飲馬川落草,與鐵面孔目裴宣、火眼狻猊鄧飛一同打家劫舍。

梁山聚義

各類孟康畫像
各類孟康畫像
戴宗、楊林路過飲馬川,恰遇鄧飛、孟康下山劫道。鄧飛因與楊林有舊交,便將二人請上山寨盤桓。戴宗提到梁山正在招賢納士,孟康三人便決定捨棄飲馬川山寨,到梁山入伙。
祝家莊之戰時,孟康留守山寨,並頂替馬麟監督戰船。
梁山排座次時,孟康排第七十位,星號地滿星,擔任掌管監造諸事頭領,專工監造大小戰船。
三敗高俅時,孟康作為水軍頭領參戰,大敗朝廷水師。

南征北戰

梁山受招安后,孟康南征北戰,先後征討遼國、河北田虎、淮西王慶、江南方臘,常與李俊、三阮等水軍頭領一同作戰。
征討方臘時,張順戰死杭州,宋江到西陵橋弔祭。杭州守將茅迪、湯逢士等人率軍出城,意欲截殺宋江,卻因宋江早已備下伏兵,倉皇退回。孟康與阮小二阮小五從保俶塔山背後殺出,截斷南軍歸路,一同生擒茅迪,並將湯逢士亂槍戳死。

慘烈結局

烏龍嶺之戰中,孟康與阮小二駕船作戰,卻被南軍水軍圍困在長江邊上。南軍火炮齊發,並以長槍撓鉤搭住宋軍戰船。阮小二自刎而死。孟康急要下水逃生時,被一炮擊中頭盔,透頂打做肉泥。后追封義節郎。

出處考究


姓名出處

孟康其人不見於宋元史料,也不見於《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贊》以及元雜劇水滸戲等早期水滸故事和文學。而在這些作品中,也沒有專門在梁山上負責造船的好漢形象。孟康這一角色,應屬於小說《水滸傳》的創造。
有研究者認為,孟康作為造船者,被設定為孟姓,當據“梁簡文云:船神名馮耳,又呼孟公、孟姥。”(《戒庵老人漫筆》卷四)。

綽號考究

位於崇武石雕工藝博覽園的孟康雕像
位於崇武石雕工藝博覽園的孟康雕像
幡竿是指懸掛於長竿的長方而下垂的旗幟,舊時多懸掛于軍隊主帥大帳或寺廟前。宋孔平仲《珩璜新論》引《五代史·晉安重榮傳》,稱成德軍鎮之衙署堂前有揭幡竿長數十尺。《新五代史·安重榮傳》亦稱:“重榮將反也,其母又以為不可。重榮曰:‘請為母卜之。’指其堂下幡竿龍口仰射之,曰:‘吾有天下則中之。’一發而中,其母乃許。”元周伯琦《近光集》稱:“上京西山上樹鐵幡竿高數十丈,以其下海中有龍,用梵家說,以此鎮之。”
元雜劇《硃砂擔》第三折:“哪怕他潑頑皮綽號‘鐵幡竿’。”孟康綽號玉幡竿當由此嬗化。

人物評價


原著贊詩

能攀強弩衝頭陣,善造艨艟越大江。
真州妙手樓船匠,白玉幡竿是孟康。

後世評價

新水滸中的孟康
新水滸中的孟康
孟康在原著中出場不多,形象較為模糊,因此很少被歷代名家所點評。畫家牛牧野曾有讚詞一首:“罕興力役,更加詬罹。殺之上山,揚眉吐氣。”
現代讀者多認為,孟康不但有巧奪天工的造船絕技,又擅長水陸兩棲作戰,是梁山上非常難得的人才。甚至有觀點認為,孟康是托起梁山水軍的戰艦,對梁山水軍有著戰略支撐的重要意義。
此外,孟康常被認為是真正被逼上梁山的代表,也是唯一一位死於熱兵器的梁山好漢。

衍生形象


衍生小說

京劇臉譜——孟康
京劇臉譜——孟康
俞萬春的《蕩寇志》中,孟康隨朱武守萊蕪,城破時被傅玉一槍刺死。
程善之的《殘水滸》中,孟康在梁山失陷后隨宋江逃亡,企圖北投金國,路經海州時被張叔夜擒獲,遞解京師,打入大牢。
巴孤的《賊三國》中,孟康是宋國將領,宋國滅亡后率湘州兵馬投降嶺南柴進
姜鴻飛的《水滸中傳》中,孟康隨征方臘,戰死於杭州錢塘門。
張恨水的《水滸新傳》中,孟康參與抗金,北宋滅亡后與盧俊義等三十三人被漢奸范瓊用毒酒毒死。
褚同慶重撰的《水滸新傳》中,孟康是當世第一造船名手,曾參與大鬧登州。他在梁山排第七十二位,星號地舸星。后因不滿宋江的招安政策,隨項充離開梁山,飄洋出海,最終在海上遇難。書中,孟康被設定為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是叔父輩的人物。

影視形象

2011年電視劇《水滸傳》,孫建東飾演孟康。
2012年電影《鐵面孔目裴宣》,蔣慶建飾演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