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叔夜的結果 展開
- 北宋將領
- 溫嶺市人
張叔夜
北宋將領
張叔夜(1065-1127)北宋末將領。字嵇仲,永豐(今江西廣豐)人,張耆曾孫。
初以父蔭任蘭州錄事參軍。后歷任陳留知縣、通事舍人、泰州知州。大觀年間,任庫部員外郎,開封少尹,不久賜進士出身,升任右司員外郎。后歷任秘書少監、中書舍人、給事中、禮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曾鎮壓宋江起事。靖康之變中率軍守衛汴梁城,失敗后隨宋欽宗被金國擄走,途中自縊而死,終年六十三歲。
南宋朝廷為表彰張叔夜,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忠文”。
大事件
1065
出生
1065年永豐(今江西廣豐)。
1109
彈劾宰相蔡京被貶為西安草場監司
大觀三年(1109年),張叔夜從弟張克公彈劾宰相蔡京,蔡京遷怒於張叔夜,找出張叔夜的小過錯,將他貶為西安草場監司。
1121
改任濟南府知府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軍轉戰至海州,張叔夜預設埋伏,宋江軍大敗,副帥被擒,宋江被迫投降。不久張叔夜被加任為徽猷閣直學士,並改任濟南府(今山東濟南)知府。
1126
接連四天與金兵大戰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在金兵進一步對京都圍攻后,張叔夜接連四天與金兵大戰,斬殺金兵金環、貴將二人。宋欽宗派遣使者出京傳遞檄文,告示全國各道,宣揚褒獎張叔夜的戰功,令各州郡長官率兵勤王,但仍沒有軍隊來勤王。開封城陷后,張叔夜受傷,父子仍竭力作戰。
1127
自縊而死
1127年靖康之變中率軍守衛汴梁城,失敗后隨宋欽宗被金國擄走,途中自縊而死,終年六十三歲。
張叔夜年輕時喜歡談論兵法,長大后以父蔭被任命為蘭州錄事參軍。蘭州地處宋朝邊境,依靠黃河天塹自固,每年黃河結冰時,都要處於戒備狀態,以防羌人入侵,士卒幾個月不離武器。張叔夜說:“這不是上策。不找險要地勢防守,卻讓敵人逼近黃河,我方就危險了。”有個叫天都的地方,介於五路之間,羌人侵犯內地,一定先到那裡集中,然後商議侵犯的方向,每次一集中五路所達之地都受到震動。張叔夜巡視那裡的地形后,謀划攻取之策,最後成功奪取該地,朝廷在此建了一座叫做西安州的可戍守城池,從此蘭州再沒有羌人之患。
此後張叔夜在河北轉運使蔣之奇的推薦下擔任過襄城、陳留知縣,后改任禮賓副使、通事舍人、知安肅軍,但因為輿論認為朝廷對他待遇太優厚了,所以還擔任原來的職務。張叔夜向朝廷獻上自己的文章后,先後被任命為舒州、海州、泰州的知州。大觀年間,任庫部員外郎,開封少尹。不久,張叔夜再次向朝廷獻上自己的文章,朝廷召他考試製誥,賜他為進士出身,升任右司員外郎。張叔夜出使遼國,在宴射中,張叔夜首先射中目標。遼人驚嘆詫異,想查看他所用的弓。張叔夜以無前例為由拒絕。出使歸來后,張叔夜畫出遼國的山川、城郭、服器、儀範共五篇資料,上呈宋徽宗。
江蘇海州白虎山的“張叔夜題名碑”石刻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在河朔起事,起義軍轉戰十郡,官軍不敢觸其鋒芒。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軍轉戰至海州,張叔夜預設埋伏,宋江軍大敗,副帥被擒,宋江被迫投降。不久張叔夜被加任為徽猷閣直學士,並改任濟南府(今山東濟南)知府。在任期間,因斬殺數千盜匪的戰功而升任龍圖閣直學士,青州府知府。
張叔夜人物畫像
張叔夜畫像
第二天,張叔夜自縊去世,終年六十三歲。死訊傳來,南宋朝廷追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忠文。
紹興八年(1138年),宋金議和,張叔夜的遺骸得以回歸故國。船行到鄱陽湖時,遇到大風,船無法前進,只得將有的遺骸葬於湖畔。
平定宋江起義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軍轉戰至海州,奪取了官軍巨艦十數艘。時任海州知州的張叔夜探知宋江帶著十餘船金銀珠寶,準備攻打海州城,便招募了近千名死忠之士,在城郊設下埋伏,又派兵輕裝前去海邊,引誘宋江軍出來交戰。同時,張叔夜又吩咐士兵潛匿在海邊,等到宋江軍上岸與誘兵對戰時,突然放火焚燒宋江的船隊。宋江軍隊的士兵看到船隻被燒,立刻沒了鬥志,這時張叔夜的伏兵殺出,宋江軍大敗,副帥被擒,宋江只好投降。
消滅群盜
在平定宋江起義后不久,張叔夜改任濟南府知府。當時山東各地賊寇突然來到濟南府境內,張叔夜估計自己無力抵擋,便對僚佐們說:“如果束手等待援兵,百姓將沒有一個能夠活下來,應當用計拖延。如果能拖延三天,我的大事就能成功。”於是拿出原來用過的赦免賊寇的文書,讓郵卒送到郡里,賊寇們聽說后,果然稍稍鬆懈。張叔夜則在譙門聚眾飲酒,顯示自己的悠閑從容,並派官員把恩旨告訴賊寇。賊寇們猜疑不止,到晚上還未做出是否進攻的決斷。張叔夜則調派五千士卒,趁賊寇鬆懈時加以攻擊,賊寇們潰逃,張叔夜派兵追殺,斬首數千人。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曾祖父 | 張耆 | 張耆,字元弼,官至樞密使,封徐國公。 |
祖父 | 張利一 | 字和叔,曾任信州參軍。 |
父親 | 張宗望 | 官至正奉大夫。 |
母親 | 吳氏 | - |
哥哥 | 張近 | 官至顯謨閣直學士。 |
張述 | - | |
弟弟 | 張適 | |
從兄弟 | 張克戩 | 官至右文殿修撰、知汾州。抗金英雄。 |
張克公 | - | |
妻子 | 呂氏 | - |
兒子 | 張伯奮 | |
張仲熊 | 字慈甫。 |
《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十八》
《東都事略》
《宋史·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張叔夜衣冠冢
張叔夜墓
張叔夜墓
張叔夜墓在廬山市白鹿鄉鄱湖村東南200米處,西近神靈湖桂村,東南緊鄰鄱陽湖,南為定宮廟。墓坐北朝南,圓錐形土堆。封土處有土圍一圈,封土堆高2.3米,寬1米。墓前有一青石碑,上額橫刻“廣豐霞宇”,中間豎刻“五世祖諱叔夜公六世祖伯奮、伴熊公同墓。”墓碑目前保存在當地博物館內。張叔夜墓於1984年被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史》:“觀二張之理郡,鄭僅之守藩,宇文父子之便邊、革馬政,許幾、程之邵之經制財運,蒲卣之議稅榷,皆有可稱道。”
《於文龍水滸人物譜》中的張叔夜
張孝純《挽張叔夜》:疇昔中朝士,簪紳仰令名。恩威彰輔郡,忠孝衛都城。許國志何壯,為山功莫成。西風故林道,蕭瑟感秋聲。
宋高宗《張叔夜像贊》:威武毆戎,忠良貫日。仗義平夷,國家輔翼。大貞大節,惟節與義,天下大閑。杲杲龍袞,為人所難。死輕鴻毛,名重泰山。離徒遞儔,胡不厚顏。
朱熹《挽忠文公》:命世文章伯,鴻樞柱石臣。殞身因為社,嗣德豈無人。
李詡:“其四曰死事,若種師中、王翊、張叔夜、何充、劉銳、徐徽言。”
張叔夜的籍貫歷來存在異議,史籍記載有以下幾種說法:
①河南開封:據《宋史·張叔夜傳》說:“張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孫也。”這裡未記載籍貫,只說明是張耆之孫。查《宋史·張耆傳》:“張耆,字元弼,開封人。”張叔夜是張耆之孫,自然也被定籍開封。
②河南禹城:據張叔夜母親的《吳夫人墓誌銘》記載,吳夫人去世后與丈夫合葬於潁昌府陽翟縣(今河南禹城)大槐鄉高村。另據趙彥衛著《雲麓漫鈔》記載,張叔夜去世后葬於陽翟縣,由此推斷張叔夜的籍貫是潁昌府陽翟縣。
③江西廣豐:據學者陳柏泉考證,光緒《江西通志·張叔夜傳》云:“張叔夜,字嵇仲,永豐人(廣豐古稱永豐)。”李幼武在《宋名臣言行錄續錄》說:“張叔夜,字嵇仲,耆之曾孫,信州永豐人。”而嘉靖《永豐縣誌》卷四有張叔夜傳,卷一記“大觀戊子進士張叔夜”、卷三記有“忠節祠,在縣治西,祀光祿少卿恭毅鄧公顢並宋忠文公張叔夜”、“鄉賢祠與名宦祠,合祀唐王貞白,宋張叔夜,凡三十六人”。現存張氏宗譜中的《紀先公祠記》中又說開封只是張叔夜的祖籍或舊籍,其家后徙居廣豐。
根據《宋史·張叔夜傳》和《東都事略·張叔夜傳》記載,張叔夜在出任海州知州時,曾用設伏襲擊,敗降宋江。故而,後代的史書中,都以張叔夜為鎮壓招降宋江起義軍的直接關係人。但是,《社會科學戰線》於1978年第2期刊出鄧廣銘、李培浩《歷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一文,其中對張叔夜招降宋江一事提出了異議。該文作者認為:在北宋人的記載中,只說張叔夜“斬捕賊徒”,並未指明宋江的姓名。而《東都事略》是南宋人的著作,《宋史》則是元代人根據南宋資料編寫的,由此認為“所謂宋江受招安,只不過是南宋時人根據已被演為傳奇的故事,寫進官私著作里罷了”。
《繪卷水滸傳》中的張叔夜
在清初錢彩的小說《說岳全傳》中,張叔夜是河間府節度使,兩個兒子則名為張立和張用。在兀朮領兵攻河間府時,張叔夜詐降金兵,以保全河間府,隨後被封為魯王。後來徽宗、欽宗被囚押往金國時,張叔夜前往拜見,陳述詐降之事後拔劍自刎而死。
在清朝俞萬春的小說《蕩寇志》中,稱張叔夜是“雷聲普化天尊座下大弟子神威盪魔真君托世”,“八尺身材,貌若天神,博覽群書,深通兵法,猿臂善射”。歷任舒州、海州、泰州知州,升到右司員外郎。后得罪蔡京,被貶海州。後來張叔夜在陳希真父女和雲天彪、劉慧娘等人的輔佐下盡滅梁山,被朝廷封為燕國公。
年份 | 電影、電視劇 | 飾演者 |
1998年 | 《水滸傳》 | 張洪傑 |
2011年 | 《水滸傳》 | 任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