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耆
宋代官員
張耆(?~1048),初名旻,字元弼,開封(今屬河南)人。
年十一,給事真宗藩邸。咸平中為天雄軍兵馬鈐轄。天禧二年(1018)為武信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出判陳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二)。仁宗天聖三年(1025)拜樞密使(同上書卷一零三)。歷河陽、泰寧、山南東道節度使。明道元年(1032)加右僕射,為昭德軍節度使兼侍中(同上書卷一一一)。出判許、襄、鄧、孟、陳、壽諸州,封徐國公。慶曆三年(1043)以太子太師致仕(同上書卷一四四)。
慶曆八年(1048)病逝,贈太師兼侍中。謚榮僖。
張耆(?-1048),初名旻,字元弼,開封(今屬河南)人。年輕時先在襄王(宋真宗趙恆)府邸當差,後任王府指揮使。因曾幫助宋真宗收留劉娥,劉娥后成為皇后,張耆遂一生官運亨通。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五月,真宗即位后,授西頭供奉官,擢供備庫副使。
咸平四年(1001),命為駕前西面鈐轄,改東面排陣鈐轄。后曹州趙諫告發張耆“為人求薦禮部”受賄,被貶供備庫使、潞州都監。許久,復官管勾皇城司。
景德元年(1004)12月,宋遼在澶淵(今河南濮陽南)訂立罷兵休戰和約(史稱“景德罷兵”或“澶淵之盟”)后,遷英州防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虞候。遷絳州防禦使、殿前都虞候。
天禧二年(1018)為武信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出判陳州。
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十一月,朝廷乃以宰相王旦奏,拜張耆為樞密使,兼群牧制置使、會靈觀使。
明道元年(1032)加尚書左僕射,歷河陽、泰寧、山南東道、昭德軍節度使,進兼侍中,封鄧國公。
明道二年(1033)三月,章獻太后崩,以左僕射、護國軍節度出判許州,移襄、鄧、孟、許、陳、壽六州,封徐國公。
慶曆三年(1043)以太子太師致仕。
慶曆八年(1048),卒,贈太師兼侍中。謚榮僖。
張耆,字元弼,開封人。年十一,給事真宗藩邸,及即位,授西頭供奉官。嘗與石知顒侍射苑中,連發中的,擢供備庫副使、帶御器械。
咸平中,契丹犯邊,以功遷南作坊使、昭州刺史、天雄軍兵馬鈐轄。邊兵未解,徙鎮州行營鈐轄,又徙定州。契丹圍望都,耆與諸將從間道往援,比至,城已陷矣。耆與敵戰,身被數創,殺契丹梟將。遲明復戰,而王繼忠為契丹所執。耆還,因言天道方利先舉者,請大舉討之,及上興師出境之日。帝以問輔臣,以為不可。遷昭州團練使、並代州鈐轄。明年,契丹兵復入,旁欲親征,耆奏邊事十餘條,多論兵貴持重及所以取勝者。召還,入對,帝曰:“卿嘗請北伐,契丹入塞,與卿所請興師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領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耆請行。帝喜,命為駕前西面鈐轄,令至澶州候契丹遠近。耆馳騎往,改東面排陣鈐轄。
事平,會曹州趙諫告耆受金,為人求薦禮部,貶供備庫使、潞州都監。久之,事稍辨,復官管勾皇城司。帝以耆歷河東,稔邊事,召耆至宣和閣,問地里險易狀。耆因言:“雲、應、蔚、朔四郡,間遣人以文移至並、代間,非覘邊虛實,即欲熟道路。宜密諭代州,使自雲、應、蔚至者由大石谷入,自朔至者由土墱入,余間道皆塞之以示險。”景德罷兵,耆與曹璨、李神祐、岑保正閱軍籍,請汰罷癃者。遷英州防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虞候。
從帝東封,遷絳州防禦使、殿前都虞候。時建玉清宮,耆奏疏謂殫國財力,非所以承天意。遷相州觀察使、馬軍副都指揮使。從祀汾陰,授威塞軍節度使,進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罷,判河陽。丁父母憂,起複,徙武寧軍節度使,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陳州。累遷鎮安軍、淮南節度使、判壽州。遣中書舍人張師德就賜告敕。尋召為樞密使兼群牧制置使、會靈觀使。
先名旻,至是表改名耆。加尚書左僕射,歷河陽、泰寧、山南東道、昭德軍節度使,進兼侍中,封鄧國公。章獻太后崩,以左僕射、護國軍節度出判許州,移襄、鄧、孟、許、陳、壽六州,封徐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