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蜻蜓目蜻科動物

蜻蜓,中藥名。為蜓科動物碧尾蜓Anax parthenope Selys和蜻科動物赤蜻蛉Crocothemis servilia(Drury)、夏赤卒Sympetrum darwinianum(Selys)、褐頂赤卒Sympetrum infuscatum(Selys)、黃衣Plantala flavescens(Fabricius)等的全體。碧尾蜓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赤蜻蛉分佈於我國南北各地;夏赤卒分佈於福建、廣西、四川;褐頂赤卒分佈於我國南北各地;黃衣分佈於我國南北各地。具有益腎壯陽,強陰益精之功效。常用於腎虛陰痿,遺精,喘咳。

別名


負勞、蟌、蜻蛉、桑根、胡蝶、狐梨、諸乘、胡蜊、馬大頭、紗羊、蜻虰、青娘子、蝍蛉、倉螘。

入葯部位


全體。

性味


味咸,性溫。

歸經


歸腎經。

功效


益腎壯陽,強陰秘精。

主治


用於腎虛陰痿,遺精,喘咳。

配伍


治陽痿遺精:熟地、山萸、山藥各90g,茯苓丹皮各60g,澤瀉30g,蜻蜓(焙)20隻。共為細末,煉蜜為9g重丸。每服1丸,每日2次,開水送下。《內蒙古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6g;或入丸劑。

採集加工


夏、秋季捕捉,用沸水燙死,曬乾或烘乾。

形態特徵


1、碧尾蜓:又名大蜻蜓、綠蜻蜓。體型大,腹部長達50mm。體色帶綠,頭部有大型複眼1對,額上具一條寬的黑色橫帶。胸部黃綠色,胸側第1及第3上方1/3具條紋。翅2對,膜質,透明。翅膜上常有輕微的金黃色光澤,前緣及翅痣黃色。腹部綠色至褐色、黑色,並有條紋和斑點。
2、赤蜻蜓:又名紅蜻、赤卒。體中型,腹部長35-38mm。未成熟時體黃褐色,成熟時呈鮮紅色。前胸褐色,合胸背前方紅色、側面紅色。翅透明,翅痣黃色,其上、下邊緣厚,黑色,前、后翅基部均具紅斑。腹部紅色,無斑紋。
3、夏赤卒:又名夏赤蜻、夏茜、赤衣使者。體小型,腹部長22-25mm。體黃色,胸部褐色,具細毛和黑色條紋。翅透明,翅痣黃褐色,圍以黑緣。腹部黃褐或赤褐色。
4、褐頂赤道卒:又名褐頂赤蜻。體中型,腹部長24-26mm。體黃褐色。胸部黑色、褐色、黃褐色,具黃斑和黑色條紋。翅透明。翅痣褐色,翅端具褐斑。腹部紅褐色,具褐色橫斑和黑色縱條紋,此條紋越在後邊的腹節越擴大、色越黑,第8、第9兩節幾乎全部黑色。
5、黃衣:又名黃蜻、海蜻蛉。體中型,腹部長29-35mm。體黃色,頭部黃色,眼較大,單眼間有一條黑色橫紋,胸部黃色,具褐斑。翅甚寬,透明,基部淡橙黃色,翅痣黃色,痣的兩端不平行,外端甚斜。腹部黃褐色,具黑斑。

棲息環境


1、碧尾蜓:飛翔力強,常在水面較高上空往反飛翔,捕食飛行的小型蟲類。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2、赤蜻蜓:常見於田野或水邊。我國分佈於南北各地。
3、夏赤卒:常見於水邊或田野。分佈於福建、廣西、四川。
4、褐頂赤卒:常見於田野或水邊。我國分佈於南北各地。
5、黃衣:常見於田野、水邊。本種有遷飛習性,能遠飛過海。我國分佈於南北各地。

論述


1、《蜀本草》:“蜻蜓六足四翼,好飛溪渠側。”
2、《本草圖經》:“蜻蛉,舊不載所出州郡,今所在水際多有之。此有數種,當用青色大眼者為良。其餘黃赤及黑色者不入用。俗間正名蜻蜓,而不甚須也。道家則多用之。”
3、《綱目》:“古方惟用大而青者,近時房中術,亦有用紅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