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臼,中國漢字,讀音為jiù,舂米或搗物用的器具,多用石頭或木頭製成,中間凹下樣子跟盆;形狀像臼:相似。主要指兩種帶有曲面配合使用的搗碎工具,帶凹陷或有窩的那個物體稱之為臼,主動運動用於搗的那個物體稱。

臼的常用組詞為石臼,蒜臼、臼齒。包含臼的常用成語為臼頭深目。

字源演變


象形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像舂米用的裡面有溝槽的搗缸形,外像舂臼的邊緣,內像溝槽的紋路。篆文中為了使字形美觀,把表示臼的口部的筆畫向內翻卷。到了隸書、楷書里,為了便於書寫,把表示溝槽的筆畫減少了兩個。
此字本義是指舂米用的搗缸。《說文》:“臼,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易·繫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杵:chǔ,舂米用的棒槌)。后泛指用來搗碎東西的容器。《世說新語·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又引申為中間凹下的臼狀物。《農政全書·牧養六畜·馬》:“距骨欲出,前間骨欲出,前後臼附蟬欲大。”臼也是漢字部首之一。《說文》:“凡臼之屬皆從臼”。在漢字中凡由“臼”字所組成的字大都與臼類或坑類有關,如“舀”““臽(陷的古字)”“舂”等字。
臼

字形書法

臼
臼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小韻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上聲開口呼全濁其九切ɡʰju
集韻平聲開口呼全濁蒲侯切bəu
上聲開口呼全濁巨九切ɡiəu
入聲合口呼全清居六切kiuk
入聲合口呼全清枸玉切kiok
韻略上聲巨九切
增韻上聲巨九切
中原音韻去聲尤侯全清kiəu
中州音韻去聲尤侯其又切
洪武正韻上聲全濁巨九切g‘iou

基本釋義


臼jiù ㄐㄧㄡˋ
● ● 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製成,中間凹下。 
● ● 形狀像臼的:~齒。

詳細釋義


臼 jiù
〈名〉
● ● (象形。小篆字形,象舂米器具形,中間的四點表示有米。本義: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
● ● 同本義 [mortar]
臼,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說文》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易·繫辭下》
擇滿臼,舂之而不碎。——賈思勰齊民要術
● ● 又如:臼杵(臼與杵);臼塘(鑿成船形的木臼,別稱臼塘);臼中無釜(比喻妻子亡故)
● ● 又指用以形容臼狀物[article resembling a mortar]。如:葯臼;石臼;搗臼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舂也。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米也。凡臼之屬皆從臼。其九切(臼)舂臼也。各本無臼字,今補。杵下云:舂,杵也。則此當雲舂臼也明矣。引伸凡凹者曰臼。古者掘地爲臼,見易辭傳。葢黃帝時雍父初作如此。其後穿木石。或穿木,或穿石。象形。凵象木石臼也。中象米也。所舂也。其九切。三部。凡臼之屬皆從臼。

康熙字典

《廣韻》其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巨久切,音咎。《說文》舂也。本作,隷省作臼。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象米。《徐曰》臼字中四注,與函字下,鼠字上,及古文齒字,皆偶相似而非也。《世本》雍父作臼。《呂氏春秋》赤冀作臼。《易·繫辭》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沈約·捉搦歌》粟榖難舂付石臼。《柳宗元詩》日午夢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杵臼四星,在危南。《注》杵臼三星,在丈人星旁,主軍糧。
又地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注》解縣東南有臼城。
又水名。《左傳·定五年》將涉於成臼。《注》江夏竟陵縣有臼水,出屈山,西南入漢。《後漢·章帝紀》罷常山,呼沱石臼河漕。《注》石臼,河名也,在今定州唐縣東北。
又山名。《山海經》踵臼之山,無草木。
又鳥名。《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
又樹名。《古西洲曲》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又姓。《左傳》華謳家臣臼任。
又《韻補》葉敞呂切,音處。《韓愈·元和聖德詩》遂自顚倒,若杵投臼。葉下渚。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臼窠、臼杵、臼齒、臼科

相關成語

臼頭深目、炊臼之戚、自操井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