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穴

鬼穴

十三鬼穴(全身組合穴),古代治療癲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個經驗效穴。古人認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療這類疾病的穴位稱作“鬼穴”。為戰國時期扁鵲所創。唐代孫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礎上,"更加間使、后溪尤妙",拓為十五穴。

概述


歷代醫家對十三鬼穴療法都有論及,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楊繼洲的《針灸大成》、高武的《針灸聚英》對十三鬼穴的記載基本一致,而與南北朝時期徐秋夫所論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後世醫家多採用孫思貌的十三鬼穴。該法具有疏通經絡、協調陰陽、調整臟腑、醒腦開竅的功效,對神志病有較好療效。

穴位名稱


鬼宮(即水溝穴,刺入3分);
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
鬼壘(即隱白穴,刺入2分);
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
鬼路(即申脈穴,刺入火針3下);
鬼枕(即風府穴,刺入2分);
鬼床(即頰車穴,刺入5分);
鬼市(即承漿穴,刺入3分);
鬼窟(即勞宮穴,刺入2分);
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
鬼藏(即會陰穴,刺入3分);
鬼腿(亦稱鬼臣,即曲池穴,火針刺入5分);
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縫,刺出血,乃橫安板1枚,就兩口吻,令舌不能動);
再加間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


常規消毒后,持不鏽鋼毫針依次針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針左,女子先針右。單日為陽,雙日為陰,陽日陽時針右轉,陰日陰時針左轉。施強刺激針法,不留針。

適用範圍


十三鬼穴療法適用於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癲狂等,也可用於由高熱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證。

歌訣


孫真人"十三鬼穴"歌
百邪為疾狀癲狂,十三鬼穴須推祥。一針鬼宮人中穴,二針鬼信取少商,鬼壘三針為隱白,鬼心四刺大陵崗,申脈五針通鬼路,風府六針鬼枕旁,七針鬼床頰車穴,八針鬼市鬧承漿,九刺勞宮鑽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會陰取,玉門頭上刺嬌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須令舌不動,更加間使后溪良,男先針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