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時期總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

徠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時期中的總路線。早在全國解放前夕,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已基本完成,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黨中央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作為過渡時期各項工作的指南。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慶祝國慶四周年的口號中,正式公布了這條總路線,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簡介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國的發展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抗美援朝可望結束;土地改革的任務已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完成;

特點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以工業化為主體,三大改造為兩翼,二者是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這條總路線的實質是改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製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1953年6月1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第一次對黨 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的內容作了比較完整的表述。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這是一條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舉的總路線。它的根本思想,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提出來了。1952年9月以後,毛澤東曾多次講到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問題。在6月15日的這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以後,中央宣傳部著手起草關於總路線的宣傳提綱。毛澤東在修改這個提綱時,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進一步完整準確地表述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
中國共產黨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過渡時期的基本任務和準則。

誕生內幕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國的發展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抗美援朝可望結束;土地革命的任務已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復工作提前實現預定目標;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開始;中國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需要提出新的任務和目標。
1952年以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多次講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報》正式公布了由毛澤東提出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總路線內容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實現三大改造的物質基礎;而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又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必要條件。兩者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社會主義建設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是這條總路線的基本特點。兩者的同時並舉保證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順利過渡。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是解決所有制問題。一方面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擴大,即國營企業的新建、擴建;另一方面,是把個體小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把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
1953年6月1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此作了較為完整的概括“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指出,“這條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12月,中共中央批准並轉發了《為動員一切力量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關於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標誌著總路線的最終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通過決議,正式批准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並於同年9月載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提出背景


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1952年下半年由毛澤東提出,1954年為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批准,並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原來估計十五年左右時間完成,但在實際執行中,於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接著又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時期的總任務。它的要點是:過渡時期總路線於1952年提出,1953年公布。它的基本思想早在1949年 3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的決議中就作了原則性的規定。

重要作用


這條總路線,符合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反映了當時全國人民的普遍願望。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下,處於貧困落後狀態的中國人民,一旦掌握了國家政權和國民經濟命脈以後,迫切需要過渡時期總路線,並且也有可能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以便迅速發展生產力。
只有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先進的生產手段改造和裝備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迅速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增強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鞏固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確保國家的獨立與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而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又必須對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因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後,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 路之間的矛盾。不解決這一矛盾,不僅社會主義工業化將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勞動力、資金、糧食、原料和市場,而且土地改革以後的農村也會出現新的兩極分化。因此毛澤東曾形象地把工業化比作鳥的“主體”,把社會主義改造比作鳥的“兩翼”,兩者只有同時並舉,才能展翅飛翔。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是以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生產資料私有制。

具體實施


實際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就開始實行這條總路線了。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集中主要力量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同時,已經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開始實行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社會主義改造,如在結束土地改革的地區,實行農業生產互相合作,並逐步把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引上國家資本主義道路等等。這標誌著已經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
這條總路線的全面實行,開始於1953年。原定15年左右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實際上只花了4年多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在社會主義改造後期,雖然出現了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造過快、形式過於簡單劃一等偏差。但總的看來,在這條總路線的指引下,占世界人口1/4的中國人民,基本上結束了人剝削人的歷史,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歷史變革。

系統解釋


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實質和特點作了全面系統的解釋。提綱指出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革命的第一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基本結束,第二階段——社會主義革命已經開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2、由於中國經濟的極端落後性和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 過渡時期總路線時期。當時估計至少需要三個五年計劃或更長一點的時間。
3、黨在過渡時期有著兩項互相聯繫的基本任務,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4、過渡時期總路線是革命和建設同時並舉的路線,“一化”是主體,“三改”是兩翼,二者互相關聯而不可分離。
5、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製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經濟基礎。
6、實徠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中心環節是發展重工業,以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由於我國的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工業化,因此,必須首先發展國營工業,並逐步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7、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必須經過合作化的道路,必須採用說服教育、示範和國家援助的方法。
8、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樣要經過合作化的道路。
9、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是在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針指導下,第一步把私人資本引導到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上來,第二步逐步地變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為社會主義經濟
10、加強黨的領導作用,是中國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徹底勝利的保證。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向是正確的,它指導我國順利地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指導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勝利建立。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過渡時期總路線也存在著難以避免的歷史局限性,如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性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

過渡時期熱點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作出的論斷是,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歷史證明,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隨著1987年中共十三大關於“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論斷的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成了史學界討論的熱點。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龔育之1987年11月在汕頭舉行的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新民主主義·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稱總路線“既是水到渠成,又有重要發展。”二是薛暮橋1988年在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發表的《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文,認為總路線“基本方向正確,但搞早了或搞急了。”可以說,對《決議》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論斷最早提出質疑的是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他在文中指出: “現在看來,社會主義改造總路線似乎提得太早,在經濟十分落後的中國,應當有一個較長的新民主主義時期,不宜匆匆忙忙消滅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三是林蘊暉在《凱歌行進的時期》中指出,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關於先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實現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再進而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這如同列寧在1921年提出的新經濟政策,利用資本主義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列寧當年稱這是一條迂迴的道路,或稱間接過渡的戰略。而過渡時期總路線,則是繞過了允許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階段,通過直接消滅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這如同列寧在1918年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樣,企圖畢其功於一役,一舉進入社會主義,即在經濟落後國家實行直接過渡的戰略。如果說,列寧1921年放棄戰時共產主義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是由直接過渡的戰略轉向間接過渡的戰略;那麼毛澤東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則是由原先的間接過渡戰略轉向了直接過渡的戰略。事實證明毛澤東當時的理論和實際脫軌,有點操之過急了,我們當前的特色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延續,並從原先三大改造中釋放出來重新回到新民主主義了。所以建國后,應先大力發展生產力,保留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活力,且在相當長的時間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慢慢向共產主義階段過渡。
1991出版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和薄一波著的《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都肯定總路線是對七屆二中全會路線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寫道:過渡時期總路線“是黨在歷史關鍵時刻採取的一個重大戰略步驟”,“是適時的和必要的”。薄一波則認為,總路線是對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議的新發展。他寫道:“《決議》提出了‘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任務。總路線將這兩個‘轉變’融為一體,結合進行。應當說,這是根據實踐的要求和經驗,對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