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指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它的性質和作用決定於國家的性質。在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家資本主義為國家所承認並受國家監督,它有利於資產階級和反對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國家里,它實際上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為資產階級統治服務的,是變相的私人資本主義;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它實際上就是國有或半國有企業,屬於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
新中國成立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國家資本主義在中國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逐步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必要之路”。現階段,我國和外國資本家合作經營的企業也屬於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是列寧提出的用來描述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概念,表明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國家作用的不斷增強,主要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國家政權對企業的控制,“國家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由國家政權直接控制這些或那些資本主義企業的一種資本主義”。二是指國家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監督和調節,“壟斷資本主義正在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由於情勢所迫,許多國家實行生產和分配的社會調節”。按照當下“國家資本主義”論者的觀點,國家資本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是兩種截然對立的資本主義形式。然而,考察歷史事實可以發現,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從來都離不開國家的作用。
與壟斷資本主義的關係
壟斷資本主義最基本特徵是什麼?
資本集中與生產集中高度發展,在主要產業部門乃至整個經濟生活中產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壟斷組織。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的單一單位企業和在此基礎上的分散競爭已經成為歷史。主要產業部門大都已形成寡頭壟斷格局。
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日趨融合為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頭。在工業壟斷資本形成的同時,銀行業的競爭造成銀行業日趨集中和銀行壟斷組織形成。銀行壟斷組織的形成,使銀行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過去的借貸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並與工業資本日益融合在一起。這表現在:
(1)銀行支配工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少數大銀行可以通過存放款及其他金融業務,了解工商企業的狀況,監督其經營活動,並通過擴大或減少貸款來影響工商企業可支配的資本數量,決定它們的命運。
(2)促進和加速了壟斷組織的形成。銀行業務的擴大和長期貸款的增加使銀行與工商企業的命運緊密結合。一方面,銀行信用增加了大資本的實力,在競爭中自發地推動了資本、生產集中和壟斷組織的形成;另一方面,為了自身的利益,銀行也開始有意識地促進有信貸關係的企業之間達成協定,形成壟斷組織。
(3)銀行成了交易所。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銀行成為股票與債券買賣的場所,並代理工商企業發行有價證券,使一切工商企業的創辦與擴大都要通過銀行。這使得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之間日益相互滲透並且在人事上實行聯合,其結果是形成金融資本。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少數既控制銀行又控制工業的最大的壟斷資本家,即所謂金融寡頭。金融寡頭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制度提供的參股、控股辦法,從上到下、逐步放大,對眾多企業進行控制,支配更多的企業,形成龐大的資本主義企業集團。這種控制辦法被稱之為“參與制”。
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資本輸出就已經存在,但不佔重要地位。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由於生產和資本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大企業,利潤率較高的部門具有較高的進入壁壘,而資本的本性又必然使其對利潤率較低的生產部門不屑一顧,從而產生大量的過剩資本。落後國家資本有機構成低,勞動力價格低廉,則為資本輸出提供了對象和場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後國家進行資本輸出的特徵十分明顯。資本輸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借貸資本輸出,二是直接資本輸出。不論哪種形式,在促進和推動落後國家經濟的某種程度發展的同時,也加強了壟斷資本對落後國家人民的控制和剝削,並使這些國家的經濟片面發展,民族經濟衰敗,增強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
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隨著各國資本輸出的增加,壟斷資本在國際上的勢力不斷擴大。各國最大壟斷組織為了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在世界範圍內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各國壟斷組織為了獲取壟斷利潤,一方面利用國家政權,建立關稅壁壘,限制國外商品輸入,以維護壟斷價格;另一方面,又通過繞過關稅壁壘及傾銷等政策,與外國資本展開較量。這種較量的結果往往給各國壟斷組織帶來巨大損失。為了避免在國際競爭中兩敗俱傷,各國壟斷組織尋求暫時的妥協,組成國際壟斷同盟。國際壟斷同盟是不同國家占統治地位的壟斷組織,為保證獲得壟斷利潤,從經濟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種暫時的國際經濟協定或聯合。國際壟斷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國際卡特爾、國際辛迪加、國際托拉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國際卡特爾。參加國際卡特爾的各國壟斷組織,主要在流通領域,通過締結價格和銷售協定,來共同瓜分世界市場。到1914年締結的正式國際卡特爾已有116個,其中著名的有國際電氣卡特爾、國際鋁卡特爾和國際鋼軌卡特爾等。
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進入壟斷階段以後,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體系的骯髒交易。由於落後的殖民地可以作為壟斷資本的廉價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並為過剩資本提供有利的投資場所,隨著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捲入了爭奪殖民地、掠奪殖民地的狂潮。從1876年到1914年,列強共掠奪了近2500萬平方公里領土,使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2/3淪為殖民地,佔世界總人口56%的人群被迫接受殖民統治。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列強之間進行激烈鬥爭,並最終釀成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國家資本主義”這個詞,在手頭能夠查找到的相關著作中檢索,最早見諸列寧在1917年9月寫的文章《大禍臨頭及防止之法》。由於書是蘇聯1947年外文出版局印的,這個名稱可能和後來的文章名字略有出入。當時俄國沙皇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年後在東線戰場上敗於德軍,工人和士兵通過武裝的“二月革命”,迫使沙皇下台。沙皇下台後,政權卻被資產階級的政黨接管,建立了一個“民主的”過渡政府。這個過渡政府非常鬆散、軟弱,儘管面對整個國家因為戰爭導致的飢荒和大規模的失業現象,束手無策,一籌莫展,卻還整天考慮著履行協約國條約,繼續與德國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列寧寫了這篇文章,並提出應對之策:由國家實行監督、監察、統計和調節生產和流通,規定生產中勞動力的正確分配,愛惜民力,消除對民力的浪費,加以節省。監督的主要辦法是銀行國有化,大型壟斷公司國有化,取消商業秘密,強迫中、小工商業者實行合併,強迫人民聯合於消費合作社。同時列寧指出:強迫把工業合併到組合之中,是在德國早已實行了的,這是“國家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辦法”。針對一個特例,既戰時最缺乏的食品麵包而言,列寧專門指出德國是“最準確、最精密、最嚴格調節消費的模範國家”。此時離“十月革命”僅距一個月的時間。在該文中,列寧還有如下最重要的一段話:
“如果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尚未成熟,那麼任何起義也不會創造出社會主義,而是因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最完備的門階,是歷史梯子上的這一級,即從這一級到社會主義那一級是沒有任何中間級段的。”
“十月革命”勝利后的第四年,既1921年4月,列寧又寫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論糧食稅》,在這篇文章中,列寧指出當時蘇聯存在的五種經濟成分:1.原始的小農經濟。2.小商品經濟。3.私人資本主義經濟。4.國家資本主義經濟。5.社會主義經濟。在這篇文章中,列寧重申了他在1917年革命前夜的觀點,指出1921年蘇聯的兩大經濟重點:一是繼續加強國家資本主義,用國家資本主義擠垮和控制私人資本主義。二是把小生產和農民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引導到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向。在這個時間段中,列寧領導革命的最重要的步驟是實行新經濟政策,向小農經濟和小商品經濟做出讓步,解決國計民生的基本問題。同時用新的手段加強國家資本主義。這個手段不但包括了進一步加快國家所有的大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包括了大規模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蘇聯的經濟,還包括了向外國資本出租和出借國有的礦山、工廠等等。
列寧關於建設國家資本主義的思想有沒有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此,我們需要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共產主義原理進行必要的了解。關於科學共產主義原理,最重要的著作是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共產黨宣言》發表於1848年2月21日,在此之前,恩格斯同年發表了一篇重要著作《共產主義原理》,為《共產黨宣言》做了理論準備。在這篇文章中,恩格斯指出:廢除私有制就從根本上剝奪了相互競爭的個人對於工業和一切生產部門的管理權,這些部門改由社會管理,為了公共利益按照總的計劃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與下經營。競爭將被聯合取代。無產階級將通過革命建立政治統治。革命后的措施有12條:
用累進稅和高額遺產稅來約束限制私有制。
沒收反動分子的財產。
通過國營工業擠壓、贖買資本家的財產。
勞動者在國營單位勞動。
實行勞動義務制,建立產業軍。
金融系統國有化。
隨經濟發展擴大國有化。
全面實行公費教育,教育與勞動相結合。
公共住宅免費提供給工農。
拆除舊的不文明的建築。
無論是否婚生,子女都擁有財產繼承權。
運輸業集中於人民手中。
1.
用累進稅和高額遺產稅來約束限制私有制。
2.
沒收反動分子的財產。
3.
通過國營工業擠壓、贖買資本家的財產。
4.
勞動者在國營單位勞動。
5.
實行勞動義務制,建立產業軍。
6.
金融系統國有化。
7.
隨經濟發展擴大國有化。
8.
全面實行公費教育,教育與勞動相結合。
9.
公共住宅免費提供給工農。
10.
拆除舊的不文明的建築。
11.
無論是否婚生,子女都擁有財產繼承權。
12.
運輸業集中於人民手中。
在這篇文章中,恩格斯特別指出: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國或若干國家首先實現,原因是資本主義已經是一個世界範圍的體系,只有在世界範圍摧毀這個體系,才能過渡到社會主義。為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是在資本主義的若干中心國家爆發革命,從而迫使這個體系自我坍塌,然後在全球範圍內向共產主義體系過渡。所以馬克思講: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夠最後解放自己。這句名言的深意就在這裡。後來,在《共產黨宣言》中,這12條完善為10條:
剝奪地產,地租用於國家支出。
徵收高額累進稅。
廢除繼承權。
沒收流亡者和叛亂者的財產。
金融系統國有化。
運輸業國有化。
增加國營工廠,按計劃開荒和改良土壤。
實行勞動義務制,建立產業軍。
農業與工業相結合,消滅城鄉對立。
免費教育。
1.
剝奪地產,地租用於國家支出。
2.
徵收高額累進稅。
3.
廢除繼承權。
4.
沒收流亡者和叛亂者的財產。
5.
金融系統國有化。
6.
運輸業國有化。
7.
增加國營工廠,按計劃開荒和改良土壤。
8.
實行勞動義務制,建立產業軍。
9.
農業與工業相結合,消滅城鄉對立。
10.
免費教育。
更為重要的是,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給出了一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階段論。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定義,人類社會是從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對應於這些社會的生產力而言,原始共產主義的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靠狩獵捕魚生活,沒有剩餘產品,沒有階級劃分。當社會生產力從捕獵打魚發展到農業畜牧后,產品有了剩餘,催生出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大階級,這時有了基於奴隸制的國家。隨著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達,農業和畜牧的剩餘產品大增,出現了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封建制國家出現。接著是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資本家和工人兩大對立階級登上歷史舞台,資本主義國家出現。資本主義國家由於無法避免的矛盾,終將爆發無產階級革命。革命導致無產階級的專政。但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馬克思儘管提出了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后的十條具體措施,但並沒有指出這就是社會主義,相反,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用很大的篇幅來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為此,馬克思在1882年再版序言中專門解釋到“在1847年,社會主義意味著資產階級的運動,共產主義則意味著工人的運動。當時,社會主義,至少在大陸方面,是可以進出沙龍的,而共產主義卻恰恰相反。”
60年後,馬克思的預言實現。1917年10月,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誕生了。這次革命的領袖列寧在這個新生國家裡,完全實踐了馬克思的10條設想。唯一不同的是,當時的俄國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邊緣,而不是中心。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並沒有因為俄國的革命而徹底坍塌,僅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這樣的新生國家中,列寧充分注意了革命者的共產主義激情,但又冷靜地考察了蘇聯的國際地位和發展現狀,因而提出在經濟上建設國家資本主義的思想。在此列寧一點也沒有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反而是實事求是地完全按照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基本原理進行了實踐,使得蘇聯得以生存下來。
列寧之所以提出建設國家資本主義,一方面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尊重。另一方面還面對著來自“第二共產國際”的壓力,該“國際”針對蘇聯的建立,發出這樣的評判:“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準”。第三個方面是面對黨內的壓力,在取得政權后,黨內的激進份子已經迫不及待地,巴不得明天就宣布進入共產主義了。針對這樣的狂熱情緒,列寧有必要潑一盆冷水。
作為政體的國家在歐洲歷史進程中的演化
在中國近五千年歷史中,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為公元前三世紀末,自此之後,中央專制的王朝周期性崛起、興盛、衰亡。漢、唐、宋、元、明、清都是當時世界頂尖的強盛的中央大帝國。大一統的國家觀念已經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頭腦。與此相反,自從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文明,公元前509年建立的古羅馬帝國創造出燦爛的西方文明,並相繼衰落之後,西方開始了歷史性的大衰敗,經歷了黑暗的千年蒙昧時代。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內,歐洲再也沒有走出復辟羅馬帝國,一統西方天下,並循環往複的道路。古希臘的文明,古羅馬的帝國成為永恆的過去,漸漸被人忘記。黑暗的看不到盡頭的歐洲“世界”使得宗教興盛起來,公元一世紀,基督教誕生,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很快,伊斯蘭諸帝國強大起來,而歐洲卻是教派紛爭,城邦林立,商人坐大,一個又一個小國的出現與滅亡如同天上的流星閃爍。一些商人的聯合體武裝割據於城邦,以金錢和暴力為雙重手段控制著大片地區,在教會、國王、市民和農民之間取得平衡。在這個時期,西方人的宗教意識頑固,國家觀念十分淡漠。整個歐洲沒有抵禦外族入侵的能力,遭到匈奴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等一遍遍地屠殺和洗劫,歐洲成為飽受壓迫的蠻荒之地。
在十五、十六世紀后,含英國、法國、丹麥、俄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德國等諸封建國家的集群才在歐洲形成。這些封建國家中,荷蘭和德國建國最晚,對應於中國的明末清初時代,法國、英國、西班牙要早一些,但也在公元四世紀之後,對應於中國歷史上的漢朝三國時代。這個地區的封建國家體系建立后,不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比中國的春秋戰國列強爭霸激烈,而且還多次經歷異族異教的入侵和壓迫。一個個國家不斷產生,又很快滅亡。十一世紀為反抗異教徒的壓迫,十字軍東征。到了十三世紀,被西方稱為“黃禍”的忽必烈的蒙古軍隊開始了對歐洲的大屠殺,大洗劫,並佔領和統治了歐洲。在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推反了元朝後,蒙古人對歐洲的統治崩潰,才使得歐洲得以喘息。這時開始了被稱為資本主義啟萌的文藝復興運動,基督教的地位得以確立。整個地區才迎來相對和平的時期。
按照辯證法的邏輯,最黑暗處往往生出光明。工業社會的草創,恰恰也在當時最為黑暗的西方發生。該地首先是農業生產力極不發達,一個地區往往只有單一的產品。如某地只產羊毛,某地只產鹹魚,某地只產亞麻等。這使得商貿不得不發展,商貿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的需求,商人群體壯大。由於貿易的發展,商路的擴大,商品數量和質量的要求提高,用人力生產不能滿足需要,利用人力之外能源驅動的機器因此被發明出來,工商業制度由此而漸具雛型。在交易規模擴大的過程中,商人創造了保證資本運作的會計與信用制度,以及商品交易所和股份制,為商貿和工業發展提供了保證。城邦小國間的貿易使得商業得到發展,惡劣的農業環境造成產品的單一,地域間人民的生存極大的依賴於貿易,客觀上造成商人的地位很高。需求的擴大使得商人與諸封建小國結盟,靠著國家暴力工具的保護進行貿易和搶劫,依靠奴隸的勞動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力擴大。
伴隨商業和貿易的發展,在商人的參與下,歐洲由國王統治的各個封建國家開始強盛起來。與中國自秦統一天下後輪番更替的中央專制王朝不同的是,這些國家的國王缺乏絕對的權力,國王、貴族、教會和商人就權勢相互勾心鬥角,依靠四方的利益均衡取得政權內部的穩定,並為了他們的共同利益向外擴張。這時歐洲內部各國紛爭不斷,霸權在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間易手。而在諸封建王國內部,已成為資本家的商人先是以金錢對抗權力,辦法從公開討價還價到暗地裡行賄收買國王或者貴族,最終是通過若干次流血的或不流血的革命,爭得了合法的,公開地用金錢競爭執掌統治權的國家制度。這樣一種制度就是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從這個制度產生的外部與內部環境看,脫胎於封建諸國的自由資本主義有很強的封建屬性。只有屬地不大,國王權力受限,並與教會存在矛盾的環境下,資本主義才獲得充分發展的自由,得到自己的“領地”,這個“領地”就是資本家自己的企業。在企業中,資本家就和封建領主一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是世襲的,完全自由的。而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人是不自由的,甚至是完全喪失自由的。過去有美國農業資本家買來的黑人奴隸為資本家做苦工。今天依然有少數地區,資本家使用奴工為其勞動。這一時期是自由資本主以發展的早期,有很強的“工業奴隸社會”特徵。隨著歐洲地區對世界其它地區的貿易擴大和殖民佔領,一個個國家開始強大,資本家日益依賴國家的力量開拓新的市場,爭奪市場份額。這個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諸霸權國相繼興起,霸權在諸國間不斷易手。這個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恰好對應為“工業時代的封建”。在這個時期,國家開始強大,國家內商人的地位很高,國家幾乎成為商人的國家,國王和王公貴族經常參與商人的買賣,與他們共享利潤。像麥哲倫、哥倫布這樣著名的冒險家都是靠說服國王及資本家對探險事業參股分肥,而成就了他們劃時代的大航海發現的。這樣一些國家,說的好聽,是擴大了的城邦,城邦中的人要靠外出經商生活。說的難聽,實際上就是一些匪巢,住在裡面的土匪要靠外出搶劫,殺人越貨生活。土匪與匪巢之間,只有利益的相互依賴關係,沒有忠誠。以如此淡薄的“國家”觀念,作為資本家和工匠的國民往往隨某個國家的興盛而進入這個國家,又隨國家的衰亡而逃離這個國家。在各霸權國相繼興盛衰亡的過程中,伴隨資本家及能工巧匠的流動,資本隨之流向霸權的中心。當霸權國衰落的時候,資本體現為大規模的流出。最終,整個世界性的資本像雪球一樣,跨國界的滾動,越滾越大。
歷經三百年的發展,歐洲的霸權國不斷更換,從葡萄牙到西班牙,從西班牙到荷蘭,從荷蘭到法國和英國。現代國家意識,在這樣的霸權爭奪戰中,才逐漸成形,體現為愛國主義。愛國就是愛自己乃至家族的根本利益,愛國表現為積極參與國是,愛國表現為奮勇參加國家間的戰爭。一場戰爭的勝利,標誌著國家內國民個人利益的進一步上升。進入20世紀,最強烈地想從英國及美國手中爭奪霸權的國家,是德國和日本。德國統一的很晚,其實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這樣的國家裡,國民的國家意識最強。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充分認識到了以國家形態來保護和發展本國工商業的重要性和高效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從哲學的高度論證了國家的神聖性,德國政治家俾斯麥則在經濟上實踐了李斯特的學說,開以國家體制行資本主義的先河,從而使得德國迅速崛起壯大,最後通過“普法戰爭”的勝利,使得德國立於世界強國之林。日本作為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是年輕的,作為農耕封建社會是最古老的。歷經一千五百多年來,天皇始終都是名譽上的最高統治者,而治權在大名手上,大名對國家的統治權則是通過武士刀和鮮血進行的“戰爭競選”得到的。整個社會儼然是2000年前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活化石。這樣,日本以封建社會的形態接受西方同樣自封建社會演變而來的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相對中國來說,要容易的多。僅僅需要大名成為資本家,武裝的爭奪日本治權變為資本家通過和平的方式競選治權。而日本的現代國家意識從過去武士家臣對大名的忠誠轉化為對代表國家形象的天皇的忠誠。通過“甲午戰爭”的勝利,日本在剝奪了中國的巨大財富后,也因之而強盛起來。
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取得國家政權的資本家們,通過立法、民主選舉制度、輿論宣傳、經濟政治文化理論等社會上層建築各個方面,徹底堵死了封建社會中作為一個重大階級的官吏能夠出頭的機會,使官吏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而存在,名義上的“國家”始終處於弱勢,決策層在資本家集團,資本家集團總是在關鍵的時刻才利用“國家”來號召全體國民做出犧牲,以便為自己謀得最大利益。以英國為例,歷來發動的爭奪殖民地的戰爭有許多是英國商人搞的,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大規模向中國走私鴉片,遭到清政府的抵制,為此左右英國政府的英國資本家不惜發動對中國的鴉片戰爭。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事先與英國滙豐銀行簽訂了分肥合約。直到現在,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也是軍隊開道,商人後續跟進分肥。
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與老牌的自由資本主義國家最為不同的卻是:國內官吏制度發達,官吏成為了獨立的階級,資本家與官吏聯合起來,甚至利用國家直接搞資本主義的手段加速推動工業化的發展,總是以國家的名義對外發動戰爭,以此來擴展國內資本家集團和官吏集團的利益。只有這樣,這兩個落後的列強才能加速趕超英、法等國。德國在二十世紀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之所以有如此戰力,得益於德國特殊的,有別於其它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十八世紀前,德意志民族尚未真正形成,現有的德國領土由若干小邦和城堡統治,稍大一點的小國是奧地利和普魯士。這兩個國家為爭奪利益不斷爆發戰爭。其中普魯士的兩代君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和二世奠定了德意志以軍隊為基礎的官吏國家基礎,在以奧地利政權的歷次戰爭中,以這一基礎屢占上鋒。處於弱勢的奧地利則一次又一次地聯合波蘭、俄國、法國、瑞典、丹麥等國與之對抗。這種局面就這樣一直維持到法國大革命的到來,為了鎮壓法 國推翻 君主的大革命,俄、普、奧、英、荷、西、葡等國組成反法聯軍,對法開戰。拿破崙在對多國聯軍的一次一次戰役中,依靠新型的人民軍隊屢戰屢勝。戰爭最後的結果,是除英國在外的歐洲大陸國家全部陷落,俄國則由於事先與拿破崙簽訂合約退出戰爭,從而得以倖免。在拿破崙統治下的普、奧兩國,被迫進行了一系列法國式的改革,也感受到法國的沉重壓迫,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在壓迫中被進一步喚醒。拿破崙最終遠征俄國遭到慘敗,奧、普、瑞等歐洲國家趁勢紛紛起義,重新組成俄、奧、普、瑞四國聯軍,在一系列決戰中取得勝利並進逼巴黎,逼迫拿破崙退位。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戰爭宣告勝利。
解放后的德意志民族,依然維持著普、奧及若干小邦國的分裂狀態。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整個德意志地區的工業開始起步。大名鼎鼎的克虜伯兵工廠、西門子公司也在這個時期開始發跡。為抵抗英國工業品對本地區的傾銷,各邦國成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為德國的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這個同盟的唯一特別之處,就是奧地利被排除在外,這使得德意志未來的統一,沿著普魯士的道路前進。與此隨行,德意志民族誕生了一系列光彪世界史冊的偉人,黑格爾、費爾巴哈、歌德、席勒、海涅、貝多芬這些閃亮的名字就出現在這個時代。在這段時間裡,持自由資產階級立場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家們,開始夢想通過向普魯士國王的乞求建立一個統一的和英國政治制度一樣的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結果遭到了國王的斷然拒絕。結果,在德意志各邦處於分裂,國王不肯讓渡權力的情況下,由於社會的相對穩定,該地區的工業反而得到飛速發展。特別是在工業發展中,承接和自主研發了一系列當時世界工業技術的最新成果,地區工業生產力開始比肩英國,在煤。鋼、鐵路、機械、化工、軍工等各個方面發展迅速,成為世界性的工廠,統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戰爭,又是一次戰爭給了德意志統一的機會。俄國與土耳其的戰爭爆發,最終失敗。這次戰爭削弱了普魯士的敵人俄國的勢力,打擊了與普魯士敵對的奧地利的影響力,恰逢普魯士新君威廉一世繼位,一位統一德國的天才人物出現了,這個人物就是德國新任首相俾斯麥。俾斯麥以鐵血手段先是通過七周戰爭打敗了奧地利,將其排除在德意志之外。最終,在擊敗法國,迫使拿破崙三世投降的關鍵一役后,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國家的統一,人民的經濟自由成為德國強大的根本保證。後面發生的一系列事實證明,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在李斯特的經濟理論指導下,德國創造性地實行了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很快就使得德國的國力與英國比肩,成為與英國爭奪霸權的國家。
在俾斯麥領導時期,德國統一了貨幣、度量衡、郵政,建立了中央銀行,大幅度提高進口關稅,李斯特的國家資本主義主張得以徹底實現。由此開端,30年時間德國的工業化超過英國100年發展的成就。德國城市人口由36%發展到60%,總人口也由4100萬擴大到6500萬。在世界工業總產量的比重超過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國家。在工業、科技、教育、工人福利、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取得輝煌成就。工業方面,德國以軍事工業帶動重化工業全面發展,僅克虜伯一家,僱員在十年間就從7000人發展到8萬人。在以西門子公司為首的電器設備製造業中,其電器產品佔全球產量的34%。在科學技術方面,黎曼創立非平面幾何學,倫琴發現了X射線,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物理理論,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赫芝發現了無線電波,西門子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發電機,奧托製造出第一台內燃機,本茨製造出世界第一台汽車。在教育方面,全德實行強迫義務教育制,適齡兒童入學率高達100%。文盲率從1865年的5.5降到1895年的0.3%。一系列大學比照柏林大學被建立起來,如墨尼黑大學、波恩大學等。在工人福利方面,德國成為第一個立法保護工人的國家。通過立法確立了每周6天工作制和每天勞動時間,工人治病費用由僱主承擔三分之二,意外災難保險費用由僱主全部承擔,65歲退休后可領取養老金。此外,還在住房、衛生保健、公用事業等方面採取多種措施保護工人權益。在文化藝術方面,出現了到現在人們還極為推崇的叔本華、尼采這樣的哲學家,韋伯這樣的大社會學家,瓦格納這樣的大音樂家。
儘管俾斯麥的德國取得全方位的發展,但德國經濟上依然面臨與英美激烈競爭的壓力,在國家安全方面面臨法國和俄國的壓迫。俾斯麥后,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發動了對法、俄、英、美的戰爭,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失敗使得德國割地賠款,陷入空前的悲慘境地。這樣的局面造成希特勒的上台。希特勒上台後,又是利用德國國民在俾斯麥時期就打下的根深蒂固的國家資本主義理念,推行國家資本主義,使其經濟快速復甦,從而能夠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儘管德國徹底失敗,但英國的全球霸權不再,整個歐洲的地位下降。美蘇兩個大國登台爭霸,從雙霸到美國獨霸。
德國在十九世紀出現了李斯特、黑格爾、俾斯麥這些偉人,還出現了更大的偉人馬克思。現在重讀馬克思的著作,一個新的發現是如此偉大的馬克思,在當時似乎並不太關注他的祖國(德國)的命運,而是全力沉浸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國際鬥爭之中,為將要到來的偉大階級鬥爭提供理論彈藥。為此,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的最大敵人身份,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轉機制,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的衰亡輪迴。馬克思的理論是否正確,他身後的一百多年的全球社會演變,已經給出最為充分的證明。直到此刻,他的理論也還是揭示了當今社會矛盾的基本根源,人們為解決問題,不得不重新拿起他的書籍反覆閱讀。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的代表作。在這篇短文中,馬克思除指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不可調和的矛盾外,還用較大的篇幅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偉力。並用更大的篇幅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並指出這些“社會主義”共有的特徵是“封建的紋章”。這裡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優於封建主義,最為警覺的是封建時代的統治階級將借社會主義之名來複辟。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主體是官吏和貴族階級。而在巴黎公社后,馬克思提出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設想時,提出許多由國家管理的思想。而國家政權是必須依靠官吏運作的,對掌握新的國家機器的官吏,馬克思僅提出了發給與工人相等的工資,實行工人階級的普選制,對其可以隨時撤換等不成熟的構想。進一步分析馬克思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設想,有一個基點,就是依靠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力量來制約資本,甚至由國家力量來直接管理資本。而國家是要靠官吏管理的,對國家力量的依靠必然形成對官吏的依靠。最終的問題成為誰來制約和管理官吏。對這一問題馬克思有所警覺,但沒有認真作答。這裡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除了一個僅存在幾十天的巴黎公社外,還沒有出現實現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結果,在馬克思的理論基礎中給官吏階級的復興留下一道被人忽視的小門。
在馬克思的時代,自由資本主義制度處於上升期,在這一上升期間,資本主義的矛盾除了體現為資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外,還體現為資本家和舊的王公貴族所代表的封建勢力的矛盾。在這一矛盾中,馬克思認為資本家是進步力量,而王公貴族所代表的傳統國家力量是反動的。在此時馬克思站在資本家一邊。這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雙重力量聯合成統一戰線,給予傳統的國家力量以致命的長期壓力,最終使得整個西方奠定了非常穩固的自由資本主義的制度基礎。在實行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中,政府不得以任何借口乾預資本家的自由,自由資本主義得以坐大並高速發展。後起的德、日兩國為加速發展,採用國家資本主義的手段被指責為違規,並受到自由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壓制。這一點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書為證。書中哈耶克指出,只要稍微動搖一點對國家的束縛,國家就會強大,脫離資本家而獨立,資本家就將被國家奴役。
列寧對國家資本主義有較為清楚的定義,並指出蘇聯建立后,首先要利用國家資本主義這一最為接近社會主義的工具。列寧極為推崇德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形態,並且講過:國家資本主義是邁向社會主義的唯一台階。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資本主義與德國的資產階級官吏領導的國家資本主義完全相反,是讓這種高效的資本主義方式轉過來為窮人服務。與之相對,列寧最為警惕的是千千萬萬的小生產者,認為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自由)資本主義。列寧這樣的看法,就是要防止和限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出現自發的、大規模的敵人,這個敵人就是自由資本主義勢力。現在理解,列寧之所以搞國家資本主義,這是為馬克思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原理所限。在還有私心的人群中,搞經濟必然搞商品,搞商品交換,存在市場,存在市場單位的獨立核算,存在利潤,於是就存在剝削,存在資本。國家資本主義在這些方面,與自由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多大區別。變只變在國家的核心資本改由國家官吏(幹部)控制,而在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下的官吏受無產階級監督,必須為窮人服務。
斯大林和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實踐
列寧於1924年去世。列寧去世后,斯大林先後與托洛斯基、布哈林、季諾維也夫等其它黨內老資格的革命家就一國之內能否長期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一國之內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等關係到蘇聯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產生激烈爭論。斯大林堅持一國之內能夠建成社會主義,而其它人等則持不同觀點。爭論的結果眾所周知,斯大林取得完勝,托洛斯基被驅除出國,流亡國外,布哈林、季諾維也夫等先後被開除出黨,最終槍斃。自列寧去世后,蘇聯宣布新經濟政策勝利結束,開始把全部工業納入國有軌道,在農村則全力推行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制。從1928年起,蘇聯開始了實施第一個國民經濟5年發展計劃。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際上由紀律嚴明的高效率的官吏集團利用國家的力量,成功地統籌建設了一個大國的工業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這個經濟建設的動力與自由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它是一種不完全依賴於金錢對經濟的間接控制驅動的經濟發展,這種發展僅依賴於類似於軍隊的高度紀律性,對經濟進行產量、質量、比例進行全系統控制,最終目的是形成國家整體的強大工業製造能力,其過程並不排斥金錢的“潤滑”,但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並也被納入整體控制計劃中。因此,這種模式的發展循環始終保證了官吏集團的絕對控制權,不給商人依靠金融奪取控制力的可能留下任何機會,也不受整個外部的自由資本主義體系影響。
蘇聯第一次5年計劃的第二年就迎來自由資本主義世界的最大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由於蘇聯自身體系與入自由資本主義世界分工體系的完全不同質,由於蘇聯作為自由資本主義體系的敵人被排斥在外,資本主義的信用體系崩潰對其沒有造成任何影響,這樣,蘇聯成為大洪水中的諾亞方舟。利用這次危機,蘇聯從美國和德國引進了大量技術、工程師,甚至把整個工廠都搬了過來。第一次5年計劃取得了輝煌勝利,蘇聯又繼續開始第二個5年計劃。到1938年,蘇聯已經成為強大的工業國家。每個五年計劃的基本指導原則,就是馬克思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如再生產理論,生產資料生產優先於生活資料的原則,重工業生產先於輕工業的原則,不同產品生產需要取得綜合平衡的原則等等。這樣的生產,不可能出現自由資本主義盲目競爭的錯誤,只可能出現計劃人員考慮不周。為此,在一片經濟蕭條的自由資本主義世界,有人從中看到了光明。作為極端反共的人士,英國的紳士凱恩斯先生巧妙變通地修改了蘇聯的國家全盤控制經濟的理論,讓這個理論能為自由資本主義諸國的資本家們能夠接受。辦法就是由國家控制貨幣的發行規模和速度,以及一些投資項目或方向。由此,為受到重重約束的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的官吏開啟了一個能夠干預經濟的偏門。美國總統羅斯福據此實行新政,由國家實施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容納失業的勞動力。英國首相張伯倫開始大規模地為工人建築住宅,改善工人的待遇。德國則更是輕車熟路,希特勒重拾俾斯麥的政策,與大資本家聯合起來,壟斷了國家的工業建設,同時大張旗鼓地改善工人和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使得德國奇迹般地在短時間內擺脫了經濟危機。德國建造了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德國為讓每個工人都擁有自己的汽車而專門成立了大眾汽車公司,大量建立工人療養院,讓普通的工人大批帶薪休假療養。
國家的快速復興喚起了德國領導集團和德國人的復仇情緒和擴張野心,希特勒因此而能夠挑起第二次大戰。當他進攻包括法國在內歐洲自由資本主義制度諸國時,他的力量真是橫掃千均如卷席。唯獨他調頭向東,進攻蘇聯時,咬到了一顆咬不動的鐵核桃。以變相的老牌古典國家資本主義指導國家建設的法西斯德國這回碰到的是更新型的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照希特勒在準備“巴巴羅莎計劃”時自己的話說,德國這一次是攻打一個比德國更有精神支柱,更有堅定信仰的國家。戰爭以德國的徹底失敗而告終,這一次德國敗的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慘。戰爭是對於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最大考驗。這殘酷的考驗,蘇聯經受住了。戰爭的勝利不可辯駁地證明了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精神力量,以及由這個制度和精神力量轉化出來的堅實物質生產力。戰後蘇聯經濟又高速發展,靠著這個制度,蘇聯成為超級大國,與美國共同管制世界。形成了所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全球對峙。
馬克思主義有三大來源,分別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古典哲學、以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中,英國大資本家歐文是一個具體實踐者,他作為資本家,在他的企業內創造了一整套提高工人生活水平,促進工人及其子女受教育的辦法,合理地與員工分享了分配利潤。歐文的做法,後來在蘇聯通過國家的強力得到普遍的實施和推廣。蘇聯的分配製度和全民福利制度,使得全社會不同階級的收入趨於平等,這樣,生產出的產品總能被人消費。社會性的生產過剩現象被消滅,與自由資本主義體系完全相反的一個標誌性現象出現了,這就是短缺。據此為根本基礎,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甚至與自由資本主義的微觀經濟學對應,寫出了《短缺經濟學》一書。並指出限制這個制度下的生產企業的最大約束是資源,而限制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企業的最大約束是需求。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的經濟方向被定為:在工業已經完全實現國有制的基礎上,逐漸把農業中的集體所有制業轉化為國有制,逐步消滅工業品作為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從而最終消滅商品,實行全面的產品管理與調撥體制。這樣,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會被消滅,階級的殘餘也同時被消滅,從而成為無階級的全民的國家,共產黨在這樣的條件下,也由階級的政黨過渡到全民的政黨。由於有這樣一個方針,蘇聯社會的主要矛盾被解釋為“不斷高漲的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生產力的矛盾”。由於有兩大陣營的對峙,不同制度國家間存在著看得見的競爭就是科學技術與軍工航天領域。在這些方面,蘇聯以計劃經濟的模式搞舉國動員,取得不菲的成就。從而也刺激了自由資本主義國家以政府的名義進行巨額投資,參與國家間的激烈競爭。
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考察這時的蘇聯社會,就可以發現這個社會還存在著商品,存在著商品的交換,存在城鄉差別,存在著獨立核算的企業單位,存在著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差別,這種差別就某些方面而言,甚至是巨大的。這樣一種基本狀態,並沒有脫離列寧設想的國家資本主義,是還存在著階級的社會。只不過是一種較為完善的,較為純粹的由國家全面壟斷經濟,在內部採用社會主義措施提高和保證工人待遇的資本主義。因此,對於這樣的國家制度,作為以共產主義為目標的政黨而言,還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還需要繼續革命,需要對如此運轉的國家機器進行高度的控制和利用,並為此保持清醒的頭腦。但令人遺憾的是,處於晚年的斯大林卻沒有這樣做,沒有實事求是地把這些科學定義為國家資本主義,並進而承認蘇聯社會的階級與階級鬥爭,並在這樣一種新的狀態中調動蘇聯共產黨積極投身新的階級鬥爭的積極性。結果,誤導了全世界為共產主義奮鬥的共產黨人。斯大林不承認蘇聯經濟的本質是國家資本主義,給出的一個解釋是僅在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時期為國家資本主義時期。這一短暫時期渡過後,就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了。而在反法西斯戰爭全面勝利之後,蘇聯則開始宣布“進入無階級社會,全面向共產主義社會進軍”。在基本理論上則認為:整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是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完全平行的體系。平行就不會相交,兩家井水不犯河水。這樣的見解埋下了蘇聯作為一個超級強國敗亡的種子。
在蘇聯當時耀眼的光環下,各國共產黨人幾乎沒有人敢對蘇聯的模式提出疑問,提出異議。只有中國曆經艱難困苦革命磨礪出來的領袖毛澤東,敢於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蘇聯發生的一切,並對其社會進行了分析和批判。現在我們從毛澤東關於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可以看到,毛澤東講:“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沒有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但是還有革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革命,從共產主義的這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也是革命。共產主義一定會有很多的階段,因此也一定會有很多的革命”。並重點提到勞動者享受的各種權利中,最重要的是“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他又講:“如果幹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廠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幹部的”。這個講話,實際上間接指出蘇聯還沒有消滅階級,甚至於社會主義制度也沒有上路,並敏銳地感覺到在新的社會中,官吏與群眾的嚴重對立。
毛澤東的思想體系是一貫的,雖然不斷發展,但中間沒有斷裂。後來,毛澤東的這個思想已經發展到了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還存在著階級,存在著階級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正是基於這個思想而發動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更加清醒地指出,資產階級就在黨內,運動的重點是整那些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這一下,階級鬥爭的問題破題了。文革後期,毛澤東在關於資產階級法權的談話中更進一步說,我們實行八級工資制,和舊社會差別不大,要搞資本主義很容易。在這一期間,毛澤東和蘇聯徹底決裂,大搞乒乓外交,和美國改善關係,啟用鄧小平,批林批孔批宋江,並說了許多人們當時完全不能夠理解的話。如毛澤東對江青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澤東對斯諾說:我沒有改變什麼,甚至連北京郊區的小村莊都改變不了。再過幾十年,我們這些人在後人眼中都是可笑的。毛澤東對毛遠新說:黨的政策發生重大轉折的時候,你要跟的上。等等。現在綜合分析,毛澤東已經完全看清了當時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資本主義本質了。但受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限,僅僅靠不斷的革命衝擊還是無法衝破這一規律。列寧所確立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就是一條非常曲折的道路,毛澤東不得不對此加以實踐,但他由於生命的時間所限,只能鋪路,卻沒有實踐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