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起義

王倫起義

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壽張縣(今山東陽谷東南)縣民王倫利用白蓮教支派清水教組織領導的農民起義,因其主要戰役是在臨清州進行的,故又名臨清起義或清水教起義。

事件起因


乾隆三十九年,山東年歲歉收,地方官妄行加征,人民的反抗情緒十分強烈。王倫遂利用清水教讖言,決定組織教徒於是年秋起事,並任命了軍師、元帥、總兵等官職。清水教原議十月起義,因泄漏,壽張縣派兵剿捕,不得不提前於8月28日起義,參加者數千人,是日夜,王倫率眾千人,頭裹白巾,手持大刀、長槍,攻入壽張縣城,殺死知縣沈齊義,9月初二日攻破陽谷,初四日又據堂邑。

事件經過


王倫(? -1774),生於壽張縣后王莊(今陽谷縣十五里元鄉黨后王村)一個農民家庭,受盡欺凌,清中期清水教起義領袖。王倫相貌魁梧,氣力過人,武藝超群,並且擅長醫術。乾隆十六年( 1751),他加入白蓮教。不久,在白蓮教中自立支派,稱“清水教”。自乾隆二十六年( 1761)開始,他在壽張、陽谷等地行醫,以“運氣”之名專治癰病,不收診費。許多年輕患者痊癒后,即拜王倫為義父。行醫的同時,他往來兗州、東昌(今山東聊城)各州府縣,進行傳教活動,教授拳棒武術,發展秘密組織。經過10餘年的努力,清水教徒遍布壽張、陽谷、堂邑等地,其中大部分都是貧苦農民和遊民,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識。
乾隆三十九年(1774)春,王倫與其弟子相約,於10月間數處同時起事。即將起義的消息迅速傳遍四鄉,各村的清水教徒都聚集起來習武練兵,準備迎接起義。8月15日,壽張知縣沈齊義獲悉此事,立即下令逮捕王倫,查禁清水教。他沒有想到,連他自己手下的差役也成了清水教徒,並將此事報告給了王倫。王倫決定先發制人,於8月28日舉行起義。
8月徠28日,王倫請了戲班在壽張縣衙前演戲,幾千名起義軍扮成老百姓聚集在衙門前假裝看戲。半夜時分,起義軍舉火把,持刀棍,振臂而呼沖入了縣衙。知縣沈齊義驚慌萬狀,急急穿起官服,登上縣衙大堂,試圖“軟語勸諭”,暫穩局勢,日後再行剿捕。陰謀未逞,知縣轉而破口大罵,被手下皂役李旺砍死於衙堂上。同日,王經隆在堂邑縣城西張四孤庄率領五六百人起義,殺死了該村惡霸地主后,南下與王倫會師壽張,然後揮戈北上。9月2日,起義軍進攻陽谷。壽張游擊趕福隨兗州鎮總兵惟一前往圍攻,被起義軍殺死於陽谷南門。莘縣把總楊兆立,奉命助守陽谷縣城,一經交鋒,被起義軍殺死於城內。陽谷縣丞劉希濤,聞訊后從阿城領兵增援,兩軍相遇,縣丞被砍死,清兵敗遁。起義軍攻入縣城,典史方光祀堅守縣監獄,最終也被起義軍所殺,全部囚犯都被放出。9月4日,起義軍乘勝北上,攻打堂邑,當日下午直抵城下,卸任知縣陳枚、武舉陳元梁、把總楊兆相、訓導吳標各率清兵分守4門,最終城門被攻破,陳枚等人戰死。
起義軍舉起義旗后,在當地殺富濟貧,“將庫存銀兩搜劫,釋放監犯,收人伙內”。民眾大悅,爭入義軍,於是軍威大震。在擊敗清軍競州總兵惟一和山東巡撫徐績的圍剿后,起義軍北上直逼臨情。臨清是南北水路交通的樞紐,扼據潛運要衝,關係匪淺,因此清王朝對這次起義極為重視。此時山東的綠營儒怯無能,早已腐化失去戰鬥力的旗兵更不足以鎮壓農民的反抗鬥爭。總兵惟一“素以勇略自挎”,被起義軍打得丟盔卸甲。壽張營游擊趕福身系滿洲,由署后牆缺跳出,“避賊而逃”。乾隆皇帝不得不緊急派大學士舒赫德為欽差大臣,特選健銳、火器二營禁衛軍一千名,由額附拉旺多爾濟、都御史阿思哈率領,趕赴臨清。九月下旬,清軍大隊糜集,起義軍被包圍在臨清舊城。乾隆又命直隸總督周元理、河道總督姚立德等派兵前往“助剿”。

事件結果


起義軍英勇抗擊,用短柄槍、順刀、撲刀等簡陋的武器與擁有鳥槍、劈山炮佛郎機等優勢火器的敵人鏖戰五晝夜,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清軍探得王倫被圍在汪家大宅的一幢樓房裡,便派侍衛英濟圖等前往擒捕,兩人扭打在地,另一起義領袖孟燦用短矛刺中英濟圖的咽喉,救出王倫。王倫見大勢已去,遂決定舉火自焚,並感慨地說到:“說:“我寧可燒死在樓上,斷不能投降。”他讓手下的人放火焚樓,但大家都不忍動手,他便親自舉火自焚,終於壯烈犧牲。
王倫的義女、起義軍中女首領烏三娘,武藝超群,能使雙刀,巷戰中從馬背上躍登屋頂指揮戰鬥,不幸中鳥槍犧牲,年僅二十歲。舒赫德鎮壓農民起義有功,時值冬令天寒,乾隆賞給御用貂尾冠一頂、黑狐馬褂一件以示恩寵,以後又授為御前大臣,賞戴雙眼花翎,賞給雲騎尉等世職。

歷史評價


王倫起義,規模不算大,歷時不到一個月,但它是在清王朝前期鼎盛之時爆發的,對封建統治者來說,是一次不小的震動,清政府還專門挖空心思地創製出一種棋類遊戲——拿王倫,並推行全國,讓老百姓都學下這種棋,可見王倫起義給清政府的打擊之深重。